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运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舵机,包括机壳、设于机壳内的电位器、主轴上齿轮组、主轴下齿轮组及上下贯穿并依次连接主轴上齿轮组和主轴下齿轮组的主轴;机壳由上至下依次分为上盖、中盖和下盖,中盖侧板向内水平延伸一支撑电位器和主轴的支撑架,支撑架上还设有供主轴贯穿的孔,主轴下端贯穿支撑架上的孔与电位器连接,其中电位器包括本体和嵌入本体内并相对于本体旋转的转体,转体中心设有一中心孔;本体上表面设有供电位器定位在支撑架上的定位装置和卡扣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电位器和主轴分体且间隙配合的连接方式,配合电位器本体中心转体可自由旋转的特点,使主轴不因高速频繁的转动而使主轴受损,提高了舵机的寿命和耐用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行器和船只上用的舵机的改进。
技术介绍
传统技术中航模飞机、航模车及船只上用的舵机,接上相应的电子设备,就能很好的控制飞机的舵面和油门。目前舵机上采用的电位器和轴大都是通用的一体结构,以方便采购和维修更换。轴多采用铜材料,由于舵机上的电位器频繁的旋转,铜的刚性不够,在旋转的过程中,轴容易变形,扭力偏小、强度不够、易造成滑齿,寿命也偏短,相应来说铜的比重比较大,也增加了舵机本身的重量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舵机,改进了电位器和主轴的连接方式,以提高舵机的寿命和耐用性。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舵机,包括机壳、设于所述机壳内的电位器、主轴上齿轮组、主轴下齿轮组及上下贯穿并依次连接所述主轴上齿轮组和主轴下齿轮组的主轴;所述机壳由上至下依次分为上盖、中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为方形,所述中盖为上下衔接并适配所述上盖和下盖的方环状,所述中盖侧板向内水平延伸一支撑所述电位器和主轴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供所述主轴贯穿的孔,所述主轴下端贯穿所述支撑架上的孔与所述电位器连接,其中所述电位器包括本体和嵌入所述本体内并相对于所述本体旋转的转体,所述转体中心设有一中心孔;所述本体上表面设有供所述电位器定位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定位装置和卡扣装置。优选的,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本体上表面的至少一个定位柱和设于所述支撑架底部与所述定位柱相适配以固定所述电位器水平位置的定位孔;所述卡扣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本体上表面的卡扣和设于所述支撑架底部与所述卡扣相扣合以固定所述电位器上下位置的凸台。优选的,所述定位柱为三个,其中两个定位柱对称设于所述本体上表面的上部,第三个定位柱设在所述本体上表面的下部;两个所述卡扣分别对称设在所述本体上表面的两侧;所述支撑架底部设有三个定位孔和两个凸台,所述定位孔和所述定位柱位置大小一一对应,所述凸台与所述卡扣位置一一对应。优选的,所述机壳内还设有马达、与马达传动轴相连的传动齿轮、第一齿轮组、第二上齿轮组、与所述第二上齿轮组同轴的第二下齿轮组及位于所述机壳上方的摇臂;每组齿轮组包括上下同轴旋转的两个齿轮;所述马达设于下盖的内腔,所述传动齿轮在水平方向啮合第一齿轮组、第一齿轮组啮合第二下齿轮组,第二下齿轮组啮合主轴下齿轮组,所述主轴上齿轮组与位于其上方的所述摇臂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电位器的转体中心孔为长方孔,所述主轴下端设有与所述中心孔相适配的平台。优选的,所述中盖的一侧板的下端设有方形卡板,与之同侧的所述下盖的侧板上设有一与所述方形卡板相卡合固定的方形缺口。优选的,所述中盖的四个侧板的内壁上部分别凸设有一定位块。优选的,所述上盖、中盖和下盖的周角处对应各设有一通孔,各周角分别设有一轴将所述上盖、中盖和下盖之间贯穿连接固定。本技术采用电位器和主轴分体且间隙配合的连接方式,配合电位器本体中心转体可自由旋转的特点,使电位器的本体被固定牢固的情况下,而不影响转体和主轴的同轴度以保证电位器的转体和主轴的自由转动,不因高速频繁的转动而使主轴受损,提高了舵机的寿命和耐用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位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如图I至图4所不,一种舵机,包括机壳、设于所述机壳内的电位器12、主轴上齿轮组10、主轴下齿轮组8及上下贯穿并依次连接所述主轴上齿轮组10和主轴下齿轮组8的主轴14 ;所述机壳由上至下依次分为上盖3、中盖2和下盖I,所述上盖3和下盖I为方形,所述中盖2为上下衔接并适配所述上盖3和下盖I的方环状,所述中盖2侧板向内水平延伸一支撑所述电位器12和主轴14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供所述主轴14贯穿的孔,所述主轴14下端贯穿所述支撑架上的孔与所述电位器12呈间隙配合连接,其中所述电位器12包括本体125和嵌入所述本体125内并相对于所述本体125旋转的转体124,所述转体124中心设有一中心孔121 ;所述本体125上表面设有供所述电位器12定位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定位装置和卡扣装置。电位器12的本体125在被固定牢固在支撑架的情况下,不影响转体124和主轴14的同轴度以保证转体124和主轴14的自由转动,不因高速频繁的转动而使主轴14受损,提高了舵机的寿命和耐用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主轴14和电位器12为一体时,铜主轴的高速运转,因刚性和扭力不够导致主轴变形,需要经常性地电位器12和主轴14 一起更换的问题,大大降低了舵机的成本,增加舵机的寿命。所述机壳内还设有马达4、与马达传动轴相连的传动齿轮5、第一齿轮组6、第二上齿轮组9、与所述第二上齿轮组9同轴的第二下齿轮组7及位于所述机壳上方的摇臂13 ;每组齿轮组包括上下同轴旋转的两个齿轮;所述马达4设于下盖I的内腔,所述传动齿轮5在水平方向啮合第一齿轮组6、第一齿轮组6啮合第二下齿轮组7,第二下齿轮组7啮合主轴下齿轮组8,所述主轴上齿轮组10与位于其上方的所述摇臂13相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有助于将马达4的动力依次传递给传动齿轮5、第一齿轮组6、第二下齿轮组7和主轴下齿轮组8,第二下齿轮组7将力传递给同轴的第二上齿轮组9,第二上齿轮组9通过啮合将力传递给主轴上齿轮组10,主轴上齿轮组10再将力传递给机壳上的摇臂13,从而带动主轴14和摇臂13的旋转,加上与主轴14连接的电位器12的作用,保证舵机平稳的运转。具体地,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本体125上表面的至少一个定位柱123和设于所述支撑架底部与所述定位柱123相适配以固定所述电位器12水平位置的定位孔(图中未示出);所述卡扣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本体125上表面的卡扣122和设于所述支撑架底部与所述卡扣122相扣合以固定所述电位器上下位置的凸台(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采用定位孔和定位柱123结构相适应,配合定位方便精确;凸台和卡扣122结构相适应,保证电位器12卡扣在中盖上不易因转体的长期高速旋转而松脱,固定更牢固,而且拆卸也方便。具体地,所述定位柱123为三个,其中两个所述定位柱123对称设于所述本体125上表面的上部,第三个定位柱123设在所述本体125上表面的下部;两个所述卡扣122分别对称设在所述本体125上表面的两侧;相应地,所述支撑架底部设有三个定位孔和两个凸台(图中未示出);所述定位孔和所述定位柱123位置大小一一对应,所述凸台与所述卡扣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孔与所述本体125和转体124的中心孔121同心,确保所述电位器12和所述主轴14同心度的精确定位。本实施例采用定位孔和定位柱123结构相适应,三个定位比两个或四个更精确,配合定位方便精确;凸台和卡扣122结构相适应,保证电位器12卡扣在中盖上不易因转体的长期高速旋转而松脱,固定更牢固,而且拆卸也方便。具体地,所述电位器12的转体124中心孔121为长方孔,所述主轴14下端设有与所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舵机,包括机壳、设于所述机壳内的电位器、主轴上齿轮组、主轴下齿轮组及上下贯穿并依次连接所述主轴上齿轮组和主轴下齿轮组的主轴;所述机壳由上至下依次分为上盖、中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为方形,所述中盖为上下衔接并适配所述上盖和下盖的方环状,所述中盖侧板向内水平延伸一支撑所述电位器和主轴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供所述主轴贯穿的孔,其特征是:所述主轴下端贯穿所述支撑架上的孔与所述电位器连接,其中所述电位器包括本体和嵌入所述本体内并相对于所述本体旋转的转体,所述转体中心设有一中心孔;所述本体上表面设有供所述电位器定位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定位装置和卡扣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
申请(专利权)人:刘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