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筒径中卸烘干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2701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7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筒径中卸烘干磨机,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中空轴、烘干仓、粗磨仓、卸料仓、细磨仓和尾部中空轴,烘干仓与粗磨仓筒体内径均大于细磨仓的筒体内径,粗磨仓和细磨仓通过截头圆锥筒体状的卸料仓固定连接,烘干仓、粗磨仓、卸料仓和细磨仓依次连接构成磨机筒体。作为优选,头部中空轴的内径大于尾部中空轴的内径,粗磨仓与细磨仓筒体内径之比为1.15~1.25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变筒径中卸烘干磨机通过对中卸磨的筒体匹配、转速设定及功率进行设计,无需改变原有的粉磨工艺系统和辅助配置,可以有效提高粉磨效率和烘干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粉碎
,特别涉及到一种变筒径中卸烘干磨机
技术介绍
中卸烘干磨机(以下简称中卸磨)是一种球磨机,常用于水泥工业原料制备。其粉磨流程(如图I所示)包括原料由头部中空轴11进入中卸磨的烘干仓I,在扬料板12的作用下与从头部中空轴11吹入的热气流充分接触进行热交换,经初步烘干后经隔仓板13进入粗磨仓II,在粗磨仓II受研磨体冲击而破碎并继续被烘干,再从出料篦板15溢出,经中部的卸料仓III排出磨机筒体16外,经收集、提升到选粉机,选出粒径合格的细粉送入生料均化库,而剩余的粗颗粒则按比例分别从尾部中空轴19进入细磨仓IV,或从头部中空轴11 进入粗磨仓II,经再粉碎后,又分别从两仓的出料篦板15溢出,经卸料仓III排出,再一起收集、提升至选粉机,如此循环,形成闭路粉磨系统。现有技术的特征是中卸磨的烘干仓I、粗磨仓II、卸料仓III和细磨仓IV四部分筒体的内径相同,固联成一个中空的磨机筒体16,在传动齿圈18的带动下,一起转动完成粉磨作业。这就造成了粗磨仓II内的研磨体冲击力偏弱,而细磨仓IV内的研磨体因动态致密性低影响研磨效果,这也是球磨机转速设计中长期存在的矛盾。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不同衬板来改善这一问题。在现有中卸磨中,粗磨仓II内装有阶梯衬板14以提升研磨体的抛落高度,但作用有限,且减少了磨内有效空间;而在细磨仓IV内装有波纹衬板17以减小研磨体泻落高度,但仍然不能让转速过高,因此不宜用于钢渣、矿渣、电石渣等工业废渣的粉磨。同时,从前述的粉磨流程可以明显看出从头部中空轴11进入烘干仓I和粗磨仓II的物料量必然大于从尾部中空轴19进入细磨仓IV的物料量,气流量也是一样,因此,在生产中常常出现粗磨仓II 一侧料流不畅和气流阻力过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背景,提出一种变筒径中卸烘干磨机,它具有良好的研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粉磨效率和烘干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变筒径中卸烘干磨机,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中空轴、烘干仓、粗磨仓、卸料仓、细磨仓和尾部中空轴。其特征在于,烘干仓与粗磨仓筒体内径均大于细磨仓的筒体内径,粗磨仓和细磨仓通过截头圆锥筒体状的所述卸料仓固定连接,烘干仓、粗磨仓、卸料仓和细磨仓依次连接构成磨机筒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头部中空轴的内径大于尾部中空轴的内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粗磨仓与细磨仓筒体内径之比为I. 15^1. 25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粗磨仓的实际转速比Ksi为O. 73、. 7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再进一步改进,细磨仓的实际转速比Ks2为O. 68、. 7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变筒径中卸烘干磨机通过对中卸磨的筒体匹配、转速设定及功率进行设计,无需改变原有的粉磨工艺系统和辅助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I)由于粗磨仓与细磨仓筒体有效内径不同,在同一转速下会有不同的转速比。粗磨仓转速比为O. 73、. 78,其研磨体主要呈现为抛落运动,具有强烈的冲击粉碎作用,适于粗粉碎;细磨仓转速比为O. 68、. 71,研磨体呈现为倾泻运动,具有良好的摩擦研磨效果,适用于细粉磨,可保障成品粉的粒度;( 2 )由于烘干仓与粗磨仓直径扩大,长度变小,其隔仓板和出料篦板有效过滤面积也变大,与之相联的头部中空轴内径也变大,这都有利于中卸烘干磨内被磨物料与热气流的通过,利于两端的物料平衡。因此,变筒径中卸烘干磨能有效提高粉磨效率和烘干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厂房的空间利用率。·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的中卸烘干磨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卸烘干磨机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2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主要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种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变筒径中卸磨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中空轴21、烘干仓I、粗磨仓II、卸料仓III、细磨仓IV和尾部中空轴29。其中,烘干仓I内装有扬料板22,粗磨仓II内装有粗磨衬板24,烘干仓I与粗磨仓II间采用隔仓板23分开,卸料仓III的两端安装有出料篾板25,细磨仓IV内装有波纹衬板27。烘干仓I、粗磨仓II、卸料仓III与细磨仓IV四部分筒体固联成一个中空的磨机筒体26,在传动齿圈28带动下,一起转动完成粉磨作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变筒径中卸磨特征在于,烘干仓I与粗磨仓II的筒体内径一致,但均大于细磨仓IV的筒体内径。大直径的烘干仓I和粗磨仓II与较小直径的细磨仓IV通过一个截头圆锥筒体的卸料仓III固联为一个磨机筒体26,在传动齿圈28带动下旋转。在同一转速下,可使粗磨仓II内研磨体呈抛落运动状态,而细磨仓IV内研磨体呈倾泻运动状态,分别适用于物料粗粉碎和细粉磨,并减少了烘干仓I、粗磨仓II内的物料与气流阻力。此外,头部中空轴21的内径大于尾部中空轴29的内径,以适应于通过不同的物料量。粉磨物料可以是石灰石、原煤,也可以是钢渣、矿渣、电石渣等工业固废。磨机筒体26转速应同时满足粗磨仓II转速比为O. 73、. 78,细磨仓IV转速比为O. 68、. 71,从而在一个角转速下出现两种所需的研磨体运动状态,从而获得最佳的冲击粉碎和研磨效果。实例I :中卸磨的头部中空轴21、烘干仓I和粗磨仓II的筒径变大,使得粗磨仓II与细磨仓IV筒体内径之比为I. 15至I. 25之间,而且两部分筒体的内径都应在已有球磨机标准的优选系列之中(见附录)。根据公知的球磨机中研磨体运动学分析法可知当磨机筒体26有效内径为D (D为筒体内径减去衬板厚度)时,其临界转速Il0= 42.4/VU,而理论适宜转速为11=32/#,两者之比称为理论转速比=KfnAici=OJetj但统计表明,大多数水泥厂磨机的实际转速比小于理论转速比,即Ks= (O. 68、. 72) < Kl,以弱化冲击而保障研磨效果与成品细度(实际转速比Ks是指实际转速与临界转速之比)。本专利技术之变筒径中卸磨,粗磨仓II与细磨仓IV筒体内径之比为I. 15 1. 25,可使磨机筒体26在同一转动过程中,粗磨仓II实际转速比Ksi为O. 73^0. 78时,细磨仓IV的实际转速比Ks2为O. 68、. 71,实现粗磨仓II内研磨体呈抛落状而细磨仓IV内的研磨体呈倾泻状,从而分别获得更佳的冲击粉碎和研磨效果。同时,粗磨仓II的截面扩大,长度可相应缩小,保持其有效空间Flf与细磨仓IV有效空间Pw之比为Pn /Fi\ = 0.9 丨.2,而烘干仓I的长度则可根据原料含水量而变,一般控制在粗磨仓II长度的1/2以下。 由于烘干仓I与粗磨仓II筒体直径扩大,相联的头部中空轴21的内径与隔仓板23和粗磨仓II出料篦板25的面积也随之增大,有利于物料与热气流通过。粗磨仓II与细磨仓IV之间的卸料仓III呈截面圆锥形,以分别联接大筒径的粗磨仓II和小筒径的细磨仓IV。卸料仓III的卸料孔做成截头扇形,均布在卸料仓III锥形面上。由于具有强烈的冲击破碎和通风能力,本专利技术磨机还可用于钢渣、电石渣等固废的粉磨。变筒径中卸磨的传动功率可按公知的球磨机功率计算方法,分别计算粗磨仓II、细磨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筒径中卸烘干磨机,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中空轴、烘干仓、粗磨仓、卸料仓、细磨仓和尾部中空轴,其特征在于,烘干仓与粗磨仓筒体内径均大于细磨仓的筒体内径,粗磨仓和细磨仓通过截头圆锥筒体状的卸料仓固定连接,烘干仓、粗磨仓、卸料仓和细磨仓依次连接构成磨机筒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之初陈明祥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利之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