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包括:主线路,形成于基板上;以及至少一辅助线路,电性连接于该主线路,以形成导电回路,用于主线路断线时,信号从所述辅助线路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增加辅助线的方式以避免因主线路的局部断线而造成信号传输的中断。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线路结构的制造方法,该方法能够简化制程,同时还能够降低线路变形或断线的机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线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的线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式人机界面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和数字相机,他们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键盘或鼠标输入模式,这样的设计省略了传统的输入装置,让使用者可以在同一个人机接口中,同时进行数据输入与画面浏览,使得在操作上更显方便。但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对这些触控式电子产品的要求不仅在产品本身的薄型与轻量化,同时对其内设置的触控面板在操作窗口上的范围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保证触控与显示操作窗口范围足够大,需要将该面板的非显示区(即周边区域)部分尽可能窄化。但在窄化的过程中,传递信号的线路容易产生变形或断线的状况。而窄化上述周边区的方法是将设置在周边区的线路宽度细致化,在实现细致化线路的过程中发现,位于基板周边最外侧的单条线路最易产生变形或断线的状况。图1是传统触控面板的细致化线路结构示意图,其中位于基板外侧的线路90因被细致化,结果很容易产生锯齿状部分91或断裂部分92,而此种线路结构会导致信号传输的不稳定或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利用辅助线路来解决传统线路易变形或断线的问题。一种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包括:主线路,形成于基板上;以及至少一辅助线路,电性连接于该主线路,以形成导电回路,用于主线路断线时,信号从所述辅助线路通过。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线路包括:第一分辅助线路,电性连接于该主线路;以及第二分辅助线路,连接所述第一分辅助线路与所述主线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线路位于所述基板的周边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板包括非周边区,电极层形成于所述基板的非周边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线路的一端连接于电极层,其另一端连接于控制电路。在一实施例中,该主线路包括平行于基板边缘的外侧直线路、向基板内部斜向延伸的延伸线路及连接所述电极层的连接线路,其中该延伸线路电性连接该外侧直线路与该连接线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辅助线路平行于所述主线路的外侧直线路且电性连接所述主线路的延伸线路,而所述的第二分辅助线路电性连接所述主线路的外侧直线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线路、辅助线路的材质为导电油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辅助线路与第二分辅助线路垂直相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线路设置在两个相邻主线路之间的半封闭空间,且与其对应的主线路电性连接而与另一条相邻主线路非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线路包括位于所述基板周边的最外侧主线路及与该最外侧主线路相邻的次外侧主线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辅助线的线距为0.03mm~2mm。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辅助线的线宽为0.03mm~2mm。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辅助线线距和线宽之和为0.06mm~4mm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同时布设主线路及与所述主线路电性连接的辅助线路于基板上的步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线路由第一分辅助线路和第二分辅助线路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布设所述主线路于基板的周边区。在一实施例中,形成电极层于所述基板的非周边区。在一实施例中,该主线路包括平行于基板边缘的外侧直线路、向基板内部斜向延伸的延伸线路及连接所述电极层的连接线路,其中该延伸线路电性连接该外侧直线路与该连接线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辅助线路平行于所述主线路的外侧直线路且电性连接所述主线路的延伸线路,而所述的第二分辅助线路电性连接所述主线路的外侧直线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辅助线路与第二分辅助线路垂直相交。在一实施例中,辅助线路是布设于两个相邻主线路之间的半封闭空间,且与其对应的主线路电性连接而与另一条相邻主线路非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布设所述辅助线路于所述基板周边的最外侧主线路及与其相邻的次外侧主线路上。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主线路上增加辅助线,以形成回路,当主线路局部断线时,触控信号通过辅助线路绕过该断线部分而重新回流至主线路;再者,在线路的印刷制程中,印刷该辅助线路与主线路的油墨构成支撑起刮刀的支点以保持刮刀的两端平衡,且增加印刷辅助线路的同时也增大了刮刀与印刷油墨的摩擦力,从而使刮刀在刮油墨时不会产生偏斜,防止线路产生变形。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线路结构的制造方法是将基板上的所有线路一次印刷完成,进而达到简化制程的目的。综上,本专利技术减少了周边线路产生断路与变形的机率,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良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触控面板的细致化线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3A是图2中A区的局部放大图;图3B是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网板印刷示意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4B是图4A中B区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第一实施例现将参照图2至图3B来描述本实施例。如图2所示,该线路结构包括多条长度不等且相互平行的主线路2,该等主线路2形成对称分布于基板13两侧的线路结构。其中每一主线路2沿基板13的周边分布,且各该主线路2的一端与控制电路(图未示出)相连,其另一端与电极层40相连。其中,电极层40是形成于所述基板的非周边区,而为了简化图形,本图示出了位于基板两端电极,省略示出位于基板中间的其它电极。当手指或笔靠近或触摸该触控面板时,电信号发生变化,该主线路2将电信号从电极层传递到控制电路中,控制电路通过该信号判断面板上的触摸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极层40为单轴单层,也可采用其它类型的触控结构,如单层双轴结构或是双层双轴结构,其中该电极层40由透明导电材料或其它导电材料制成。更进一步说明,该线路结构包括分别位于基板13周边最外侧主线路20和次外侧主线路20’,而该主线路20与其相邻的次外侧主线路20’之间的线路为单条线路如图3A所示。图3A为图2中A区的局部放大图。主线路20设有辅助线路21,该辅助线路21与主线路20电性连接,以形成导电回路。更具体而言,该主线路20包括平行于基板13边缘的外侧直线路20a,向基板13的内部斜向延伸的延伸线路20b及连接电极层40的连接线路20c,其中延伸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线路,形成于基板上;以及至少一辅助线路,电性连接于该主线路,以形成导电回路,用于所述主线路断线时,信号从所述辅助线路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8.19 TW 1001297061.一种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线路,形成于基板上;以及
至少一辅助线路,电性连接于该主线路,以形成导电回路,用于所述主
线路断线时,信号从所述辅助线路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线
路包括:
第一分辅助线路,电性连接于所述主线路;以及
第二分辅助线路,连接所述第一分辅助线路与所述主线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路
位于所述基板的周边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
括非周边区,电极层形成于所述基板的非周边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路
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极层,其另一端连接于控制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路
包括平行于所述基板边缘的外侧直线路、向所述基板内部斜向延伸的延伸线路
及连接所述电极层的连接线路,其中该延伸线路电性连接该外侧直线路与该连
接线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
辅助线路平行于所述主线路的外侧直线路且电性连接所述主线路的延伸线路,
而所述的第二分辅助线路电性连接所述主线路的外侧直线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路、
所述辅助线路的材质为导电油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
辅助线路与所述第二分辅助线路垂直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
线路设置在两个相邻主线路之间的半封闭空间,且与其对应的所述主线路电性
连接而与另一条相邻所述主线路非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
\t路包括位于所述基板周边的最外侧主线路及与该最外侧主线路相邻的次外侧主
线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甫,陈世清,郑臻徽,吴孟学,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