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相位延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22472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相位延迟器,现有关于光学相位调制器的发明专利技术与研究多是基于双折射晶体,液晶等传统光学器件,这些设计只适用于较大尺度的光学器件,不利于集成化。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金属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将相位延迟器缩小到纳米量级,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尺寸结构,有效地对特定波长的光实现相位延迟。该结构可以被应用到各种光学检测紧密仪器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CN 102928909 A书明说1/2页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相位延迟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电
,涉及一种贵金属纳米结构,具体是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相位延迟器。
技术介绍
在光学元件领域,相位延迟器能对特定偏振方向的光产生附加光程差。最常见的相位延迟器即波片。波片利用的基本原理是材料的双折射性质,即材料在不同方向上对于光的折射率不同。其中半波波片能够改变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四分之一波片能够将线偏振光转变为圆偏振光。此外,液晶相位调制器能实现可调的相位变化。这一系列基本元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光学精密仪器中,用于光谱、光学检测等领域。经过对于传统光相位调制器的文献检索发现,最小的相位延迟波片在尺寸上最薄能够达到几百微米。而伴随着集成光学与现代精密加工工艺的飞速进步,片上集成光学器件的尺度也随之不断小型化,达到纳米尺度。在这一量级上,由于材料本身双折射特性以及折射率大小的限制,上述有关的设计原理不再能实现,因此目前还没有能制造出有效的纳米级相位延迟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构想与技术的不足,利用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相位延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相位延迟器,包括透明衬底以及金属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衬底主要用于支撑金属纳米颗粒,采用各向同性且低色散的光学玻璃;所述的金属纳米颗粒对于入射光起主要的调制作用,金属纳米颗粒的形状可多种,包括盘状、球形、棒状、三角形;每三颗金属纳米颗粒为一组,且每组金属纳米颗粒的形状为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结构所构成的组合结构,每组金属纳米颗粒之间的边距大于100纳米,且多组金属纳米颗粒呈周期性阵列分布;?所述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为亚波长级,其尺寸为:直径50纳米,厚度10纳米,每组金属纳米颗粒中颗粒与颗粒的边间距15纳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相位延迟器,包括透明衬底以及金属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衬底主要用于支撑金属纳米颗粒,采用各向同性且低色散的光学玻璃;所述的金属纳米颗粒对于入射光起主要的调制作用,金属纳米颗粒的形状可多种,包括盘状、球形、棒状、三角形;每三颗金属纳米颗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赵行仇旻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