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补气用混合器、压缩机及空调系统,该补气用混合器包括: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侧壁;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出口,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一进口的下方;出气管,穿设在壳体上的出口处,出气管的第一端穿出壳体并向外延伸形成外延段,出气管的第二端向壳体内部延伸形成内延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补气用混合器可以提高带液补气与压缩机低压缸排气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压缩机效率,降低排气温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补气用混合器、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制冷空调领域中双级或准二级压缩补气增焓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这主要得益于补气增焓技术对提高空调系统能力和能效有较为显著的效果。补气增焓通过将一定中间压力和比例的制冷剂喷入压缩机的压缩过程中,从而提高容积制冷量和降低压缩机比功。补气增焓技术有闪发器系统和中间换热器(经济器)系统两种应用形式,其中在经济器系统中,补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可以为具有一定干度的气液两相混合物,有利于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但若补充的气液两相混合物的干度过低则又将降低压缩机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在补气口位置处设置一个补气用混合器以确保不会有过量的液体进入压缩机 从而对压缩机的可靠性造成影响。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补气混合器的混合效率不高,造成部分带液补气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补气用混合器、压缩机及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中补气用混合器的混合效率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补气用混合器,包括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侧壁;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出口,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一进口的下方;出气管,穿设在壳体上的出口处,出气管的第一端穿出壳体并向外延伸形成外延段,出气管的第二端向壳体内部延伸形成内延段。进一步地,第二进口的轴线垂直并偏离壳体的轴线。进一步地,第一进口设置在壳体的侧壁或底壁上,第二进口设置在壳体的侧壁或底壁上,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在补气用混合器的横截面内的投影呈中心对称设置。进一步地,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一进口和出口之间。进一步地,第一进口与第二进口均位于壳体的下半部。进一步地,第一进口设置在顶壁上,出口设置在底壁上,第一进口和出口相对设置,第二进口设置在侧壁上。进一步地,混合器还包括隔板,隔板设置在出气管的第二端与第一进口之间,隔板上开设有透气孔。进一步地,隔板包括隔板本体和凸起,透气孔开设在隔板本体上,凸起设置在隔板本体上侧对应第一进口的位置。进一步地,隔板下侧形成对应于出气管的第二端的凹腔部。进一步地,透气孔为多个圆孔,多个圆孔均匀地排列在隔板本体上。进一步地,隔板本体与侧壁之间形成锐角夹角。进一步地,透气孔呈弧形,弧形透气孔的内边沿呈锯齿状。进一步地,多个弧形透气孔分布在不同的圆周上,在相邻的两个圆周中,弧形透气孔在内侧圆周的位置对应于弧形透气孔在外侧圆周的间隔位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孔和排气孔;低压缸,设置在外壳体内,低压缸具有第二进气口和排气口 ;高压缸,设置在外壳体内,高压缸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补气用混合器,补气用混合器为上述的任一项的补气用混合器,补气用混合器的第二进口与低压缸的排气口连通,补气用混合器的出口与高压缸的进气口连通。进一步地,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三进口,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本体相连,压缩机本体 的轴线、补气用混合器的轴线和气液分离器的轴线在俯视平面内的投影连线形成角度α, 角度α的范围在30°至150°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具有蒸发器进口和蒸发器出口 ;压缩机,压缩机为上述的压缩机,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的第三进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冷凝器,具有冷凝器出口和冷凝器进口,冷凝器进口与压缩机的排气孔连通;经济器,包括连通的经济器第一进口和经济器第一出口以及连通的经济器第二进口和经济器第二出口,其中,经济器第一进口和经济器第二进口均与冷凝器出口相连,经济器第一出口通过第一节流机构与蒸发器进口连通,经济器第二出口与压缩机的补气用混合器的第一进口连通。进一步地,冷凝器出口与经济器第二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机构。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压缩机排气通过第二进入补气用混合器,带液补气通过第一进口进入补气用混合器与压缩机排气进行混合,形成混合制冷剂进入到压缩机内进行压缩。本技术的第二进口的轴线垂直并偏离所述壳体的轴线,这样设置的第二进口,压缩机排气通过第二进口进入补气用混合器后,与由上至下运动的带液补气充分接触并进行混合,提高压缩机排气与带液补气之间的混合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补气用混合器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I的补气用混合器的A-A向的剖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补气用混合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补气用混合器的隔板的俯视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的补气用混合器的透气孔的形状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3的补气用混合器的B-B向的剖视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补气用混合器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的补气用混合器的C-C向剖视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7的补气用混合器的D-D向剖视示意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压缩机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0的压缩机的俯视示意图;以及图1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I至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实施例一的补气用混合器200包括壳体和出气管20,其中,壳体包括顶壁11和底壁12以及连接在顶壁11和底壁12之间的侧壁13,在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口 14和第二进口 15,在底壁12上开设有出口 16。第一进口 14的轴线和第二进口 15的轴线可以垂直于壳体的轴线且第一进·口 14的轴线和第二进口 15的轴线均偏离与壳体的轴线。这样设置的第一进口 14和第二进口 15,可使由第一进口 14进入的带液补气和由第二进口 15进入的压缩机低压缸排气在进壳体内后均沿壳体的内壁向上做绕流运动(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使带液补气与低压缸排气在壳体内进行螺旋上升,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带液补气与低压缸排气逐渐的接触并混合,在混合过程中,带液补气中的液体部分与低压缸排气进行热交换,液体部分吸热蒸发形成饱和气体,低压缸排气部分放热后降低了自身的温度。实施例一中的出气管20穿设在壳体上的出口 16处,出气管20的第一端穿出壳体并向外外延形成外延段,出气管20的第二端向壳体内部延伸形成内延段,蒸发形成的饱和气体、降温后的低压缸排气和带液补气中的气体部分在排气管的第二端汇集并由排气管排出壳体,完成带液补气与压缩机低压缸排气在补气用混合器200内的混合。当带液补气中带有过量的液体时,带液补气中多余的液体会附着在壳体的侧壁13或底壁12形成液滴,并最终汇集在在壳体的底部,实现气液分离。优选地,出气管20的内延上设置有回油孔21,该回油孔21靠近出口 16,汇集在壳体底部的少量液体制冷剂可通过回油孔21进入高压缸,使高压缸内形成湿压缩,提高压缩机的压缩效率。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进口 14和第二进口 15设置在侧壁13的下部,并且在补气用混合器200的横截面的投影内将第一进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补气用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壁(11)和底壁(12)以及连接所述顶壁(11)和底壁(12)的侧壁(13);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口(14)、第二进口(15)和出口(16),所述第二进口(15)设置在所述第一进口(14)的下方;出气管(20),穿设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出口(16)处,所述出气管(20)的第一端穿出所述壳体并向外延伸形成外延段,所述出气管(20)的第二端向所述壳体内部延伸形成内延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柏良,梁祥飞,郑波,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