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包括内部设有储液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使用时将储液腔顶部的气体空间与外部的高压气源连通的进气口、供储液腔顶部的气体空间与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上连接有在储液腔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值后开启泄压的泄压阀,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使用时将储液腔与冷却液恒温装置的对应液体管路连通的恒温装置连接口。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能够为冷却液恒温装置提供稳定压力并保证充足液源供应,具有保压补液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
技术介绍
冷却液恒温装置是车用发动机试验必备的试验条件保障系统之一。根据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18297-2001》及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GB/T19055-2003》中技术指标要求,为保证发动机参数测定的准确性,对试验过程机油、冷却液进入发动机时温度必须进行恒定,以便在规定的范围内真实测量发动机的各项性能参数。由于发动机本身不具备各个温度的恒定控制功能,所以只能通过外部条件保障系统来支持,辅助保证其特定的需要。目前市场上的冷却液恒温装置基本能满足以上两种国家试验标准,但是随着发动机研发部门越来越苛刻的试验要求,特别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动机引进与研发,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测试范围不断扩展,对试验规范提出越来越精确的要求,尤其是对冷却液压力的精确控制具有较高要求,市场现有的冷却液恒温装置基本不具备保压稳压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保压补液功能的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包括内部设有储液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使用时将储液腔顶部的气体空间与外部的高压气源连通的进气口、供储液腔顶部的气体空间与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上连接有在储液腔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值后开启泄压的泄压阀,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使用时将储液腔与冷却液恒温装置的对应液体管路连通的恒温装置连接口。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气口能够向储液腔内注入压缩空气,从而通过恒温装置连接口为冷却液恒温装置建立合适的系统压力,而泄压阀能够在注液或者气压过高导致储液腔内压力过高时泄压,保证系统压力的稳定。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能够为冷却液恒温装置提供稳定压力并保证充足液源供应,具有保压补液功能。所述壳体为箱型壳体,包括下箱体和上箱盖,所述下箱体上方开口,所述上箱盖压紧罩设在所述下箱体的开口上并与下箱体通过密封圈密封。壳体采用下箱体和上箱盖的可拆分体形式,可方便地拆开,便于检查维修及清洗,密封圈能够保证壳体的气密性。所述排气口和进气口均设置在所述上箱盖上。该结构便于排气口和进气口的加工和后续相应零部件的安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检测储液腔内液体剩余量的液位传感器。通过设置液位传感器,能够检测储液腔内液体剩余量,使用时可以连接适配的控制装置实现自动补液。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显示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内液体剩余量的液位计。能够方便地观察液位。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供储液腔内的液体排出壳体外的排液口,所述排液口连接有控制排液口启闭的排液阀。需要维护保养或长期不使用时,可以通过排液阀将废液排放掉。所述进气口上连接有仅在向储液腔进气时导通的单向阀。设置单向阀能够避免因液压阀失效、补液阀失效等偶然因素导致储液腔内压力过大时液体或气体逆流造成连接设备损坏。所述进气口连接有用于过滤高压气源提供的气体和调整气体压力的调压过滤器。高压过滤器能够为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提供压力稳定且清洁的压缩气体。所述泄压阀具有用于调节泄压压力设定值的压力调整装置,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泄压压力,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I :本专利技术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 图2 :图I的右视 图3 :图I的俯视 图4 :本专利技术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的泄压阀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名称为1壳体,11下箱体,12上箱盖,13密封圈,14螺栓,2单向阀,3调压过滤器,31高压气源连接管,4恒温装置连接管,5排液阀,6泄压阀,61固定座,62泄压接头,63调压针阀,64弹簧,65压盖,66调节螺母,7液位传感器,8液位计。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的一个实施例如图f图4所示,主要包括壳体I、调压过滤器3、泄压阀6、液位传感器7和液位计8。其中壳体I为箱型壳体,包括下箱体11和上箱盖12,下箱体11上方开口,上箱盖12罩设在所述下箱体11的开口上并通过螺栓14压紧,围成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的储液腔。另外,下箱体11与上箱盖1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3来密封。壳体I的下箱体11上还设有使用时将储液腔与冷却液恒温装置的对应液体管路连通的恒温装置连接口,恒温装置连接口上连接有恒温装置连接管4。壳体I的上箱盖12上设有与储液腔上方的气体空间相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上连接有单向阀2,再通过单向阀2与调压过滤器3连通,调压过滤器3的进口通过高压气源连接管31与高压气源连接。其中单向阀2仅在向储液腔上方的气体空间进气时导通。排气口直接与一只自制的泄压阀6连接。该泄压阀6的结构如图4所示,主要由固定座、弹簧64、调压针阀63、压盖65、调节螺母66和泄压接头62组成。固定座外形为圆柱状,焊接在上箱盖12上,其中间有孔,与储液腔内部的气体空间相连。固定座上方设有开孔,与调压针阀63导向配合,配合面精加工,以尽量减小摩擦力,使调压针阀63动作灵活。调压针阀63中心开沉孔,沉孔内穿设有弹簧64,在使用压盖65顶压。调节螺母66是压力调整装置,与压盖65为螺纹连接,通过调整调节螺母66的螺纹旋入深度,可以调节弹簧64的压缩量,对调节针阀施加力;当储液腔内部压力大于调压针阀63施加在固定座上的压力时,压力通过固定座与调压针阀63之间的空隙部分经泄压接头62泄掉,使储液腔内部压力下降,当储液腔内部压力回复正常后,调节针阀与固定座重新密封,起到保压作用。当然,压力调整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例如传统的重锤式压力调整装置。壳体I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7,用于检测储液腔内液体剩余量。液位传感器7与冷却液恒温装置中的控制器连接,在使用时,该控制器能够根据液位传感器7的检测到的液位信号控制冷却液恒温装置的补液阀开启或关闭。所述壳体I外部还设有用于显示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内液体剩余量的液位计8,直观显示内部的液位,方便观察。另外,所述壳体I底部设有供储液腔内的液体排出壳体外的排液口,所述排液口连接有排液阀5。本实施例中,该排液阀5米用球阀,密封可靠。使用方式将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放置在冷却液恒温装置的高处,其下部通过恒温装置连接管4与冷却液恒温装置的恒温装置连接口连通。在进行发动机试验前,打开控制器电源,液位传感器7检测出储液腔内液位较低并反馈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高压液源的补液阀打开,向储液腔内补液,补充适量液体后,液位传感器7检测液位符合设定值并反馈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高压液源的补液阀关闭。在本实施例中,设定的最低液位高于发动机,从而使发动机与冷却液恒温装置内部的所有空气能够排出,保障水循环的畅通。然后,通过高压气源连接管31将调压过滤器3连接到外部的高压气源,调整调压过滤器3使其出口压力达到试验所需的压力,为冷却液恒温装置建立内部液体压力,通过压缩气体在储液腔上部建立恒压气团,另外该恒压气团可以通过体积变化,对补液箱内部液压波动进行平抑,实现稳压功能。等压力稳定后,即可开始测试。测试中随着储液腔内液体的减少,压缩气体将不断补充。若液位低于设定的最低液位,控制器将控制补液阀打开,向储液腔内补液,而此时泄压阀6的调压针阀63将打开,进行泄压,保证储液腔内压力稳定。液位正常后,补液阀关闭,压缩气体停止进入,泄压阀6的调压针阀63也同时关闭,如此反复,能够为冷却液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冷却液恒温装置保压补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设有储液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使用时将储液腔顶部的气体空间与外部的高压气源连通的进气口、供储液腔顶部的气体空间与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上连接有在储液腔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值后开启泄压的泄压阀,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使用时将储液腔与冷却液恒温装置的对应液体管路连通的恒温装置连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朋余,赵小平,程军,卢杉,李海晓,刘仁春,
申请(专利权)人:凯迈洛阳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