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光电耦合器。其能够进行低高度化且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该光电耦合器包括:布线基板(1)、接合在布线基板的表面(1a)上的I?R发光装置(60)、接合在布线基板的表面上的与IR发光装置分开的位置的IR受光装置(50),在布线基板的表面上,具有IR发光装置的发光部(61)的发光面(61a)与具有IR受光装置的光学滤光器(20)的受光面(20a)相对。IR发光装置与受光装置不是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而是水平方向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减小光电耦合器的高度。另外,从发光面输出的光不会经由凹状的反射面等,而是直接向受光面入射,因此,不需要凹状的反射面等,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电耦合器。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现有技术,例如存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技术。在该文献中公开了如该专利文献的图5所示那样,使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受光元件的受光面在遮光性树脂内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结构的光电I禹合器(以下,称为现有例I)。另外,在该专利文献I的图I中公开了使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和受光元件的受光面分别朝向上方向并且在上述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上方配置有凹状的反射面的结构的光 电耦合器(以下,称为现有例2)。在该现有例2中,遮光性树脂的下表面为凹状的反射面,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发出的光经过在该凹状的反射面发生的两次反射而到达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358361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的现有例I中,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在遮光性树脂内的位置关系是上下方向,因此,存在光电耦合器的高度变大这样的问题。而在现有例2中,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配置在绝缘性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因此,与现有例I相比,现有例2具有能够减小封装的高度的可能性。但是,在现有例2中,为了确保从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的光路,需要凹状的反射面,相应地存在零件个数较多这样的问题。这样,在现有例1、2中,在光电耦合器的高度、零件个数这两方面各自存在问题,往往整体上系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能够进行低高度化且能够减少零件个数的光电耦合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光电耦合器特征在于,该光电耦合器包括布线基板;发光装置,其接合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受光装置,其接合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的与上述发光装置分开的位置,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上述发光装置的发光面与上述受光装置的受光面相对。采用这样的结构,与现有例I相比,发光装置与受光装置不是上下向的位置关系,而是水平方向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减小光电耦合器的高度。另外,与现有例2相比,从发光装置的发光面输出的光不会经由凹状的反射面等,而是直接向受光装置的受光面入射,因此,不需要在光路上配置凹状的反射面等。因此,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而且,也不存在光路因光在凹状的反射面上发生的散射而变宽的问题。另外,作为本技术的“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例如是后述的布线基板I的表面la。另外,上述的光电耦合器的特征也可以在于,上述受光装置具有用于检测光的受光元件;具有贯通部的引线框;引线;密封部,在该光电耦合器中,上述受光元件配置在上述引线框的上述贯通部中,上述受光元件的光电转换部与上述引线框被上述引线电连接起来,上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自上述密封部的面向上述发光装置的一侧的面暴露出,而且,在受光装置的接合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的被接合面上,上述引线框的侧面作为用于以立式安装的方式与上述布线基板电连接的多个端子部自上述被接合面暴露出。采用这样的结构,受光元件的配置位置不在引线框上,而是在引线框的贯通部内。由此,能够降低受光元件的安装位置,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薄型化的受光装置。能够有助于光电耦合器的小型化。另外,作为本技术的“密封部”,例如是后述的模制成形树脂45。作为“光电转换部”,例如是后述的光电转换元件13。另外,上述的光电耦合器的特征也可以在于,各个上述多个端子部以在俯视观察时在上述被接合面的一侧和隔着上述被接合面的中心位于与上述一侧相反一侧的另一侧彼此对称的方式配置。采用这样的结构,多个端子部平衡性良好地配置在被接合面中,因此,即使将在多个端子部例如通过回流炉进行锡焊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锡焊的工序中保持因焊锡的物理性能等引起的力矩的平衡。由此,能够抑制所谓的曼哈顿现象的发生。另外,作为本技术 的“多个端子部”,例如是后述的第I引线框31的侧面(外部连接用端子部)31c、第2引线框36的侧面(外部连接用端子部)36c。另外,上述的光电耦合器的特征也可以在于,上述受光装置还具有盖体,其安装于上述密封部;光学滤光器,其用于覆盖上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在上述盖体中设有贯通的开口部,上述光学滤光器收容在上述开口部内。在此,光学滤光器具有使所希望的波长范围的光选择性地(即,透过率较高)透过的功能。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仅使所希望的波长范围的光到达受光元件的受光面,能够利用光学滤光器遮挡不在该所希望的波长范围内光。因此,能够使通过光电转换从受光元件输出的电信号(即,光的检测信号)的S/N比提高。另外,上述的光电耦合器的特征也可以在于,上述引线框包括 第I引线框,其具有第I贯通部;第2引线框,其具有第2贯通部,上述第I引线框配置在上述第2引线框上,上述第I贯通部与上述第2贯通部在俯视观察时相重合,作为上述贯通部,以在上述第I贯通部与上述第2贯通部在俯视观察时相重合的区域中配置有上述受光元件的状态成形有上述密封部,上述第I引线框的第I侧面和上述第2引线框的第2侧面作为上述多个端子部分别自成形的上述密封部的上述被接合面暴露出。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组合第I引线框和第2引线框,构成I个引线框。另外,该I个引线框的贯通部(即,第I贯通部与第2贯通部在俯视观察时相重合的区域)的宽度被抑制成与第I的贯通部(或者第2贯通部)的宽度相同的大小,该I个引线框的贯通部的深度是第I贯通部的深度与第2贯通部的深度之和。因此,能够易于实现宽度较窄且深度较深的(即,径深比较大)贯通部。另外,上述的光电耦合器的特征也可以在于,上述受光元件包括第I受光元件和第2受光元件,上述光学滤光器包括第I光学滤光器、特性与上述第I光学滤光器的特性不同的第2光学滤光器,上述贯通部包括第I区域、位置与上述第I区域的位置不同的第2区域,上述开口部包括第I开口部、位置与上述第I开口部的位置不同的第2开口部,上述第I受光元件配置在上述第I区域中,上述第2受光元件配置在上述第2区域中,上述第I光学滤光器收容在上述第I开口部内,上述第2光学滤光器收容在上述第2开口部内。在此,作为“特性”,例如可列举出光的依存于波长的透过率特性。例如,对于第I光学滤光器,作为其特性,具有仅使第I波长范围的光选择性地(即,透过率较高)透过的功能。对于第2光学滤光器,作为其特性,具有仅使波长范围与第I波长范围不同的第2波长范围的光选择性地透过的功能。采用这样的结构,例如,能够基于从第I受光元件输出的电信号和从第2受光元件输出的电信号来确定入射而来的光的强度和该光的波长范围。例如,与该气体种类、该气体浓度相对应地,特定的气体气氛气体中照射的红外线被定量地吸收特定的波长成分。因此,通过确定从发光装置照射并向受光装置入射而来的光的强度和该光的波长范围,能够检测在光路上存在的气体种类、该气体的浓度。因而,该光电耦合器能够非常适用于气体检测器等。另外,上述的光电耦合器的特征也可以在于,上述受光装置包括受光元件,其用于检测光;光学滤光器,其用于覆盖上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第I引线框,其具有第I贯通部;第2引线框,其具有第2贯通部;引线;密封部,在该光电耦合器中,上述第I引线框配置在上述第2引线框上,上述第I贯通部与上述第2贯通部在俯视观察时相重合,以上述受光元件及上述光学滤光器配置在上述第I贯通部与上述第2贯通部在俯视观察时相重合的区域中、并且、上述受光元件的设于与受光面相反一侧的面的光电转换部与上述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电耦合器,其特征在于,该光电耦合器包括:布线基板;发光装置,其接合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受光装置,其接合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的与上述发光装置分开的位置,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上述发光装置的发光面与上述受光装置的受光面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18 JP 2011-0612971.一种光电稱合器,其特征在于, 该光电稱合器包括 布线基板; 发光装置,其接合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 受光装置,其接合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的与上述发光装置分开的位置, 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上述发光装置的发光面与上述受光装置的受光面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电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受光装置具有 用于检测光的受光元件; 具有贯通部的引线框; 引线; 密封部, 在该光电耦合器中,上述受光元件配置在上述引线框的上述贯通部中,上述受光元件的光电转换部与上述弓I线框被上述弓I线电连接起来, 上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自上述密封部的面向上述发光装置一侧的面暴露出, 而且,在受光装置的接合在上述布线基板的一个面上的被接合面上,上述引线框的侧面作为以立式安装的方式与上述布线基板电连接的多个端子部自上述被接合面暴露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各个上述多个端子部以在俯视观察时在上述被接合面的一侧和隔着上述被接合面的中心位于与上述一侧相反一侧的另一侧彼此对称的方式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受光装置还具有 盖体,其安装于上述密封部; 光学滤光器,其用于覆盖上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 在上述盖体中设有贯通的开口部,上述光学滤光器收容在上述开口部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电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受光装置还具有 盖体,其安装于上述密封部; 光学滤光器,其用于覆盖上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 在上述盖体中设有贯通的开口部,上述光学滤光器收容在上述开口部内。6.根据权利要求2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电稱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线框包括 第I引线框,其具有第I贯通部; 第2引线框,其具有第2贯通部, 上述第I引线框配置在上述第2引线框上,上述第I贯通部与上述第2贯通部在俯视观察时相重合, 作为上述贯通部,以在上述第I贯通部与上述第2贯通部在俯视观察时相重合的区域中配置有上述受光元件的状态成形有上述密封部, 上述第I引线框的第I侧面和上述第2引线框的第2侧面作为上述多个端子部分别自成形的上述密封部的上述被接合面暴露出。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光电耦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受光元件包括第I受光元件和第2受光元件, 上述光学滤光器包括第I光学滤光器、特性与上述第I光学滤光器的特性不同的第2光学滤光器, 上述贯通部包括第I区域、位置与上述第I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中敏昭,德尾圣一,
申请(专利权)人:旭化成微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