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秆处理部结构,在维持对开闭盖进行开闭操作的开闭杆操作性的同时使其自排出秸秆切断部的后端不露出。排出秸秆处理部结构具有排出秸秆切断部和开闭盖,开闭盖在绕转动轴打开排出秸秆切断部上方的排出秸秆导入口的排出秸秆导入状态和关闭排出秸秆导入口的排出秸秆排出状态之间切换。在开闭盖的转动轴一体设置有操作臂,对开闭盖的开闭进行操作的开闭杆摇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操作臂。在操作臂和开闭杆上分别设置有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其将操作臂和开闭杆的相对姿势固定或自如地解除固定。利用使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卡合来固定与操作臂的相对姿势的开闭杆,将开闭盖在排出秸秆导入状态和排出秸秆排出状态之间自如切换。(*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其在利用排出秸杆切断部切断自脱粒部输送的排出秸杆时以及在向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方引导并使排出秸杆落下排出时,对排出秸杆的处理进行切换。
技术介绍
联合收割机在自脱粒部开始的排出秸杆输出路径设置有将排出秸杆切断的排出秸杆切断部。排出秸杆切断部在其上方具有排出秸杆导入口,并设置有对排出秸杆导入口进行开闭的开闭盖。开闭盖关闭的状态是将排出秸杆向后方排出的排出秸杆排出状态,开闭盖打开的状态是将排出秸杆导入排出秸杆切断部的排出秸杆导入状态。排出秸杆排出状态和排出秸杆导入状态之间的切换通过操作一体设置于开闭盖的转动轴的开闭杆的操作来进行。图16所示的开闭杆14是在开闭盖10的转动轴12的上方侧进行摇动操作的部件, 开闭杆14的操作方向和开闭盖10的开闭方向变得相同。另一方面,专利文献I所示的开闭杆在开闭盖的转动轴的下方侧进行摇动操作,开闭杆的操作方向和开闭盖的开闭方向变得相反。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4323591号公报对于图16所示的开闭盖10的开闭杆14而言,考虑到操作性,操作部分配置在开闭盖10的上方。因此,在开闭盖10打开的排出秸杆导入状态下,从机体侧面看,开闭杆14的端部有可能自排出秸杆切断部9的后端在后方露出。另一方面,专利文献I所示的开闭杆在开闭盖关闭的排出秸杆排出状态下位于排出秸杆切断部的最后方。此时,开闭杆处于沿着铅直方向的姿势,并未自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端在后方露出。在开闭盖处于排出秸杆导入状态或排出秸杆排出状态下,若开闭杆的一部分从机体侧面看自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端在后方露出,则在机体转弯时开闭杆有可能与其他物体接触。另外,在维护排出秸杆切断部时,若开闭杆的一部分自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端在后方露出,则开闭杆也有可能接触到作业者。因此,优选为,从机体侧面看使开闭杆自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端在后方不露出,为了减小开闭杆自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端露出的露出量,例如,如图16所示,可以考虑使开闭杆14的中途部弯曲以缩短杆长度。但是,如果采取上述方式,则开闭杆14比通常长度短,其结果是,操作开闭杆14时所需的载荷增加,导致开闭杆14的操作性降低。另外,如专利文献I所示,在将开闭杆的摇动区域设定在开闭杆自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端在后方不露出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因开闭杆的摇动区域偏向前方,也会降低开闭杆的操作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其能够在维持对开闭盖进行开闭操作的开闭杆的操作性的同时从机体侧面看将开闭杆收纳在自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端不露出的位置。在本技术的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中,具有将自脱粒部5输送的排出秸杆切断的排出秸杆切断部9、处于所述排出秸杆切断部9的上方的排出秸杆导入口 11、前侧绕转动轴12上下摇动以对所述排出秸杆导入口 11进行开闭的开闭盖10,所述开闭盖10能够在打开所述排出秸杆导入口 11向所述排出秸杆切断部9导入排出秸杆的排出秸杆导入状态和关闭所述排出秸杆导入口 11将排出秸杆向后方排出的排出秸杆排出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开闭盖10的所述转动轴12的操作臂23、摇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在所述操作臂23上并且对所述开闭盖10的开闭进行操作的开闭杆14、将所述操作臂23和所述开闭杆14的相对姿势固定或自如地解除固定的卡合部23a及被卡合部14a,所述卡合部23a及所述被卡合部14a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操作臂23而另一个设置于所述开闭杆14,利用使所述卡合部23a和所述被卡合部14a卡合来固定与所述操作臂23的相对姿势的所述开闭杆14,使所述开闭盖10在排出秸杆导入状态和排出秸杆排出状态之间自如地切换。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杆14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卡合部23a和所述被卡合部14a的卡合,所述开闭杆14相对于所述操作臂23的相对姿势被固定的情况下,所述开闭杆14自所述排出秸杆切断部9的后端在后方露出。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杆14构成为,其长度方向处于朝向斜后下方的姿势。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闭盖10处于所述排出秸杆排出状态下,所述开闭杆14的长度方向按照与所述开闭盖10同样的角度自所述排出秸杆切断部9的后端在后方露出,使所述开闭杆14与倾斜成关闭姿势的所述开闭盖10连续。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闭杆14的一侧的端部14A设置有枢轴支承于所述操作臂23的枢轴支承部15,所述开闭杆14和所述开闭盖10构成为经由所述操作臂23能够一体转动。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闭杆14的一侧的端部14A和另一侧的端部14B之间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卡合部23a或所述被卡合部 14a。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枢轴支承部15设置有对所述开闭杆14朝向所述操作杆23侧施力的弹性部件S。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杆14构成为,在相对于所述操作臂23的相对姿势的固定被解除的情况下,所述开闭杆14处于自所述排出秸杆切断部9的后端不露出的位置且处于自所述枢轴支承部15垂下的姿势。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动轴12的端部延伸设置有延长臂13,在所述延长臂13上设置有对所述开闭盖10朝向关闭方向或打开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24。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杆14、16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根据上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杆处理部结构,在对排出秸杆进行切断处理时,设置成打开开闭盖向排出秸杆切断部导入排出秸杆的排出秸杆导入状态。为了打开处于关闭状态的开闭盖,将分别设置于操作臂和开闭杆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卡合以将操作臂和开闭杆的相对姿势固定后,绕开闭盖的转动轴操作开闭杆。若将开闭杆朝打开开闭盖的方向进行操作,则经由操作臂使开闭盖的前侧绕转动轴向上方转动。在不切断排出秸杆而直接将其排出处理时,设置成关闭开闭盖将排出秸杆向后方排出的排出秸杆排出状态。为了关闭处于打开状态的开闭盖,将分别设置于操作臂和开闭杆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卡合以将操作臂和开闭杆的相对姿势固定后,绕开闭盖的转动轴转动操作开闭杆。若将开闭杆向关闭开闭盖的方向进行操作,则经由操作臂使开闭盖的前侧绕转动轴向下方转动。另一方面,在将开闭盖维持在排出秸杆导入状态或排出秸杆排出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分别设置于操作臂和开闭杆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可以改变开闭杆和操作臂的相对姿势。因此,在开闭盖处于排出秸杆导入状态或排出秸杆排出状态下,即便如开闭杆自排出秸杆切断部的后端在后方露出的情况下等那样开闭杆存在于不适合的位置,通过解除操作臂和开闭杆之间的卡合状态,也可以在保持开闭盖及操作臂的位置的状态下 将开闭杆移动到转动区域中的所希望的收纳位置。如上所述,开闭盖在排出秸杆导入状态或排出秸杆排出状态下,能够不改变开闭盖及操作臂的位置而仅改变开闭杆的位置,因此,在联合收割机转弯时或维护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秆处理部结构,具有:将自脱粒部(5)输送的排出秸秆切断的排出秸秆切断部(9)、处于所述排出秸秆切断部(9)的上方的排出秸秆导入口(11)、前侧绕转动轴(12)上下摇动以对所述排出秸秆导入口(11)进行开闭的开闭盖(10),所述开闭盖(10)能够在打开所述排出秸秆导入口(11)向所述排出秸秆切断部(9)导入排出秸秆的排出秸秆导入状态和关闭所述排出秸秆导入口(11)将排出秸秆向后方排出的排出秸秆排出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秆处理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开闭盖(10)的所述转动轴(12)的操作臂(23)、摇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在所述操作臂(23)上并且对所述开闭盖(10)的开闭进行操作的开闭杆(14)、将所述操作臂(23)和所述开闭杆(14)的相对姿势固定或自如地解除固定的卡合部(23a)及被卡合部(14a),所述卡合部(23a)及所述被卡合部(14a)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操作臂(23)而另一个设置于所述开闭杆(14),利用使所述卡合部(23a)和所述被卡合部(14a)卡合来固定与所述操作臂(23)的相对姿势的所述开闭杆(14),使所述开闭盖(10)在排出秸秆导入状态和排出秸秆排出状态之间自如地切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岛贤,松林智也,富永俊夫,稻目幸宏,川野雄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