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其具有依次连接的管径相同的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的截面为椭圆形;输送管与转向管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输送管与转向管连接部分的沿口、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部分的沿口安装有能使沿口两侧的椭圆形管道相配合转向的转向部件。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圆形的沿口可实现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的相对旋转,能使的吸入管的末端朝任意方向实现吸水。并且,由于管体椭圆形,因此阻力较小,在。在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沿口和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沿口均设有转向部件。因而,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新颖、阻力小、转向顺畅、节能高效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一种外海大型水产养殖网箱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
技术介绍
水产品是人们摄取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长远看水产品将与畜产品在非主食消费中占主导地位,水产品不但将成为人们摄取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也可以缓解人增地减、食品不足的问题。外海养殖离岸较远,交通运输、养殖管理均与传统的养殖模式有较大不同,养殖管理必须基于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机械化加以实现。传统的人工投喂、巡视、采样分析等手段远远满足不了外海养殖产业发展的需求。现有技术如中国技术专利《可换向的吸鱼泵》,专利号201220144907. 1,公开了一种可换向的吸鱼泵,在所述的可换向的吸鱼泵中设置有三个用于控制真空泵气流进出方向的换向电磁阀,即电磁阀A、电磁阀B以及电磁阀C,电磁阀A安装于抽气管道A中,电磁阀B安装于抽气管道B中,电磁阀C与抽气管道A、抽气管道B相连接,电磁阀A、电磁阀B及电磁阀C均为柱塞式结构的电磁换向阀,电磁阀A、电磁阀B及电磁阀C通过导线与电器控制箱相连接,由于采用了本技术的可换向的吸鱼泵,完全实现了自动快速收鱼和提高活鱼成活率的目的,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彻底解决了目前采用人工或吊装收鱼时工作效率低下和活鱼成活率低的问题,该技术具有结构先进,使用方便、活鱼成活率高的特点。然而,该设备不适于大型、超大型网箱的集中、多向采收鱼类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阻力小、转向顺畅、节能高效的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其具有依次连接的管径相同的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的截面为椭圆形;输送管与转向管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输送管与转向管连接部分的沿口、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部分的沿口安装有能使沿口两侧的椭圆形管道相配合转向的转向部件。转向管连接部分的沿口,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部分是这样实现的由于管体为椭圆形,因此,在切割沿口时,使沿口平面与椭圆形管体的长轴平行,而沿口平面在此种几何条件限制下至少有一种状态能使得沿口的恰好呈圆形并且其直径等于上述椭圆形管体长轴长度。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圆形的沿口可实现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的相对旋转,能使的吸入管的末端朝任意方向实现吸水。并且,由于管体椭圆形,因此阻力较小,在。在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沿口和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沿口均设有转向部件。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转向部件为配合转向器;配合转向器包括电机、配合圆环、齿轮环、水泵;圆环和齿轮环分别设于所需转向的沿口两侧;靠近配合圆环的一侧附近安装有电机;电机经齿轮连接齿轮环。整个转向过程中沿口均处于紧配合密闭状态,因此可以在转向的同时进行进行吸鱼操作,效率极高。吸入管内侧设有能形成环形水流的倒流环管;吸入管贯穿设有副管,并且该副管通孔的开口位置位于倒流环管附近;副管连接有水泵。采用本结构作为吸鱼泵的动力能减小吸鱼过程中对于体的损伤。由于本专利技术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采用了依次连接的管径相同的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的截面为椭圆形;输送管与转向管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输送管与转向管连接部分的沿口、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部分的沿口安装有能使沿口两侧的椭圆形管道相配合转向的转向部件。转向管连接部分的沿口,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部分是这样实现的由于管体为椭圆形,因此,在切割沿口时,使沿口平面与椭圆形管体的长轴平行,而沿口平面在此种几何条件限制下至少有一种状态能使得沿口的恰好呈圆形并且其直径等于上述椭圆形管体长轴长度。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圆形的沿口可实现输送管、转向管和吸入管的相对旋转,能使的吸入管的末端朝任意方向实现吸水。并且,由于管体椭圆形,因此阻力较小,在。在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沿口和转向管和吸入管连接沿口均设有转向部件。因而,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新颖、阻力小、转向顺畅、节能高效的优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局部放大结构示意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标号说明输送管I、转向管2、吸入管3、副管3a、倒流环管3b、配合转向器4、电机4a、配合圆环4b、齿轮环4c、水泵5。实施例参照图I至图3,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其具有依次连接的管径相同的输送管I、转向管2和吸入管3 ;输送管I、转向管2和吸入管3的截面为椭圆形;输送管I与转向管2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输送管I与转向管2连接部分的沿口、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部分的沿口安装有能使沿口两侧的椭圆形管道相配合转向的转向部件。转向管2连接部分的沿口,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部分是这样实现的由于管体为椭圆形,因此,在切割沿口时,使沿口平面与椭圆形管体的长轴平行,而沿口平面在此种几何条件限制下至少有一种状态能使得沿口的恰好呈圆形并且其直径等于上述椭圆形管体长轴长度。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圆形的沿口可实现输送管I、转向管2和吸入管3的相对旋转,能使的吸入管3的末端朝任意方向实现吸水。并且,由于管体椭圆形,因此阻力较小,在。在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沿口和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沿口均设有转向部件。转向部件为配合转向器4 ;配合转向器4包括电机4a、配合圆环4b、齿轮环4c、水泵5 ;圆环4b和齿轮环4c分别设于所需转向的沿口两侧;靠近配合圆环4b的一侧附近安装有电机4a ;电机4a经齿轮连接齿轮环4c。整个转向过程中沿口均处于紧配合密闭状态,因此可以在转向的同时进行进行吸鱼操作,效率极高。吸入管3内侧设有能形成环形水流的倒流环管3b ;吸入管3贯穿设有副管3a,并且该副管3a通孔的开口位置位于倒流环管3b附近;副管3a连接有水泵5。采用本结构作为吸鱼泵的动力能减小吸鱼过程中对于体的损伤。 尽管已结合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在这里列出的主题实施各种改变、同等物的置换和修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提出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其特征是具有依次连接的管径相同的输送管(I)、转向管(2)和吸入管(3);所述的输送管(I)、转向管(2)和吸入管(3)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的输送管(I)与转向管(2)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所述的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所述的输送管(I)与转向管(2)连接部分的沿口、所述的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部分的沿口安装有能使所述的沿口两侧的椭圆形管道相配合转向的转向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向部件为配合转向器(4);所述的配合转向器(4)包括电机(4a)、配合圆环(4b)、齿轮环(4c)、水泵(5);所述的圆环(4b)和齿轮环(4c)分别设于所需转向的沿口两侧;靠近配合圆环(4b)的一侧附近安装有电机(4a);所述的电机(4a)经齿轮连接所述的齿轮环(4c)。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其特征是所述的吸入管(3)内侧设有能形成环形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万向型低能耗吸鱼泵,其特征是:具有依次连接的管径相同的输送管(1)、转向管(2)和吸入管(3);所述的输送管(1)、转向管(2)和吸入管(3)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的输送管(1)与转向管(2)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所述的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部分的沿口为圆形;所述的输送管(1)与转向管(2)连接部分的沿口、所述的转向管(2)和吸入管(3)连接部分的沿口安装有能使所述的沿口两侧的椭圆形管道相配合转向的转向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常文,黄伟,郭宝英,张彩明,徐佳晶,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