高空安全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59978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2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空安全带结构,包含两交叉主带体,各主带体由上而下间隔设多个插缝,于各主体带体的一末端以一体编织的方式,末端的带体分为上下两插带,各主带体的另一末端各结合一扣环,两主带体近上端的插缝可各置入一结合有扣环的横带并车缝于一起,两横带可扣合于一起,近下端的插缝可置入一连结带并与连结带一末端车缝于一起,各主带体的一末端的两插带各以其中一插带穿过另一主带体近中间的插缝,各末端的两插带再与一扣环车缝于一起而再各供同一侧的主带体末端的扣环相互扣合于一起,构成一圈环部;借助上述结构,安全带的车缝位置数量减少及安全带具有平整的外表面,并使车缝处的厚度大幅度减少,而增加安全带的挠曲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空安全带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全带,尤其是指一种高空安全带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I、图2所示,一种高空作业时,用来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带10,该安全带 10是以多条织带及配合多个金属扣环而相互车缝而成,请继续配合图2所示,现有大部份的安全带10概以一金属吊环11供两带体IOlUOlb交叉穿过,而在各在吊环11的两端各形成一前胸部12、12b及一后背部13、13b,该两前胸部12、12b再各车缝一具扣环161、161b 的带体而各构成一横带部16、16b,该两扣环161、161b可相互扣合于穿戴者的胸部,该两前胸部12、12b会延伸一长度后,于底端以车缝方式予以结合成一体而构成一臀底部14,而该臀底部14的两侧各设有一延伸一长度的具扣环151、151b的带体而构成一圈脚部15、15b, 而该两后背部13、13b的两条带体乃穿枢过其同侧的前胸部12、12b的带体,并以车缝方式令该两后背部13、13b末端的带体反折再穿枢过同侧的前胸部12、12b的带体,并各结合一扣环132、132b,该两扣环132、132b可供同侧的圈脚部15、15b的扣环151、151b相互扣合而成一圈环状,而可将供人们的两大腿圈住,而为因应穿戴者的身材差异,该两后背部13、13b 与前胸部12、12b带体的交错处不能彼此车缝固定,而必须令其两者保有些微位移的裕度, 请再配合参阅图5、图6所示,为使交错的后背部13、前胸部12间具有些微的裕度,目前的车缝方式,令臀底部14的两侧的带体延伸一长度后再经一反折而形成一缝隙14A,再以自两前胸部12向下延伸的带体贴合在该臀底部14底侧而构成另一缝隙14b,该缝隙14a可供后背部13的带体穿枢,而反折后的带体再穿枢过缝隙14b,该后背部13的带体反折后亦形成一缝隙13A,借各缝隙13a、14a、14b的宽度大于带体的宽度,而使其交错的后背部13、前胸部12间具有些微的裕度,而另一侧的后背部13b、前胸部12b亦以相同的车缝方式加工, 具有些微的裕度;以上说明目前坊间安全带10的车缝加工方式,其却存有以下的缺点一、须进行车缝加工的位置多,该习知的安全带10,扣除结合扣环的车缝加工外, 至少尚须有 12 处的车缝部 10a、10b、10c、10d、10e、10f、10g、10h、10i、10 j、10 k、10 I 须进行车缝加工,使加工效率无法提高。二、穿戴时不舒适,如图5、图6所示,该前胸部12与后背部13的交错处所叠置的带有五层之多,再经车缝加工后,该处的厚度及硬度都甚高,使带体的挠曲性不足,穿戴时较能配合身体移动而同步挠曲变形,使身体须承受较大的挤压力而不舒服。三、安全带外表面形成伤人的断面,请配合参阅图3、图4、图6所示,安全带10的带体反折进行车缝加工后,其末端会形成一尖锐的断面141、162、163、164,使人不小心触碰时,会有割伤之虞。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高空安全带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空安全带结构,其安全带的带体交错处的厚度大幅度降低,使安全带具较佳的挠曲性,俾获一舒适的穿著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空安全带结构,其安全带的车缝位置数量,大幅度减少,以提升安全带的车缝加工效率。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空安全带结构,其安全带具有一平整的外表面,俾防止穿戴者有不慎割伤的情形发生。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高空安全带结构,该安全带以两主带体交叉穿过一吊环,该各主带体的其中一末端直接编织为上下两分离的插带,其另一末端各结合有一扣环而可调整长度;该各主带体的近中段位置设有多个间隔的插缝,该各插缝处在编织主带体时直接平均编织分为上下两层,该两主带体的各插缝由上而下平行相对;该两主带体位于较上端的平行相对的插缝,各置入一具扣环的横带并车缝固定于一起,该两横带的两扣环相互扣合于一起而构成一横带部;该两主带体位于较下方的平行相对的插缝中各置入一连结带并与连结带一末端车缝固定于一起;该两主带体位于近中间位置的平行插缝各供其中一主带体末端的其中一插带穿过而再与另一插带将一扣环共同车缝固定于一起,该各扣环与同一侧的主带体末端的扣环相互扣合而构成一圈环部。上述各插缝由一上带体、下带体所构成。上述各主带体的同一末端的两插带分为第一插带及第二插带,该第一插带及第二插带的厚度相同,为其主带体的一半。上述两横带的其中一横带可调整长度。上述构成各插缝处的上带体、下带体的厚度相同,且为其主带体的一半。一种高空安全带结构,该安全带以两主带体交叉穿过一吊环,该各主带体的其中一末端直接编织为上下两分离的插带,其另一末端各结合有一扣环而可调整长度;该各主带体的近中段位置设有多个间隔的插缝,该各插缝处在编织主带体时直接平均编织分为上下两层,该两主带体的各插缝由上而下平行相对;该两主带体位于较上端的平行相对的插缝,各置入一具扣环的横带并车缝固定于一起,该两横带的两扣环相互扣合于一起而构成一横带部;该两主带体位于近中间位置的平行插缝各供其中一主带体末端的其中一插带穿过而再与另一插带将一扣环共同车缝固定于一起,该各扣环与同一侧的主带体末端的扣环相互扣合而构成一圈环部;该两主体的各第二插缝下方处再与一连结带的两末端直接车缝而结合于一起。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高空安全带结构具有以下的优点一、本技术高空安全带结构,其中,第二横带置于第一插缝处,与上带体、下带体的厚度,或第一横带置于第一插缝处,与上带体的厚度,或连结带置于第三插缝处,与上带体的厚度,皆仅为习用安全带厚度的2 / 3 ;该各主带体的结合部与其所对应的第二插缝交错处,其第一插带、第二插带及上带体的厚度和,仅为习用安全带相同位置厚度的2 / 5, 该结合部与第二插缝是相同状态,恕不赘述,是以本技术的安全带的带体交错处的厚度大幅度降低,具有较佳的挠曲性,穿戴时较能同步与穿戴者的身体挠曲,俾获一舒适的穿著效果;且第二插缝与两插带间所构成的间隙,皆亦同样提供一具较主带体为宽的裕度,使其交错处的带体仍可些微的位移。4二、本技术高空安全带结构,须车缝的位置数量较少,本实施例的安全带扣除与各扣环结合须车缝的位置外,仅剩第一横带及第二横带、连结带的两末端,共四个车缝位置,大大的提升了加工的效率。三、本技术高空安全带结构,其外表面均为平整的表面,不会有令穿戴者不慎割伤的情形发生。附图说明图I是习知安全带的使用示意图。图2是习知安全带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A-A处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2的B-B处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2的C-C处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2的D-D处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车缝前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7的车缝后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8的E-E处的剖面示意图。图10是图8的F-F处的剖面示意图。图11是图8的G-G处的剖面示意图。图12是图8的H-H处的剖面示意图。图13是图8的I-I处的剖面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15是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6是图15车缝后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安全带IOlUOlb带体10a、10b、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空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安全带以两主带体交叉穿过一吊环,该各主带体的其中一末端直接编织为上下两分离的插带,其另一末端各结合有一扣环而可调整长度;该各主带体的近中段位置设有多个间隔的插缝,该各插缝处在编织主带体时直接平均编织分为上下两层,该两主带体的各插缝由上而下平行相对;该两主带体位于较上端的平行相对的插缝,各置入一具扣环的横带并车缝固定于一起,该两横带的两扣环相互扣合于一起而构成一横带部;该两主带体位于较下方的平行相对的插缝中各置入一连结带并与连结带一末端车缝固定于一起;该两主带体位于近中间位置的平行插缝各供其中一主带体末端的其中一插带穿过而再与另一插带将一扣环共同车缝固定于一起,该各扣环与同一侧的主带体末端的扣环相互扣合而构成一圈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宏裕
申请(专利权)人:朝顺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