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导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15769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0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特别是汽车座椅、的纵向导引装置,包括两个细长导轨,所述两个细长导轨包括下导轨(4),支撑在所述下导轨(4)上以在纵向方向上可移动的上导轨(2)和两个对角地相对且相互偏置的用于导引件(7,8)的支承区域(3,5),从剖面上看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中的每一个都具有L形区域和分别连接到该L形区域的两个端部(23,28;52,48),所述L形区域由基腿(20,40)和L形腿(21,41)构成,所述L形腿从所述基腿大体上垂直地突出,所述上导轨或下导轨的每个端部与相关联的下导轨或上导轨的端部一起通过相互互锁形成包围区域,所述上导轨(2)的端部(23,28)与相关联的下导轨的相对部分(50,44)一起形成所述支承区域(3,5),且多个滚珠(7)在第一支承区域(3)内支撑在形成为圆弧形的端部(2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具有两个下导轨的纵向导引装置,所述两个下导轨在所述汽车座椅的两侧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到内部的底上。·
技术介绍
在这样的纵向导引装置的情况下,其中在每一个下导轨上设置了可滑动的上导轨,从而两个导轨在它们的功能位置形成大体矩形横截面,其中上导轨的支承区域在所述下导轨上形成为包围部分(或称为抱合部分),所述支承区域设在所述导轨型面的本质上彼此对角地相对的两个拐角区域处且具有相关联的导引件,其中所述下导轨和上导轨的端部在所述支承区域内分别形成为大体U形且彼此接合。本申请人的W02006/106044公开了这样一种纵向导引装置,其中第一上部支承区域和第二下部支承区域在对角方向上被彼此偏置,以实现高刚度的导轨型面,其中所述第一上部支承区域使用多个滚珠(或称为球体)作为导引件,所述第二下部支承区域与第一上部支承区域沿对角线方向相对且使用滚珠和用于支承在下导轨的基腿上的滚柱的组合作为导引件。第一支承区域内的所述滚珠安装在两个圆弧形的型面之间,其中一个圆弧形型面在下导轨的连接腿的上端形成拐角区域,且以锐角向上地倾斜并相对所述导轨向外突出。尽管这种导轨型面具有有利的特性,但是仍存在改进的余地,特别是在可用于总宽度和在导轨型面的下端处的宽度这样的目的的安装空间方面以及在实施它所需的刚度、材料或总重量方面。在这方面特别重要的是在碰撞例如前碰撞、后碰撞或侧碰撞的情况下导轨型面机械特性,特别是刚度和抗扭刚度。DE19717667公开了另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导引装置,其中如果从横截面视图看,上导轨的端部形成有多个弯曲段,从而在每个包围部分提供了用于滚珠的两个通道,所述上导轨的端部终止于彼此对角地相对的支承区域内,所述滚珠用作导引件。这种端部的精确成形只能以相对复杂的方式实现,从而公差相对高。由于滚珠支承导引装置的点接触造成的更高的磨损,纵向导引装置的游隙被进一步扩大。JP2004203264公开了另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导引装置,其中提供了本申请意义上的第二支承区域,但是不是同时包括滚珠导引件和滚柱导引件,而是采用两个滚珠导引件。不存在与上部滚珠支承相关联的且包括与另一支承腿成锐角的支撑腿。相反,滚珠容纳在弧形的纵向垫圈内。EP1336765A公开了一种在每个支承区域内具有双对滚珠导引件的纵向导引装置。另外的现有技术公开在EP1621390A,DE102004061140A, FR2872102A 和US2005/285008A 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增强上述类型的纵向导引装置以便以简单的机械设计及最小的重量和材料消耗量实现特别在碰撞情况下的增强的机械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所述纵向导引装置尤其在碰撞的情况下将更有效地吸收负载。根据本专利技术,这些目的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的特征的纵向导引装置实现。另外有利的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由此,本专利技术基于用于车辆座椅,特别是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导引装置,包括两个细长导轨,所述两个细长导轨包括下导轨,支撑在所述下导轨上以在纵向方向上可移动的上导轨和两个沿对角线方向彼此相对且相互偏置的用于导引件的支承区域,从剖面上看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中的每一个都具有L形区域和分别连接到该L形区域的两个端部,所述L形区域由基腿和L形腿构成,所述L形腿从所述基腿大体上垂直地突出,所述上导轨的每个端部与相关联的下导轨的端部在相互互锁的作用下形成包围区域,所述上导轨的端部与相关联的下导轨的相对部分一起形成所述支承区域,及多个滚珠在第一支承区域内支撑在形成为圆弧形的端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支承区域由所述下导轨的拐角区域和所述上导轨的形成为圆弧形、用于支承所述多个滚珠的所述端部形成,其中第一连接腿在所述上导轨的折弯部分下面从所述下导轨的L形区域的L形腿水平或稍微倾斜地突出,其中所述拐角区域形成在与所述第一连接腿相连的第二连接腿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向外突出的连接腿能够相对于水平线或所述下导轨的基腿以相对小的锐角向上延伸,具体地,所述锐角在10度-30度的范围内,优选地,在15度-20度的范围内。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腿可以大体在水平方向上且从所述下导轨的所述L形区域的所述L形腿向外延伸。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在大体向下的力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对所述型面的相对腿的特别有效的支撑,所述向下的力例如可以在碰撞的情况下发生,所述型面的的所述相对的腿被向下压且最终与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腿接触。由此通过第一连接腿的大体水平方向有效避免了向内指向所述导轨的所述相对腿的进一步滑动。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腿能够相对于水平线或所述下导轨的基腿以相对小的锐角向下延伸,具体地,所述锐角在10度-30度的范围内,优选地,在15度-20度的范围内。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在大体向下的力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对所述型面的相对腿的特别有效的支撑,所述向下的力例如可以在碰撞的情况下发生,所述型面的的所述相对的腿被向下压且最终与倾斜向下向外延伸的的第一连接腿接触。由此有效避免了向内指向所述导轨的所述相对腿的进一步滑动,因为在于倾斜向下延伸的第一连接腿接触的情况下,所述型面的相对腿只能从所述导轨继续向外滑动,但是不能再接触的同时向内朝向所述导轨滑动。根据另一实施例,从所述导轨的内部看,所述滚珠在圆弧形型面的端部上的接触点特别优选地位于虚拟中心线的相对侧,所述虚拟中心线穿过所述下导轨的所述L形区域的所述L形腿。这里,所述滚珠的接触点优选非常靠近所述虚拟中心线,从而能够实现将作用在竖直方向上的力直接吸收到所述下导轨的下方的L形腿内,这更稳定,即具有更大的材料厚度,这能够实现用于力吸收的非常短的杠杆且由此进一步增强刚度。与现有技术相t匕,第一支承区域总是完全位于所述纵向导引装置的矩形内部区域的外面,位于所述纵向导引装置的顶部附近的第一支承区域与内部空间部分重叠,从而所述纵向导引装置在其下端(或所述第一支承区域在所述下导轨的基腿上的投影)整体上能够显著地缩短。这提供了在汽车内部设计中的显著优点和附加的自由度。特别地,在车辆的横向上用于纵向导引装置的必要空间可以减小,特别直接安装在车辆内部的地板上时。 所述拐角区域由两个连接腿结合相对的圆弧形支承剖面形成,支承在所述支承区域内的滚珠导致了在第一支承区域内的有利地高的刚度。特别地,即使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避免所述滚珠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的脱离,所述高负载在碰撞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因为所述滚珠由圆弧形支承型面包围(抱着),且由于拐角区域,所述滚珠能够非常精确地支撑在第一支承区域内,所述拐角区域的曲率半径匹配将被支撑的滚珠的曲率半径且优选稍微小于滚珠的曲率半径,这对于纵向导引装置的整体公差以及它们特性的调整有利,且使得在于相关联的支承区域的接触点处具有相对低的表面压力。根据另一个实施例,两个连接腿围成在100度-120度范围内的角,优选地围成在112. 5度-107. 5度范围内的角,更优选地围成110度的角,以实现高的刚度和第一支承区域内的精确支承。根据另一实施例,上述拐角区域与从下导轨的L形区域的L形腿向外突出的第一连接腿相连且与后续的第二连接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腿从所述导轨型面倾斜地向上向外延伸。第一连接腿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尔夫冈·苏克尼克·罗纳特卡斯滕·哈特勒本安德烈·普劳斯贝恩德·格里贝尔
申请(专利权)人: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