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包括前盖、圆筒形壳体、内圈盘管、外圈盘管和集油管;所述壳体上设有法兰盘,所述前盖通过法兰盘及螺栓与壳体相连,内圈、外圈盘管安装在壳体内,在前盖与壳体之间还设有铰链,前盖可通过铰链打开或关闭壳体,内圈、外圈盘管的一端穿过壳体与集油管流体地相连通。所述铰链包括井字型槽钢框架、转动部件和铰链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前盖上增加铰链后,可方便地进行清灰操作及炉体内部的检查维护,在操作时,只需打开前盖,即可清除内圈、外圈盘管之间的积灰以及进行炉体内部的检查维护,从而防止高温烟气直接排出炉体及发生烧穿壳体事故,有效保证了加热炉在较高的效率下平稳运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有机热载体加热炉,特别是涉及一种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
技术介绍
有机热载体加热炉是以天燃气、柴油或重油为燃料,以导热油做为载热体,利用热油循环泵,液相循环,在炉内吸收高温烟气热量后,将热能输送给用热设备的直燃式特种工业炉,具有高温低压,广泛应用于石化、印染、浙青加热、木材、食品等领域。在有机热载体加热炉中,卧式炉型占很大比重,该加热炉包括前盖、圆筒形壳体、内圈盘管、外圈盘管和集油管;所述壳体上设有法兰盘,前盖通过所述法兰盘及螺栓与壳体连接在一起,所述内圈、外圈盘管安装在壳体内,内圈、外圈盘管的一端穿过所述前盖与集 油管流体地相连通,为保证密封,内圈、外圈盘管的管身焊接固定在前盖上。这种结构的加热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所使用的燃料不可避免地含有杂质,以致内圈盘管及外圈盘管之间容易产生积灰,另一方面由于内圈、外圈盘管的管身焊接固定在前盖上,导致前盖无法从壳体上拆下,因而内圈盘管及外圈盘管之间的积灰无法清除;由于积灰的热阻较高,盘管内的导热油在不能充分吸收烟气热量的情况下,高温烟气直接排出炉体,这样首先是造成加热炉的热效率过低,浪费燃料,增加运行成本,其次当积灰过多时,如不能及时清理,则会造成炉内部件工作环境的恶化,使局部温度过高,从而导致发生烧穿壳体的严重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清除内圈盘管及外圈盘管之间的积灰以及能进行炉体内部的检查维护,保证加热炉在较高的效率下平稳运行,防止发生事故的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这样一种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包括前盖、圆筒形壳体、内圈盘管、外圈盘管和集油管;所述壳体上设有法兰盘,所述前盖通过所述法兰盘及螺栓与壳体相连,所述内圈、外圈盘管安装在壳体内,在所述前盖与壳体之间还设有铰链,该前盖可通过所述铰链打开或关闭所述壳体,所述内圈、外圈盘管的一端穿过壳体与所述集油管流体地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铰链包括井字型槽钢框架、转动部件和铰链座,所述井字型槽钢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前盖上,该井字形槽钢框架中的水平方向上下两根槽钢的一端伸出前盖边缘,所述转动部件设置在所述水平方向上下两根槽钢伸出前盖的一端,该转动部件包括转动轴,所述铰链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井字型槽钢框架中的水平方向上下两根槽钢通过所述转动轴与铰链座转动连接。在本技术中,所述转动部件还包括深沟球轴承和单向推力球轴承,所述深沟球轴承和单向推力球轴承分别安装在所述转动轴的上端和下端。本技术在前盖的下部装有开关前盖的导向板。本技术在前盖上邻近其水平边缘处还设有一个拉手。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在前盖与壳体之间设置铰链,内圈、外圈盘管的一端穿过壳体与集油管相连,因此,操作人员仅需拧下法兰盘上的螺栓就能方便地打开前盖,清除内圈盘管及外圈盘管之间的积灰以及进行炉体内部的检查维护,从而防止高温烟气直接排出炉体及发生烧穿壳体事故,有效保证了加热炉在较高的效率下平稳运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由于前盖在转动过程中铰链座上部主要承受前盖开关时径向的力,铰链座下部主要承受前盖开关时轴向的重力,因此,在转动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深沟球轴承和单向推力球轴承后,能使前盖的转动更加灵活。本技术在前盖的下部装有开关前盖的导向板后,能保证开关前盖的精确及便利。本技术在前盖上设置拉手后,打开或关闭前盖更为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I为本技术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左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铰链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右视示意图。 图5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I至图5所不的一种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包括前盖I、圆筒形壳体2、内圈盘管3、外圈盘管4和集油管5 ;所述壳体2上设有法兰盘2 - 1,所述前盖I通过所述法兰盘2 — I及螺栓与壳体2相连,所述内圈、外圈盘管3、4安装在壳体2内,在所述前盖I与壳体2之间还设有铰链6,该前盖I可通过所述铰链6打开或关闭所述壳体2,所述内圈、外圈盘管3、4的一端穿过壳体2与所述集油管5流体地相连通。本技术的内盘管3为二圈或三圈或更多圈同轴线设置的螺旋状盘管,图中所示为二圈;外圈盘管4为最外围的一圈螺旋状盘管。本技术的圆筒形壳体2外部设有保温层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I至图5所示,所述铰链6包括井字型槽钢框架6 - I、转动部件6 - 2和铰链座6 - 3,所述井字型槽钢框架6 - I经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前盖I上,该井字形槽钢框架6 - I中的水平方向上下两根槽钢6 — I 一 I的一端伸出前盖I边缘,所述转动部件6 - 2设置在所述水平方向上下两根槽钢6 — I 一 I伸出前盖I的一端,该转动部件6 - 2包括转动轴6 — 2 — 1,所述铰链座6 - 3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2上,所述井字型槽钢框架6 - I中的水平方向上下两根槽钢6 — I 一 I通过所述转动轴6 — 2 — I与铰链座6 - 3转动连接。在本技术中,所述铰链6还可采用其它结构,这里不再赘述。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转动部件6 - 2还包括深沟球轴承6 — 2 — 2和单向推力球轴承6 — 2 — 3,所述深沟球轴承6 — 2 — 2和单向推力球轴承6 — 2 — 3分别安装在所述转动轴6 — 2 — I的上端和下端。由于前盖I在转动过程中铰链座6 - 3上部主要承受前盖I开关时径向的力,铰链座6 — 3下部主要承受前盖I开关时轴向的重力,因此,在转动轴6 — 2 — I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深沟球轴承6 — 2 — 2和单向推力球轴承6 -2- 3后,能使前盖I的转动更加灵活。为保证开关前盖I的精确及便利,本技术在前盖I的下部装有开关前盖I的导向板I 一 1,如图I至图4所示。为更方便地打开或关闭前盖1,本技术在前盖I上邻近其水平边缘处还设有一个拉手I 一 2。本技术在操作时,工作人员仅需拧下法兰盘2 - I上的螺栓就能方便地打开前盖1,清除内圈盘管3及外圈盘管4之间的积灰以及进行炉体内部的检查维护,从而防止高温烟气直接排出炉体及发生烧穿壳体2事故,有效保证了加热炉在较高的效率下平稳运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权利要求1.一种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包括前盖(I)、圆筒形壳体(2)、内圈盘管(3)、外圈盘管(4)和集油管(5);所述壳体(2)上设有法兰盘(2 - 1),所述前盖(I)通过所述法兰盘(2 - I)及螺栓与壳体(2)相连,所述内圈、外圈盘管(3、4)安装在壳体(2)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盖(I)与壳体(2)之间还设有铰链(6),该前盖(I)可通过所述铰链(6)打开或关闭所述壳体(2),所述内圈、外圈盘管(3、4)的一端穿过壳体(2)与所述集油管(5)流体地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6)包括井字型槽钢框架(6 - I)、转动部件(6 - 2)和铰链座(6 - 3),所述井字型槽钢框架(6 - I)固定安装在所述前盖(I)上,该井字形槽钢框架(6 - I)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有机热载体加热炉,包括前盖(1)、圆筒形壳体(2)、内圈盘管(3)、外圈盘管(4)和集油管(5);所述壳体(2)上设有法兰盘(2-1),所述前盖(1)通过所述法兰盘(2-1)及螺栓与壳体(2)相连,所述内圈、外圈盘管(3、4)安装在壳体(2)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盖(1)与壳体(2)之间还设有铰链(6),该前盖(1)可通过所述铰链(6)打开或关闭所述壳体(2),所述内圈、外圈盘管(3、4)的一端穿过壳体(2)与所述集油管(5)流体地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综研加热炉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