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81308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30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和压缩机构,壳体的底部具有油池;压缩机构包括主轴承、气缸组件、副轴承和曲轴,压缩机构与壳体的内周壁之间密封连接以将壳体内部分隔成第一压力腔室和压力大于第一压力腔室压力的第二压力腔室,电机位于第一压力腔室内,油池位于第二压力腔室内,第一压力腔室和第二压力腔室压力分别为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副轴承上形成有副轴承内孔,副轴承内孔为贯穿副轴承的邻近主轴承的一侧表面的盲孔,曲轴的第一端与电机相连、且第二端穿过主轴承和气缸组件后伸入副轴承内孔内,曲轴的第二端的端面与第一压力腔室相通。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压缩机,电机的使用寿命长,且曲轴的磨损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机。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由于高背压压缩机排气经过电机,造成电机温度过高,容易烧毁或者使保护器经常动作。而壳体内为低压的旋转式压缩机一般采用油池为低压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压缩机,滑片背压腔必须密封并提供高压(即背压),以保证滑片的跟随性,然而,这就会造成压缩机构的结构复杂,装配困难;同时,由于不能兼顾油池和滑片腔冷冻油的粘度,例如,采用低粘度冷冻油就会造成滑片磨损加剧,而采用高粘度冷冻油就会造成压缩机构运转功率增加。而且,由于油池是低压,使得活塞内腔也是低压,从而造成排气腔的高压气体向活塞内腔的泄漏严重。另外,排气腔和滑片背压腔位于低压环境内,容易泄漏,使得排气腔的密封结构复杂。此外,如果采用高低压完全分隔的方案,由于高低压压差较大,会造成曲轴上止推面和主轴承受力加大造成磨损和入力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压缩机,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且减小了曲轴的磨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油池;电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内;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设在所述电机的邻近所述油池的一侧,所述压缩机构包括主轴承、气缸组件、副轴承和曲轴,所述主轴承和所述副轴承设在所述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且所述主轴承位于所述气缸组件的邻近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压缩机构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之间密封连接以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成第一压力腔室和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压力的第二压力腔室,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内,所述油池位于所述第二压力腔室内,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压力为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所述第二压力腔室压力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压力,所述副轴承上形成有副轴承内孔, 所述副轴承内孔为贯穿所述副轴承的邻近所述主轴承的一侧表面的盲孔,所述曲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机相连,所述曲轴的第二端穿过所述主轴承和所述气缸组件后伸入所述副轴承内孔内,所述曲轴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相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通过设置第一压力腔室和压力大于第一压力腔室压力的第二压力腔室,并使电机位于第一压力腔室内,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且通过将与曲轴配合的副轴承内孔设置为盲孔,减小了曲轴的磨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曲轴上形成有贯穿所述曲轴的所述第一端端面和所述第二端端面的曲轴油孔,所述曲轴的所述第二端端面与所述副轴承内孔的对应壁面彼此间隔开。进一步地,所述曲轴具有与所述主轴承配合的主轴段,所述主轴段上形成有与所述曲轴油孔连通且贯穿所述主轴段的外周壁的至少一个出油孔,所述出油孔位于所述主轴承的远离所述副轴承的一端的外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轴承内孔的内壁与所述曲轴的伸入所述副轴承内孔的外壁之间间隙密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轴承的邻近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用于将所述储油槽内的润滑油输送至所述主轴承和所述曲轴之间的间隙并密封所述间隙。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缸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具有活塞内腔,所述副轴承上形成有连通通道,所述油池通过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活塞内腔连通,所述连通通道包括: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形成在所述副轴承的邻近所述主轴承的一侧表面上且沿所述曲轴的轴向环形延伸;和连通子通道,所述连通子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连通槽连通,且所述连通子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油池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进一步包括:油气分离器,所述油气分离器设在所述壳体外,所述油气分离器用于将从所述气缸的排气腔排出的油气混合物进行油气分离、并将分离出的润滑油输送至所述油池。具体地,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油气分离本体,所述油气分离本体设在所述壳体外,所述油气分离本体上设有与所述油气分离本体内部相通的油气进气管、回油管和排气管,所述排气腔通过所述油气进气管与所述油气分离本体内部连通,所述回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压力腔室连通,所述油气分离本体内设有油气分离装置,所述油气进气管和所述回油管位于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第一侧,且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油气分离 装置的第二侧。具体地,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上形成有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偏离所述油气进气管的伸入所述油气分离本体的一端的开口;滤网,所述滤网设在所述挡板的邻近所述排气口的一侧。进一步地,从所述油气进气管流出的油气混合物沿所述油气分离本体的内周壁螺旋运动以对所述油气混合物进行旋风分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缸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滑片的滑片槽,所述滑片槽的位于所述滑片外端的部分为滑片背压腔,所述滑片背压腔与所述第二压力腔室直接相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轴承的邻近所述电机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密封机架,所述主轴承通过所述密封机架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可选地,所述密封机架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之间环焊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机架与所述主轴承之间设有密封垫。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剖面图;图3是图2中所示的压缩机的另一个剖面图;图4是图3中圈示的A部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00:压缩机;1:壳体;11:第一压力腔室;12:第二压力腔室;13:吸气口;2:电机;31:主轴承;32:气缸;33:副轴承;331:副轴承内孔;332:连通槽;333:连通子通道;34:曲轴;341:主轴段;342:偏心部;343:曲轴油孔;35:上油结构;36:密封机架;361:密封垫;37:活塞;371:活塞内腔;38:滑片;41:油气分离本体;42:油气进气管;43:回油管;44:排气管;45:油气分离装置;451:挡板;4511:通孔;452: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压缩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油池;电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内;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设在所述电机的邻近所述油池的一侧,所述压缩机构包括主轴承、气缸组件、副轴承和曲轴,所述主轴承和所述副轴承设在所述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且所述主轴承位于所述气缸组件的邻近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压缩机构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之间密封连接以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成第一压力腔室和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压力的第二压力腔室,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内,所述油池位于所述第二压力腔室内,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压力为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所述第二压力腔室压力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压力,所述副轴承上形成有副轴承内孔,所述副轴承内孔为贯穿所述副轴承的邻近所述主轴承的一侧表面的盲孔,所述曲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机相连,所述曲轴的第二端穿过所述主轴承和所述气缸组件后伸入所述副轴承内孔内,所述曲轴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油池;电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内;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设在所述电机的邻近所述油池的一侧,所述压缩机构包括主轴承、气缸组件、副轴承和曲轴,所述主轴承和所述副轴承设在所述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且所述主轴承位于所述气缸组件的邻近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压缩机构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之间密封连接以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成第一压力腔室和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压力的第二压力腔室,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内,所述油池位于所述第二压力腔室内,所述第一压力腔室压力为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所述第二压力腔室压力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压力,所述副轴承上形成有副轴承内孔,所述副轴承内孔为贯穿所述副轴承的邻近所述主轴承的一侧表面的盲孔,所述曲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机相连,所述曲轴的第二端穿过所述主轴承和所述气缸组件后伸入所述副轴承内孔内,所述曲轴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压力腔室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上形成有贯穿所述曲轴的所述第一端端面和所述第二端端面的曲轴油孔,所述曲轴的所述第二端端面与所述副轴承内孔的对应壁面彼此间隔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具有与所述主轴承配合的主轴段,所述主轴段上形成有与所述曲轴油孔连通且贯穿所述主轴段的外周壁的至少一个出油孔,所述出油孔位于所述主轴承的远离所述副轴承的一端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轴承内孔的内壁与所述曲轴的伸入所述副轴承内孔的外壁之间间隙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承的邻近所述电机的一端形成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用于将所述储油槽内的润滑油输送至所述主轴承和所述曲轴之间的间隙并密封所述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具有活塞内腔,所述副轴承上形成有连通通道,所述油池通过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活塞内腔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法运杨开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