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5982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触摸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包括光学膜,光学膜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第一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一ITO层;第二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二ITO层;所述外面是指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远离光学膜的面。本实用新提供一种即轻、薄,且透易于再加次工的透明双面导电薄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触摸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
技术介绍
采用磁控溅射低温成膜技术,在玻璃面镀制ITO透明导电膜,已经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产品已经在电子通讯领域,透明隔热领域等广泛应用。如我们常见的IXD显示屏、触摸屏、玻璃窗隔热膜等产品。在玻璃面镀上ITO导电层,工艺上较容易实现,一般的ITO生产厂家都能开发生产,产品首先在电容式触摸屏的sensor上取得成功应用,由于基板是玻璃材质,可以实现300°C以上的ITO成膜,因此产品透过率高,可以满足sensor等产品对透过率的要求。·玻璃基板的双面ΙΤ0,主要问题是玻璃基板太厚且重,无法满足很多电子产品“轻” “薄”化的要求,另外玻璃容易脆裂,再次加工性能不好。因此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即轻又薄的透明双面导电薄膜。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透易于再次加工的明双面导电薄膜。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膜,光学膜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第一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一 ITO层;第二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二 ITO层;所述外面是指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远离光学膜的面。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是PET、或PC、或PMMA材料,或PET、PC、PMMA中任意两种的复合材料,或PET、PC、PMMA的复合材料。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的厚度在O. 05mm至2. Omm之间。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均进一步包括一个硬化增附层。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还均包括一个功能层,且所述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远离所述光学膜的一面;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或调色层、或增加附着力层。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化增附层是湿镀层;所述功能层是湿镀层或干镀层。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是有机硅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材料形成的干镀层;或所述功能层是增加附着力层,是氧化铝或氧化铬干镀层。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化增附层包含二氧化硅材质或五氧化二铌材质或氟化镁材质。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是PET、或PC、或PMMA材料,或PET、PC、PMMA中任意两种的复合材料,或PET、PC、PMMA的复合材料;所述光学膜是厚度在O. 05mm至2. Omm之间且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的塑胶片材;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均进一步包括一个硬化增附层和一个增透层,并且硬化增附层位于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的内面,所述内面是指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与光学膜相接确并互相吸附的面所述硬化增附层是湿法镀膜或涂布的膜层;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还均包括一个功能层,且所述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远离所述光学膜的一面;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或调色层、或增加附着力层;所述硬化增附层是湿镀层;所述功能层是湿镀层或干镀层;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是有机硅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材料形成的干镀层;或所述功能层是增加附着力层,是氧化铝或氧化铬干镀层;所述的硬化增附层包含二氧化硅材质或五氧化二铌材质或氟化镁材质。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ITO层是低温成膜的ITO层。 本技术的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包括光学膜,光学膜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第一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一 ITO层;第二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二 ITO层;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光学膜的两面通过过度层均设置ITO层,具有即轻又薄、透明,并且易于加工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参考图1,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是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包括光学膜101,光学膜101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102和第二过渡层102,第一过渡层102的外面设有第一 ITO层103 ;第二过渡层102的外面设有第二 ITO层103 ;所述外面是指第一过渡层102及第二过渡层102远离光学膜101的面;所述光学膜101是PET、或PC、或PMMA材料,或PET、PC、PMMA中任意两种的复合材料,或PET、PC、PMMA的复合材料;所述光学膜101的厚度在O. 05mm至2. Omm之间。参考图2,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也是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包括光学膜201,光学膜201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202和第二过渡层202,第一过渡层202的外面设有第一 ITO层203 ;第二过渡层202的外面设有第二 ITO层203 ;所述外面是指第一过渡层202及第二过渡层202远离光学膜201的面;所述光学膜201是PET、或PC、或PMMA材料,或PET、PC、PMMA中任意两种的复合材料,或PET、PC、PMMA的复合材料;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层202及所述第二过渡层202均进一步包括一个硬化增附层2021和一个增透层2022,并且硬化增附层2021位于第一过渡层202及第二过渡层202的内面,所述内面是指第一过渡层202及第二过渡层202与光学膜201相接确并互相吸附的面。所述硬化增附层2021是湿法镀膜或涂布的膜层。所述增透层2022是溅射镀膜的镀层。本实施例中,所述增透层2022为有机硅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材料。所述的硬化增2021附层包含二氧化硅材质或五氧化二铌材质或氟化镁材质。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也是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膜,光学膜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第一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一 ITO层;第二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二 ITO层;所述外面是指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远离光学膜的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是PET、或PC、或PMMA材料,或PET、PC、PMMA中任意两种的复合材料,或PET、PC、PMMA的复合材料;所述光学膜是厚度在O. 05mm至2. Omm之间且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的塑胶片材;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均进一步包括一个硬化增附层和一个增透层,并且硬化增附层位于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的内面,所述内面是指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与光学膜相接确并互相吸附的面所述硬化增附层是湿法镀膜或涂布的膜层;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还均包括一个功能层,且所述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层及所述第二过渡层远离所述光学膜的一面;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或调色层、或增加附着力层;所述硬化增附层是湿镀层;所述功能层是湿镀层或干镀层,所述功能层应优先选用干镀层,湿镀虽然也能实现本技术,但其效果远不及干镀;所述功能层是增透层,是有机硅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材料形成的干镀层;或所述功能层 是增加附着力层,是氧化铝或氧化铬干镀层;当然,所述功能层也可以是调色层,用镀膜的方式对光学膜或光学板实现调色是现有技术。所述的硬化增附层包含二氧化硅材质或五氧化二铌材质或氟化镁材质。权利要求1.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膜,光学膜的两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明双面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膜,光学膜的两面分别设有第一过渡层和第二过渡层,第一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一ITO层;第二过渡层的外面设有第二ITO层;所述外面是指第一过渡层及第二过渡层远离光学膜的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烈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凯新瑞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