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安全带(1),包括织带(1.1),该织带具有多个织带层(1.1.1、1.1.2),并且在肩带区域(SG)中和腰带区域(BG)中具有设置在至少两个织带层(1.1.1、1.1.2)之间且可充气的至少一个带内腔(G),其中该织带(1.1)被引导穿过可插入到带扣锁(1.2)内的锁舌(1.3)的空隙,借助于该锁舌,在系好安全带(1)时所述织带(1.1)在从腰带区域(BG)到肩带区域(SG)的过渡区域内在一下转向点(U1)处转向,并且其中,在所述下转向点(U1)处在至少两个织带层(1.1.1、1.1.2)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带内腔(G)的至少两个区段的气体通道(1.7)。所述气体通道(1.7)由至少在径向上柔性地构造的软管(1.8)构成。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柔性地构造的软管(1.8)是可塑性变形的或可弹性变形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车辆)的安全带,包括一织带(束带),该织带具有多个织带层,并且在肩带区域中和腰带区域中具有设置在至少两个织带层之间且可充气的至少一个带内腔,其中该织带被引导穿过可插入到带扣锁内的锁舌的空隙,借助于该锁舌,在系好安全带时所述织带在从腰带区域到肩带区域的过渡区域内在一下转向点处转向,并且其中,在所述下转向点处在至少两个织带层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带内腔的至少两个区段的气体通道。
技术介绍
由DE 91 03 845 Ul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乘员的约束装置。该约束装置包括具有带扣锁的安全带和转向附件。该安全带构造为扁平的软管并且与一装置耦接,借助于该装置,在配备有该装置的汽车由于事故而突然减速的情况下,软管能够在几分之一秒内用气体充填成截面基本上为圆形的软管。由DE 198 57 517 Al公开了一种用于安全带的可充气的织带,其具有织造的双层织物。该织物的带宽被分成大约等宽的三个部分,也就是左外部分、中间部分和右外部分,其中,各部分的经线具有不同的强度。将外部分和内部分这样折叠,以便获得压成扁平的Z字型。在两个折叠区内,将至少一条撕开封口线织造或缝合到所述织物中,其中所述撕开封口线在可预设的断裂负荷下撕开,从而使各个织物层在预定的方向上运动并且织带借助于充入的爆炸气体而打开成为充气的带囊。为了给织带充气而设置气体供应软管,在织带的折痕之间将该气体供应软管引入所述织带。为了向所述织带充气,借助于所述气体供应软管向所述织带供应爆炸气体。EP I 053 133 BI记载了一种三点式安全带,其具有织带的至少在肩带区域中可充气的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在转向位置处,所述安全带具有可插入到带扣锁内的锁舌部分,其中,当安全带系好时,所述安全带在从腰带部分到肩带部分的过渡区域内在转向位置处转向。在锁舌部分的区域内,在转向位置处有气体通道引入到安全带中,所述气体通道用于在肩带部分与腰带部分的带内腔之间形成气流连接。气体通道的开口截面在此小于被充填的带内腔的截面,该被充填的带内腔是可连续充填的并且在形成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以及过渡区域的安全带织带中延伸。气体通道至少在在转向位置附近被引导的过渡区域的带内腔中形成径向增大的气体通路,通过该气体通路的开口截面,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的带内腔可充气。在此,气体通道由软管状部件构成,该部件在径向上具有相对高的刚性,从而当安全带织带围绕转向位置转向时,由气体通道形成的开口截面不会塌缩。安全带此外还在腰带部分的与过渡区域相对的端部的区域内包括气体供应部。在还未公开的官方卷号为10 2010 023 875. 9的德国文献中描述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安全带,该安全带包括可充气的织带。气体通道在被引导穿过锁舌的空隙的织带中延伸,该气体通道由至少在径向上柔性地构造的软管构成。已知的可充气安全带的缺点在于,由于速度较高,当事故发生时必须以较高速度为织带充气,使得在充气期间高气压从内部作用在安全带上。在此,特别通过脉冲式的最大压力负荷使织带承受更强的载荷。为了避免由于织带的这种承载而造成的妨碍功能的损害,必须通过例如采用增强的织带织物来相应复杂地设计织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于现有技术改进的用于汽车的安全带。所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具有在权利要求I中所述特征的安全带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设计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用于汽车的安全带包括织带,该织带具有多个织带层,并且在肩带区域中和腰带区域中具有设置在至少两个织带层之间且可充气的至少一个带内腔,其中该织带被引导穿过可插入到带扣锁内的锁舌的空隙,借助于该锁舌,在系好安全带时所述织带在从腰带区域到肩带区域的过渡区域内在一下转向点处转向,并且其中,在所述下转向点处在至少两个织带层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带内腔的至少两个区段的气体通道。由于织带在锁舌区域中的转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拉力和压力而形成带内腔的两个区段。气体通道由至少在径向上柔性地构造、也就是说可塌缩地构造的软管构成。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而对带内腔充气以便增大织带的面积时,软管通过在该软管的内部作用的内压而形成敞开的流动截面。由此可能的是,尽管织带在下转向点处转向,即使是安全带的肩带区域也能够由特别是设置在汽车上织带的下固定点处的气体发生器来充气。由此产生对织带的优化的充气。该气体可例如为空气,或者在烟火制造术的气体发生器中是在点燃供送燃料时产生的反应气体。根据本专利技术,作为气体通道构造为柔性的软管是可弹性变形的。通过软管的弹性实现了所谓的气腔效应,如其在与靠近心脏的动脉如主动脉相关的医学方面所已知的那样。在为织带充填气体时,连接在软管一端上的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在从软管的敞开的另一端流入可充气的织带中之前首先流过弹性的软管。弹性的软管由于其弹性而在所施加气压的作用下与施加在软管上的压力成比例地膨胀。当压力减小时,软管与施加在软管上的压力成比例地、至少部分地收缩,并因此构成一种蓄压器。气压的压力峰值通过这种方式被减弱,由此使织带承受较小的负荷。此外,当由于弯曲、扭结、悬挂和引导而变得狭窄时,织带可在径向上充分地局部伸展,由此使压力波在软管中能够通过狭窄处。也可以为软管的远离气体发生器的区段充填足够的气压。在一种可选的实施形式中,作为气体通道而柔性地构造的软管是可塑性变形的。当压力减小时,软管不会像弹性的软管那样又收缩,由此丧失了蓄压器的功能。但是也可以通过软管的塑性膨胀来减弱脉冲状的压力峰值,其中用可塑性变形的材料进行替换可以更简单,例如成本更低廉。原则上,不将带内腔的两个区段连接起来,弹性的软管也可用来减弱脉冲状的最大压力负荷。在这种实施形式中,弹性的软管以其一端直接连接在气体发生器上,并且在其另一端终止于可充气织带的与气体发生器相邻的带内腔。在一种改进方案中,软管的弹性至少高到使得内空腔半径在气压峰值时相对于常压可逆地增大10%或更大,以便实现显著的气腔效应。在另外的实施形式中,软管沿其纵轴线只具有最小的弹性,由此使得用以为织带充气的软管端部的位置不会由于纵向膨胀而改变。横向于纵轴线的弹性对此是毫无疑义的。在一种改进方案中,软管在织带未充气的状态下被压成扁平地布置在织带层之间。由于气体通道的这种作为扁平地布置在织带层之间且可塌缩的软管的构造,实现了织带的柔性并且可以简单地且用小的力消耗来卷起和展开该织带。此外,织带能够容易地在锁舌内移动。也由于软管的柔性构造及由此引起的织带的柔性构造,织带能够最佳地定位在汽车乘员身上,从而始终确保对汽车乘员的最大保护。由于织带的柔性以及织带卷起和展开的简单性,除实现了织带的有利的手感之外,也实现了对汽车乘员的高舒适性。此外,软管优选构造为无接缝的,由此改善了对径向逸出的气体的密封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案,软管按照通常已知的方法来无接缝地织造。织物优选为塑料纤维织物,特别是聚酯线织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特别高的稳定性。由于软管由织物构成,能够简单地将该软管压成扁平地引入织带中。随后,在软管的内侧上优选涂有不渗透流体的层,特别是涂有乳胶或硅树脂。这样,软管构造为流体密封的。由此实现了 带内腔在腰带区域与肩带区域之间的连接在充气期间不会中断,因为避免了气体在径向上从软管中漏出。为了避免在系上和脱开安全带期间以及在系上安全带的状态下软管在织带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布尔奇克,
申请(专利权)人:戴姆勒股份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