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杆折叠机构,尤指一种可便利操作、且联结性佳的管杆折叠机构,该管杆折叠机构于一第一管杆及一第二管杆的相对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可供对接的对接座,而第一、二管杆并令对接座的一侧枢接,又第一管杆于对接座内枢设有一勾件,且第二管杆于对接座内形成有一对应勾件的扣部,再者第一管杆于对接座异于枢接处的一侧枢设有一扳杆,而扳杆可作动一拉杆,令拉杆可选择性带动勾件勾掣扣部,这样,可透过扳动扳杆来作动勾件,让设于第一管杆之勾件可选择性勾掣或释放第二管杆的扣部,而达到迅速操作第一、二管杆折叠或串接的目的,且大幅提高其联结的稳固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杆折叠机构,主要应用于管杆的折叠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能节省收纳空间及运输便利性,在很多具特定长度的管杆机构利用于中段设置有折叠结构,供使用者依需求选择性对接或折叠。以自行车为例,作为一种具有环保与健康概念的交通工具,尤其目前全球暖化的问题日渐严重,各界纷纷提倡节能减碳,低污染的自行车被大力推广,故无论是代步使用或休闲健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自行车的骑乘,但由于自行车占有一定的体积而造成携带上的不便,因此折叠式自行车便孕育而生。而折叠式自行车主要于车架管杆上设有折叠结构,供使用者选择性相对折叠收合其前、后车架,从而使自行车的体积缩小,而利于携带与收纳。现有管杆折叠结构如图I和图2所示,其包含有一第一管杆10及一可选择性相对串接的第二管杆20,该第一、二管杆(10、20)的相对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可选择性联结的对接座(11、21),第一、二管杆(10、20)的对接座(11、21)并利用一枢轴12枢接于周缘一侧,使第一、二管杆(10、20)可相对直线串接或折叠,第一、二管杆(10、20)的对接座(11、21)异于枢轴(12)的另一侧分别形成有一相对的凸部(15、25),而第一管杆10凸部15上设有一具螺锁段17的锁杆16,且锁杆16上具有一可操作的旋柄18,再者第二管杆20凸部25上具有一对应锁杆16的螺锁孔26。透过上述结构,让使用者可透过旋柄18转动锁杆16来让螺锁段17选择性锁紧或释放第二管杆20螺锁孔26,使第一、二管杆(10、20)可相对串接或折叠。然而,在上述结构进行锁紧或分离程序的操作过程中,需多次转动该锁杆16的旋柄18,使之锁紧或退松,因此在操作上不甚方便,且每次进行联结程序时,需经由多次转动该锁杆16调整才能得到适当的接合力道,因此在使用上同样造成困扰,故其操作上极为费时、且不便,无法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有待进一步的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杆折叠机构,其能克服现有折叠技术操作速度慢且稳固性不佳的缺陷,实现迅速进行管杆折叠且提升联结时稳固性的技术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杆折叠机构,其用于供一第一管杆及一第二管杆可选择性相对串接或折叠;该管杆折叠机构于第一管杆与第二管杆的相对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可相对嵌合的对接座,且第一、二管杆的对接座于周缘一侧可相对枢接,第一管杆的对接座内枢设有一勾件,而第二管杆的对接座上形成有一供勾件选择性勾掣的扣部;第一管杆异于第一、二管杆枢接处的另一侧利用一枢轴枢设有一扳杆,该枢轴具有一较小径的偏心轴部,枢轴的偏心轴部上枢设有一拉杆,该拉杆可同步作动第一管杆的勾件;利用扳动扳杆来作动拉杆偏移,以带动第一管杆的勾件选择性勾掣于第二管杆扣部,从而组构成一操作便捷的管杆折叠机构。所述第一、二管杆的对接座分别形成有一可相对叠合的枢耳,供利用一枢轴相对枢接。所述第一管杆的勾件上形成有一枢部,枢部内穿套一枢轴将勾件枢设于第一管杆的对接座内。所述第一管杆的勾件上形成有一贯孔,而拉杆前端具有一可穿经勾件贯孔的螺锁段,扳杆于勾件与第一管杆的对接座内缘间设有一弹性件,使勾件可受弹性件作用自动复位,拉杆的螺锁段于穿经勾件的一端螺设有一螺帽,供调整勾件的复位作用力。所述第一管杆的对接座异于枢接处的另一侧设有一枢座,且枢座具有一枢槽,而扳杆具有一对应枢座的枢部,又拉杆具有对应枢槽的轴套,使枢轴可将扳杆与拉杆同步枢设于枢座上。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管杆折叠机构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使本创作的管杆折叠机构可透过扳动扳杆来作动勾件,让设于第一管杆的勾件可选择性勾掣或释放第二管杆的扣部,而达到迅速操作第一、二管杆折叠或串接的目的,且大幅提高其联结的稳固性,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其经济效益。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管杆折叠机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管杆折叠机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新型管杆折叠机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是本新型管杆折叠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新型管杆折叠机构在锁掣时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新型管杆折叠机构在扳杆释放时的侧视动作示意图。图7是本新型管杆折叠机构在管杆相对折叠时的侧视动作示意图。图8是本新型管杆折叠机构于折叠后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创作管杆折叠机构用于供一第一管杆50及一第二管杆60可选择性相对串接或折叠,该管杆折叠机构于第一管杆50与第二管杆60的相对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可相对嵌合的对接座(51、61),且第一、二管杆(50、60)的对接座(51、61)于周缘分别形成有一可相对叠合的枢耳(52、62),供利用一枢轴53相对枢接,使第一、二管杆(50,60)可选择性同轴串接(如图5所示)或平行折叠(如图8所示)第一管杆50的对接座51内利用一枢轴54枢设有一勾件55,该枢轴54穿枢于勾件55的枢部56,该勾件55上形成有一贯孔57,且勾件55可选择性勾掣于第二管杆60的对接座61,再者第一管杆50的对接座51异于枢接处的另一侧设有一枢座58,该枢座58具有一枢槽59,供一扳杆70及一拉杆75同轴枢设,再者第二管杆60的对接座61上形成有一供勾件55穿置的凹槽65,且该凹槽65内具有一供前述勾件55选择性勾掣的扣部66 ;而扳杆70具有一对应前述对接座51枢座58的枢部71,且利用一枢轴72穿枢该对接座51枢座58及扳杆70枢部71,再者该枢轴72于对应前述枢座58枢槽59处形成有一较小径的偏心轴部73,又前述拉杆75具有一可套设于该枢轴72偏心轴部73的轴套76,且拉杆75前端具有一可穿经勾件55贯孔57的螺锁段77,再者扳杆70于勾件55与第一管杆50的对接座51内缘间设有一弹性件78,使勾件55可受弹性件78作用自动复位,另拉杆75的螺锁段77于穿经勾件55的一端螺设有一螺帽79,供调整勾件55相对弹性件78的复位作用力,于是即可组构成一操作便捷、且串接稳固性高的管杆折叠机构。透过上述的结构设计,本创作管杆折叠机构在实际操作时,在正常联结时,如图5所示,令第一管杆50与第二管杆60呈同轴对接,使第一、二管杆(50、60)的对接座(51、61)可相对嵌接,接着将扳杆70向上扳压,使扳杆70可透过偏心轴部73作动拉杆75拉回勾件55,令勾件55可在压缩弹性件78后完全勾扣于第二管杆60对接座61的扣部66,使其可稳固的串接第一、二管杆(50、60)。当有折叠需求时,则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将扳杆70向下扳离,使扳杆70可带动枢轴72的偏心轴部73向下偏离,如此可放松拉杆75,让拉杆75上的弹性件78可利用其·自动复位作用力而将勾件55推回,使第一管杆50勾件55脱离第二管杆60的扣部66 (如图6所示);之后如图7和图8所示,将第一管杆50以枢轴53为中心枢摆,进而令第一、二管杆(50、60)的轴线平行呈折叠状,能有效节省收纳与运输的空间。由前述的结构设计与实际操作可知,本创作管杆折叠机构不仅可简化整体结构,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零组件,且仅需透过操作扳杆70即能达到锁紧及释放的目的,操作上极为迅速、简便,且第一、二管杆(50、60)联结的稳固性高,从而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杆折叠机构,其用于供一第一管杆及一第二管杆可选择性相对串接或折叠;其特征在于:该管杆折叠机构于第一管杆与第二管杆的相对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可相对嵌合的对接座,且第一、二管杆的对接座于周缘一侧可相对枢接,第一管杆的对接座内枢设有一勾件,而第二管杆的对接座上形成有一供勾件选择性勾掣的扣部;第一管杆异于第一、二管杆枢接处的另一侧利用一枢轴枢设有一扳杆,该枢轴具有一较小径的偏心轴部,枢轴的偏心轴部上枢设有一拉杆,该拉杆可同步作动第一管杆的勾件;利用扳动扳杆来作动拉杆偏移,以带动第一管杆的勾件选择性勾掣于第二管杆扣部,从而组构成一操作便捷的管杆折叠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学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