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光学膜与使用该复合式光学膜的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41640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6 1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光学膜与使用该复合式光学膜的背光模块。此复合式光学膜包括一反射偏光层与一结构表面层,其中结构表面层与反射偏光层相结合,而结构表面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结构表面层主要是由一第一透明材质所构成,该第一透明材质可使射入的光线分解成多束光线,这些光线包括一第一光线与一第二光线。其中,第一光线依一第一折射率偏折,第二光线依一第二折射率偏折,且第一折射率不同于第二折射率。另外,复合式光学膜例如是设置在背光模块的扩散板或导光板之出光面的一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复合式光学膜,此复合式光学膜同时整合扩散膜、增亮膜、与反射式偏光膜的功能。
技术介绍
这几年来,液晶显示器的进步可说是突飞猛进,从而也大幅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液晶显示器主要是由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所构成,其中背光模块是用以提供光源。为了提高液晶显示器在某一视角范围的辉度,一般会在背光模块上添加增亮膜(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而且,目前许多制造厂商,还会在背光模块中添加反射式偏光膜(Reflective Polarizer),以更加提高液晶显示器的辉度。增亮膜的表面上具有多个棱镜状的微结构(microstructure),这些微结构可将光 线的角度集中在+/-35度的视角范围内,以提高中心视角的辉度。一张增亮膜约可提高60%的辉度,而通常制造厂商会在背光模块中添加二张增亮膜,而这二张增亮膜上的微结构之延伸方向是彼此互相垂直。反射式偏光膜则是利用多层膜技术形成一具有特殊性质之薄膜,其可使某一偏极方向的光线通过,并使另一偏极方向的光线反射。其中,通过反射式偏光膜的光线会穿透下偏光片而进入到液晶面板(LCD panel)中。另一偏极方向的光线则会被反射式偏光膜反射,后经背光模块回收再利用,达到全面增光的效果。此外,也有厂商提出将增亮膜与反射式偏光膜进行整合的方案,从而使组装的次数减少,例如美国专利号7,038,745所揭露的技术即为一种整合增亮膜与反射式偏光膜的复合式光学膜。在美国专利号7,038,745中,复合式光学膜包括一反射式偏光层与一结构层,其中反射式偏光层具有与上述之反射式偏光膜相同的功效,而结构层则配置在反射式偏光层上并与反射式偏光层相结合,此结构层的表面上则具有多个可聚光的微结构。然而,随着成本的压力愈来愈大,有些制造厂商也开始考虑将更多张的光学膜整合在一张复合式光学膜上,例如将扩散膜、增亮膜、与反射式偏光膜整合在同一张复合式光学膜上,以更进一步降低成本。然而,目前这些尝试所达到的效果并无法让人满意。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复合式光学膜,其同时整合扩散膜、增亮膜、与反射式偏光膜的功能,是值得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值得去思量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式光学膜,此复合式光学膜同时整合扩散膜、增亮膜、与反射式偏光膜的功能。根据上述目的与其它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光学膜,此复合式光学膜包括一反射偏光层与一结构表面层。此结构表面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且结构表面层与反射偏光层相结合。结构表面层主要是由一第一透明材质所构成,该第一透明材质可使射入的光线分解成多束光线,这些光线包括一第一光线与一第二光线。其中,第一光线依一第一折射率偏折,第二光线则依一第二折射率偏折,且第一折射率不同于第二折射率。于上述之复合式光学膜中,第一透明材质为紫外线硬化胶。于上述之复合式光学膜中,第一折射率之值是介于I. 4与I. 6间。于上述之复合式光学膜中,第二折射率之值是介于I. 4与I. 6间。于上述之复合式光学膜中,微结构是呈菱镜柱状。根据上述目的与其它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是使用上述之复合式光学膜,且该复合式光学膜是配置在扩散板或导光板之入光面的一侧。由于射入结构表面层的光线会分解成多束光线,故结构表面层具有扩散的效果。因此,使用复合式光学膜的背光模块便无需使用扩散膜。而且,反射偏光层具有与反射式偏光膜相同的效果,故使用复合式光学膜的背光模块也无需使用反射式偏光膜。由于复合式·光学膜具有反射式偏光、扩散、与聚光的效果,故背光模块所需装设的光学膜片的数量便较少,如此一来便可降低成本。为让本技术之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更能明显易懂,下文将以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所绘示为本技术之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的实施例。图2所绘示为本技术之复合式光学膜的实施例。图3所绘示为反射偏光层的放大剖面图。图4所绘示为本技术之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实施例。图5所绘示为本实施例之复合式光学膜的制造流程图。图6所绘示为本实施例之复合式光学膜的制造设备。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图I所绘示为本技术之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的实施例。此背光模块100包括一灯罩110、LED灯120、一反射片130、一导光板140、丨下增亮膜180、与一复合式光学膜170。其中,LED灯120是设置于灯罩110内,其所发出的光线有部份直接射入至导光板140内,而有部份的光线则被灯罩110反射后再射入至导光板140内。而且,藉由反射片130与导光板140之助,可使光线往复合式光学膜170的方向射入。其中,复合式光学膜170的结构与特性将于下文做详细地叙述。请参照图2,图2所绘示为本技术之复合式光学膜的实施例。此复合式光学膜170包括一反射偏光层172与一结构表面层174,其中结构表面层174与反射偏光层172相结合,且结构表面层174是设置在反射偏光层172的上方。其中,结构表面层174主要是由一第一透明材质所构成,该第一透明材质可使射入的光线I分解成多束光线,这些光线包括一第一光线I1与一第二光线12,其中第一光线Ii依一第一折射率偏折,第二光线I2依一第二折射率偏折。由图中可看出,第一折射率并不同于第二折射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射率为I. 6,第二折射率则为I. 4。然而,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需要来调整第一折射率或第二折射率之值,第一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较佳是介于I.4与I. 6间。而且,上述之第一透明材质例如为紫外线硬化胶。在本实施例中,光线I是分解成二束光线(即第一光线I1与第二光线12),但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依情况调整第一透明材质的材料组成,以使光线I分解成更多束的光线,即三束以上的光线。另外,请参照图3,反射偏光层172则是由两种不同的聚合材料(例如图中所示的A材料与B材料)的交替层所组成。在制作反射偏光层172时,是将挤压后的两种材料沿着其中一轴(例如图中的X轴)拉伸,而另一轴(例如图中的Y轴)则不进行拉伸。其中,B材料的折射率不会随着拉伸而改变,但A材料的折射率则会随着拉伸而有所变化。因此,拉伸后,A材料与B材料会在拉伸方向上出现较大的折射率差,而在非拉伸方向上A材料与B材料的折射率基本上相同。也因此,偏振方向为Y轴方向的光会穿射过反射偏光层172,而偏振方向为X轴方向的光则会被反射偏光层172所反射。在本实施例中,A材料例如是聚萘二酸乙二醇酯(PEN),B材料例如是萘二羧酸和对苯二酸的共聚酯(CoPEN)。请再同时参照图I与图2,结构表面层174的表面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微结构174a,此第一微结构174a呈菱镜柱状,故能使通过其中的光线产生聚集,也就是说第一微结构174a具有聚光的功效。另外,下增亮膜180上则设有多个第二微结构182a,其中第二微结构182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微结构174a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由图2可知,当光线I通过结构 表面层174会分解成二束光线,故结构表面层174具有扩散的效果。因此,使用复合式光学膜170的背光模块100便无需使用扩散膜。另外,由于结构表面层174具有聚光的功效,故相较于习知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之背光模块100仅需设置一张增亮膜,即下增亮膜180。或者,本领域具有通常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光学膜包括:  一反射偏光层;及  一结构表面层,其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该结构表面层与该反射偏光层相结合,该结构表面层主要是由第一透明材质所构成,该第一透明材质可使射入的光线分解成多束光线,这些光线包括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其中该第一光线依第一折射率偏折,该第二光线依第二折射率偏折,该第一折射率不同于该第二折射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光学膜包括一反射偏光层;及一结构表面层,其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该结构表面层与该反射偏光层相结合,该结构表面层主要是由第一透明材质所构成,该第一透明材质可使射入的光线分解成多束光线,这些光线包括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其中该第一光线依第一折射率偏折,该第二光线依第二折射率偏折,该第一折射率不同于该第二折射率。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式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透明材质为紫外线硬化胶。3.如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复合式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微结构是呈菱镜柱状。4.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一导光板,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长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冠恒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