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1044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和若干第二端子。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基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一对接板,对接板后部开设有若干上下贯穿的端子收容孔,基部上对应各端子收容孔处均开设有一端子插接孔。各第一端子均具有一插设于端子插接孔内的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一收容于端子收容孔内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再向后上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后下方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延伸于端子收容孔内并向上凸伸出对接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折回结构,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在与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插接时第一接触部不容易被顶起。(*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I和图2,一种现有的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0、若干第一端子20、若干第二端子30和一屏蔽壳体40。绝缘本体10前表面的下部向前凸伸出一矩形板状的对接部12,对接部12的后部开设有若干上下贯穿且呈横向排列的端子收容孔121,若干第一端子20的后部插设于绝缘本体10上,第一端子20的前部具有先向前上方延伸再向前下方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23,各第一接触部23均分别收容于端子收容孔121内。若干第二端子30 —体成型于对接部12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20的后部均插设于绝缘本体10内。屏蔽壳体40包覆于绝缘本体10和对接部12的外面。上述插头连接器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时,由于若干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3先向前上方延伸再向前下方弯折延伸的结构,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端子插接时,第一接触部23容易被顶起,使插头连接器损坏或丧失导电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端子接触部不容易被顶起的插头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和若干第二端子。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基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一矩形状的对接板,对接板的后部开设有若干上下贯穿且呈横向排列的端子收容孔,基部上对应于各端子收容孔处均开设有一前后贯穿基部的端子插接孔;各第一端子的后部均具有一插设于端子插接孔内的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收容于端子收容孔内,第一连接部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再向后上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后下方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延伸于端子收容孔内并向上凸伸出对接板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均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上。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各第二端子均分别设于两端子收容孔之间。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各第二端子前端均一体成型于对接板上并且向上凸出于对接板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的后端则朝基部的后表面延伸并且凸伸出基部的后表面。综上所述,本技术插头连接器通过第一接触部先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再向后上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后下方弯折延伸的折回结构,使其在与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插接时,各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为顺向插入,从而使第一接触部不容易被顶起。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I所示现有的插头连接器没有屏蔽壳体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本技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绝缘本体 10基部11端子插接孔 111对接板12端子收容孔 121第一端子20第一基板 21第一连接部22第一接触部 23A-Ap ~·丄山—7* 弟一觸子30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目的及功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3,本技术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0、若干第一端子20和若干第二端子30。请参阅图3和图4,绝缘本体10具有一基部11,基部11前表面的下部向前延伸出一矩形状的对接板12,对接板12的后部开设有若干上下贯穿且呈横向排列的端子收容孔121,基部11上对应于各端子收容孔121处均开设有一前后贯穿基部11的端子插接孔111。各第一端子20的后部均具有一插设于端子插接孔111内的第一基板21,第一基板21的前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2,第一连接部22收容于端子收容孔121内,第一连接部22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再向后上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后下方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23,第一接触部23延伸于端子收容孔121内并向上凸伸出对接板12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30均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10上,且均分别设于两端子收容孔121之间,其前端均一体成型于对接板12上并且向上凸出于对接板12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30的后端则朝基部11的后表面延伸并且凸伸出基部11的后表面。本技术插头连接器组装时,各第一端子20的第一基板21插设于端子插接孔111内,第一连接部22收容于端子收容孔121内,第一接触部23则延伸于端子收容孔121内并向上凸伸出对接板12的上表面。而第二端子30均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10上,分别设于两端子收容孔121之间,且第二端子30前端均一体成型于对接板12上并且向上凸出于对接板12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30的后端则伸出基部11的后表面。如上所述,本技术插头连接器通过第一接触部23先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再向后上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后下方弯折延伸的折回结构,使其在与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插接时,各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3和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为顺向插入,从而使第一接触部23不容易被顶起。权利要求1.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和若干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基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一对接板,对接板的后部开设有若干上下贯穿且呈横向排列的端子收容孔,基部上对应于各端子收容孔处均开设有一前后贯穿基部的端子插接孔;各第一端子的后部均具有一插设于端子插接孔内的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收容于端子收容孔内,第一连接部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再向后上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后下方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延伸于端子收容孔内并向上凸伸出对接板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上。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端子均分别设于两端子收容孔之间。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端子前端均一体成型于对接板上并且向上凸出于对接板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的后端则朝基部的后表面延伸并且凸伸出基部的后表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和若干第二端子。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基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一对接板,对接板后部开设有若干上下贯穿的端子收容孔,基部上对应各端子收容孔处均开设有一端子插接孔。各第一端子均具有一插设于端子插接孔内的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一收容于端子收容孔内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再向后上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后下方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延伸于端子收容孔内并向上凸伸出对接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折回结构,从而使本技术插头连接器在与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插接时第一接触部不容易被顶起。文档编号H01R13/22GK202749541SQ20122036536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6日专利技术者姜宏亮, 杨鸥, 陈秉智 申请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和若干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基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一对接板,对接板的后部开设有若干上下贯穿且呈横向排列的端子收容孔,基部上对应于各端子收容孔处均开设有一前后贯穿基部的端子插接孔;各第一端子的后部均具有一插设于端子插接孔内的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前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下弯折延伸再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收容于端子收容孔内,第一连接部的末端缘连接有一先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再向后上方弯折延伸、末端再向后下方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延伸于端子收容孔内并向上凸伸出对接板的上表面;各第二端子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宏亮杨鸥陈秉智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