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0813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3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该车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平衡梁、横梁、后拉杆支座、前悬缸支座、纵拉杆支座、横拉杆支座。在左纵梁、右纵梁中部偏后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平衡梁,平衡梁的两端横穿出左纵梁、右纵梁腹板后外露于左纵梁、右纵梁。后拉杆支座分别固定安装在左纵梁和右纵梁上,且位于平衡梁的下方。在左纵梁、右纵梁之间固定安装不少于一根的横梁。在左纵梁、右纵梁的尾部固定安装举升支座。在左纵梁、右纵梁的前端固定安装前悬缸支座、纵拉杆支座、横拉杆支座。形成一种边梁式车架结构。该车架与油气悬架配套使用,具有良好的附着、缓冲、减振、抗冲击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技术介绍
油气悬架通过内部氮气弹性和液压阻尼的综成作用叠加、形位移及速度为变量的非线性函数,对外部提供拉、压两个方向的作用力,具有承载能力大及良好的变刚度/变阻尼特性,因此广泛应用于车辆中。目前6X4自卸车依然采用板簧悬架结构。然而,一方面,矿山/工地等恶劣 路面要求载重量相对比较大,为了满足高承载的要求,6X4自卸车一般增加板簧的厚度和数量,而板簧厚度和数量的增加降低了悬架的变形范围和对路面的补偿能力;另外,矿山/工地路面的不平和落差,又要求6X4自卸车的悬架系统能够提供大范围的变形和补偿能力。由此可知由于6X4自卸车的载重显著提升,因此要求6X4自卸车的板簧悬架具有高承载性能而导致板簧悬架内整体弹性不足,此外板簧悬架结构自身容量的限制,原来与板簧悬架配套使用的液压减震器也无法在系统中应用。这就导致6X4自卸车的板簧悬架系统完全呈现出一种大刚性、无阻尼的不良状态,致使6X4自卸车在矿山/工地的运行环境中,冲击振动非常剧烈、部件极易受损、障率高且整车寿命短。因此,6X4自卸车急需安装油气悬架。然而,如图I和图2,目前6X4自卸车的车架包括左右纵梁10及平衡轴11。平衡轴11可拆卸地固定在左右纵梁10的下部。左右纵梁I的前端的下面设有前悬支座12 ;左右纵梁I的后端的上面设有举升支座13,只能应用于板簧悬架的安装使用,无法满足并适应油气悬架结构的连接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满足并适应油气悬架结构的连接和使用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车架无法满足并适应油气悬架结构的连接和使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平衡梁及固定连接左纵梁和右纵梁的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均包括与车头同向的前端和与车尾同向的后端,左纵梁和右纵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后拉杆支座、至少一个前悬缸支座及至少一个纵拉杆支座;左纵梁或右纵梁上还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横拉杆支座;左纵梁和右纵梁均包括有至少一个腹板,平衡梁的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横向穿出左纵梁和右纵梁的腹板,并分别外露于左纵梁和右纵梁。进一步地,每一前悬缸支座固定安装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前端处,且每一前悬缸支座设有连接前悬架的悬缸铰点。进一步地,车架还设有举升支座,且举升支座固定安装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后端处,且举升支座设有用于连接车箱的连接铰点。进一步地,每一纵拉杆支座固定安装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前端,且每一纵拉杆支座设有上下两个纵拉杆铰点。进一步地,每一后拉杆支座固定安装在左纵梁和右纵梁上,且位于平衡梁的下方,且每一后拉杆支座设有用于连接下拉杆的前后两个后拉杆铰点。进一步地,每一横拉杆支座固定安装于左纵梁或右纵梁的前端,且每一横拉杆支座设有连接横拉杆的横拉杆铰点。进一步地,平衡梁于面向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内侧面处分别设有用于连接上拉杆的两安装铰点。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平衡摆臂、与平衡摆臂连接的油气悬架及上述车架,平衡摆臂固定于平衡梁外露于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外侧面的第一端和第 二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的平衡梁的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横向穿出左纵梁和右纵梁的腹板,并分别外露于左纵梁和右纵梁。平衡梁外露于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外侧面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平衡摆臂固定连接有油气悬架,利用油气悬架的承载能力大及良好的变刚度/变阻尼特性,提高了车架及车辆的抗冲击振动能力、减少了部件受损,从而提高了车架及车辆的寿命。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和图2是现有6X4自卸车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车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以下将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请参照图3和图4,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车架、固定在车架上的车箱、前桥、后桥及连接于车架和后桥的油气悬架(图未示)。后桥设有上拉杆及下拉杆;前桥设有纵拉杆和横拉杆。该车架包括左纵梁2、与左纵梁2相对排列的右纵梁4、若干固定连接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横梁6及平衡梁8。左纵梁2和右纵梁4均包括与车头同向的前端21和与车尾同向的后端23。左纵梁2和右纵梁4均包括有至少一个腹板(未标号),平衡梁8的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横向穿出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腹板,并延伸直至外露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后端23分别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后拉杆支座9,该后拉杆支座9位于平衡梁8的下方,且每一后拉杆支座9设有用于连接车辆的后桥下拉杆的前后两个后拉杆铰点91 ;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前端21分别固定有至少一个前悬缸支座5,且每一个前悬缸支座5设有连接车辆的前悬架的悬缸铰点51 ;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前端21分别固定有至少一个纵拉杆支座7,且每一纵拉杆支座7设有上下两个用于固定前桥的纵拉杆的纵拉杆铰点71 ;左纵梁2或右纵梁4上固定有至少一个横拉杆支座41,且该横拉杆支座41设有连接车辆前桥的横拉杆的横拉杆铰点411。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结构相似,均为长条形。左纵梁2和右纵梁4均包括相互面对的内侧面25和相互背离的外侧面27 ;左纵梁2和右纵梁4均包括连接对应内侧面25和外侧面27的顶面28和底面29。车架包括两个前悬缸支座5、两个纵拉杆支座7、两个后拉杆支座9及一个横拉杆支座41 ;且车架还包括两举升支座3。举升支座3分别固定安装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顶面28于靠近对应的后端23处,且每一举升支座3设有用于连接车辆的车箱的连接铰点31。前悬缸支座5分别固定安装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外侧面27于靠近对应的前端21处。平衡梁8不可拆卸地固定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内侧面25的位于举升支座3和前悬缸支座5之间的部位,且平衡梁8靠近举升支座3 ;具体地,平衡梁8的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横向贯穿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内 侧面25和外侧面27,并且平衡梁8的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外露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外侧面27。平衡梁8于靠近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内侧面25处分别设有用于连接车辆的后桥的上拉杆的两安装铰点81。平衡梁8外露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外侧面2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安装平衡摆臂(图未示),且油气悬架与平衡摆臂连接,以保证车辆的双后桥的减震和抗冲击性能。纵拉杆支座7分别固定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底面29于对应的前端21和前悬缸支座5之间的部位。后拉杆支座9分别固定安装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底面29,且位于平衡梁8的下方。横拉杆支座41固定安装于左纵梁2或右纵梁4的底面29,且位于对应的前悬缸支座5和后拉杆支座9之间的部位。由上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的平衡梁8的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横向穿出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腹板,并分别外露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平衡梁8外露于左纵梁2和右纵梁4的外侧面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平衡梁及固定连接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均包括与车头同向的前端和与车尾同向的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后拉杆支座、至少一个前悬缸支座及至少一个纵拉杆支座;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上还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横拉杆支座;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均包括有至少一个腹板,所述平衡梁的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横向穿出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腹板,并分别外露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如孙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德联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