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气流增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8135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2:12
一种喷射气流增压装置,在导烟侧吸管的进气端设置有增压风机,增压风机的出风管上设置有与导烟侧吸管的进气端内相联通的进气弯管、与烟侧吸管的出气端内相联通的射流管,进气弯管与射流管相联通,进气弯管内设置有调风阀门,射流管的出气端内设置有射流管整流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喷射气流增压装置的设置,在导烟侧吸管末端形成可调节负压区,克服了管口负压导致有害烟气外逸,装煤孔溢出烟气排放不达标的缺陷。(*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喷射装置领域,具体涉及焦炉装煤过程中控制有害烟气外逸的喷射气流增压装置
技术介绍
焦炉装煤时,由于装煤技术的限制,容易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烟尘(I)装入炭化室的煤料置换出大量空气,装炉开始时空气中的氧还和入炉的细煤粒不完全燃烧生成碳黑,而形成黑烟。(2)装炉煤和高温炉墙接触、升温,产生大量水蒸汽和荒煤气。(3)随上述水蒸气和荒煤气同时扬起的细煤粉,以及装煤末期平煤时带出的细煤粉。(4)因炉顶空间瞬时堵塞而喷出的荒煤气。上述各类外逸烟尘在无组织排放情况下大约占生产过程中总烟尘量的20% 30%。产生的硅酸铋、苯并芘等有毒物质占焦炉总排放量的40% 60%。目前,部分厂家采用高压氨水(或蒸汽)喷射结合装煤车侧吸管导烟技术,将装煤烟气导入相邻结焦末期的炭化室焚烧后进入煤气总管,以控制其有害物质的排放。上述做法产生的系统负压较小,集气作用受炉体本身压力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炉体正压较大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烟气外泄,不能实现达标排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普通高压氨水或蒸汽喷射、侧吸管导烟技术的焦炉装煤烟气治理方法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调节侧吸管内负压、有效控制有害烟气逸散的喷射气流增压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支架上设置有增压风机和导烟侧吸管,增压风机的进风弯管设置在导烟侧吸管的进风端内,射流管的一端设置在增压风机的出风口、另一端设置在导烟侧吸管的出风端内,进风弯管与射流管相联通,进风弯管内设置有调风阀门,射流管的出风端内设置有射流管整流锥。本技术的射流管的出风端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形管道,扩散形管道的锥角a为10° 20°,射流管整流锥的锥角β为20。 60°。本技术的射流管I的出风端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形管道,扩散形管道的锥角a最佳为14°,射流管整流锥7的锥角β最佳为45°。本技术采用喷射气流增压装置的设置,在导烟侧吸管末端形成可调节负压区,克服了管口负压导致有害烟气外逸,装煤孔溢出烟气排放不达标的缺陷。本技术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有效地控制有害烟气逸散等优点,可在焦炉上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I中,I是射流管,2是增压风机,3是调风阀,4是进气弯管,5是导烟侧吸管,6是支架,7是射流管整流锥。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I图I中,本实施例的喷射气流增压装置由射流管I、增压风机2、调风阀3、进风弯管4、导烟侧吸管5、支架6、射流管整流锥7联接构成。在支架6上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增压风机2和导烟侧吸管5,增压风机2的进风管上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进风弯管4,进风弯管4穿入到导烟侧吸管5内,进风弯管4与导烟侧吸管5相联通,进风弯管4的端部位于导烟侧吸管5的进风端。进风弯管4内用安装轴安装有调风阀3,转动调风阀3,可以调整进入进风弯管4烟气的流量。射流管I的一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在增压风机2的出风口上,射流管I的另一端穿入到导烟侧吸管5内,位于导烟侧吸管5内的出风端,射流管I与进风弯管4相联通,射流管I出风端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形管道,扩散形管道的锥角α为14°。射流管I内焊接联接有射流管整流锥7,射流管整流锥7的锥角β为45°。装煤时有害烟气由导烟侧吸管5的进风方向溢入,打开与进风弯管4联通的增压风机2,调整调风阀3的大小,在导烟侧吸管5出口方向附近形成负压区,通过射流管整流锥7抽取导烟侧吸管5出口方向附近的有害烟气,吸入射流管I并通过与之联通的进风弯管4加压射出,能够有效地克服有害烟气的外溢。实施例2射流管I出气端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形管道,扩散形管道的锥角α为10°。射流管I内焊接联接有射流管整流锥7,射流管整流锥7的锥角β为20°。其他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I相同。实施例3射流管I出气端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形管道,扩散形管道的锥角α为20°。射流管I内焊接联接有射流管整流锥7,射流管整流锥7的锥角β为60°。其他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I相同。权利要求1.一种喷射气流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支架(6)上设置有增压风机(2)和导烟侧吸管(5),增压风机(2)的进风弯管(4)设置在导烟侧吸管(5)的进风端内,射流管(I)的一端设置在增压风机(2)的出风口、另一端设置在导烟侧吸管(5)的出风端内,进风弯管(4)与射流管(I)相联通,进风弯管(4)内设置有调风阀门(3),射流管(I)的出风端内设置有射流管整流锥(7)。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喷射气流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流管(I)的出风端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形管道,扩散形管道的锥角α为10。 20°,射流管整流锥(7)的锥角β 为 20。 60。。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射气流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流管(I)的出风端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形管道,扩散形管道的锥角α为14。,射流管整流锥(7)的锥角β为45°。专利摘要一种喷射气流增压装置,在导烟侧吸管的进气端设置有增压风机,增压风机的出风管上设置有与导烟侧吸管的进气端内相联通的进气弯管、与烟侧吸管的出气端内相联通的射流管,进气弯管与射流管相联通,进气弯管内设置有调风阀门,射流管的出气端内设置有射流管整流锥。本技术通过喷射气流增压装置的设置,在导烟侧吸管末端形成可调节负压区,克服了管口负压导致有害烟气外逸,装煤孔溢出烟气排放不达标的缺陷。文档编号C10B43/00GK202766474SQ20122039922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3日专利技术者姜乃斌, 段俊峰, 潘小军 申请人:西安华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射气流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支架(6)上设置有增压风机(2)和导烟侧吸管(5),增压风机(2)的进风弯管(4)设置在导烟侧吸管(5)的进风端内,射流管(1)的一端设置在增压风机(2)的出风口、另一端设置在导烟侧吸管(5)的出风端内,进风弯管(4)与射流管(1)相联通,进风弯管(4)内设置有调风阀门(3),射流管(1)的出风端内设置有射流管整流锥(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乃斌段俊峰潘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华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