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感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36323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6 1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感应器,包括顶面感应线圈和设置于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外围的顶面导磁体,还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侧面感应线圈;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和所述侧面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方向平行于待加工工件的横截面,且所述顶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与所述侧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相反。由于该加热感应器设置有两侧面感应线圈,工作时,顶面感应线圈和两侧面感应线圈同时对工件工作面进行加热,三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加热区域各分担了三分之一的加热面积,其加热综合效果可以使工件工作面的加热深度满足技术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处理工艺
,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感应器
技术介绍
目前,铁路道岔的护轨,在时速200公里以下已有技术是采用标准钢轨制造,护轨的轨头工作表面淬火,技术要求采用铁标TB/T1779-93《道岔钢轨件淬火技术条件》。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专或高速道岔的护轨,设计采用33kg/m护轨用槽型钢制造,槽型钢轨头工作面热处理,技术要求达到铁标TB/T3110-2005《护轨用槽型钢》的规定。这两种结构不同的护轨,其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淬火层深度差异很大。已有技术要求淬火层深度为8mm,硬度为32HRCT40HRC。而TB/T3110-2005《护轨用槽型钢》标准则要求淬火层深度为24mm,硬度为34HRCT43HRC。目前已有的对钢轨轨头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技术为在轨顶面设置加热感应线圈,使其磁力线方向平行于钢轨轨头截面,其加热深度为IOmm左右。根据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原理,采用超过IOOOHz的中频电流,其感应加热深度不可能超过25mm。但是随着现在铁路的高速发展,对轨道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轨道的热处理深度要求可以达到25mm以上。护轨用槽型钢轨头工作面的宽度为33mm,如果采用现有技术自轨顶面设感应线圈加热,中频电流加热的最大加热深度为10mm,若降低加热速度,增加热渗透时间,其加热深度也不会超过15mm,远远达不到所要求的25mm以上的加热深度。此外,与护轨用槽型钢轨类似的凸缘类工件或棒类工件也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加热感应器,可以满足技术需求,使待加工工件工作面的加热深度满足技术要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感应器,该加热感应器可以使待加工工件工作面的加热深度满足技术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加热感应器,包括顶面感应线圈和设置于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外围的顶面导磁体,还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侧面感应线圈;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和所述侧面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方向平行于待加工工件的横截面,且所述顶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与所述侧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相反。优选地,所述侧面感应线圈呈水平S形状。优选地,所述侧面感应线圈外围设置有侧面导磁体。优选地,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和所述侧面感应线圈串联。优选地,所述侧面感应线圈通过导电板和导电块分别连接在变压器接电板的两个电极上。优选地,所述导电块为矩形导电块。优选地,所述导电块和所述侧面感应线圈均设有与冷却水装置连接的冷却水接头。优选地,所述侧面感应线圈和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内侧均涂有耐高温胶。相对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加热感应器包括顶面感应线圈和设置于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外围的顶面导磁体,还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侧面感应线圈;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和所述侧面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与所述待加工工件的横截面平行,且所述顶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与所述侧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相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加热感应器在顶面感应线圈的两侧面对称布置有侧面感应线圈,顶面感应线圈和侧面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方向均与待加工工件的横截面平行,且顶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与侧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相反。工作时,顶面感应线圈和两侧面感应线圈同时加热,即三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加热区域实际上各承担了被加热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连续加热过程中通过热传导达到温度均匀,其综合效果可以待加工工件工作面的加热深度满足技术要求。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侧面感应线圈成水平S形状,可以实现工件截面的上圆角温度平衡。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两个侧面感应线圈的外围分别设置侧面导磁体,可以防止两侧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向下分散,增加驱流作用,进一步保证待加工工件的热处理深度。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所提供加热感应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2为图I所示加热感应器的侧视图;图3为图I所示加热感应器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加热感应器的磁力线加热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加热感应器的感应线圈电路连接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加热感应器,该加热感应器可以使待加工工件工作面的加热深度满足技术需求。不失一般性,下面以所述加热感应器用于护轨用槽型钢为例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涉及的上、下、左和右等方位词,是以图I至图5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本文所采用的方位词不应限制本申请文件请求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I至图5,图I为本技术所提供加热感应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2为图I所不加热感应器的侧视图;图3为图I所不加热感应器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加热感应器的磁力线加热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加热感应器的感应线圈电路连接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加热感应器包括顶面感应线圈I和顶面导磁体11 ;顶面导磁体11设置在顶面感应线圈I的外围。所述护轨用槽型钢加热感应器还包括设置在侧面的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左右对称布置,如图I所示,顶面感应线圈和两侧面感应线圈形成工件插入口,待加工工件可置于三面感应线圈内,被三面感应线圈加热。顶面感应线圈I和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在电路连接上串联设置。具体地,两侧面感应线圈2通过导电板3和导电块4分别接在接电板5的两个电极上;导电块4可以为矩形导电块,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导电块。工作时,护轨用槽型钢设置在台车上,通过台车送入加热感应器内,护轨用槽型钢和加热感应器的位置关系如图I所示,顶面感应线圈I位于护轨用槽型钢的顶面,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位于护轨用槽型钢的两侧面。通过顶面感应线圈I和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的电流产生的磁力线方向均平行于护轨用槽型钢的轨头截面,如图4中所示。护轨用槽型钢轨头截面上方圆角部分为轨顶面感应线圈I和侧面感应线圈2所产生的磁力线相交的部位,为了使该圆角部位的加热不受影响,该处的磁力线方向应该保持一致,所以顶面感应线圈I和侧面感应线圈2所施加的电流方向相反,则其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也相反,如图4中所示,顶面感应线圈I产生的顶面磁力线LI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两侧面感应线圈2产生的侧面磁力线L2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在护轨用槽型钢轨头截面上方圆角部位的磁力线方向是一致的,该部位不会因磁力线方向相反抵消而造成无法加热。当然,也可以使顶面感应线圈I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两侧面感应线圈2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具体地,顶面感应线圈I和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中箭头标明了感应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的电流方向相同,且与顶面感应线圈I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产生的磁力线方向也与顶面感应线圈I产生的磁力线方向相反。从图4中可以看出,顶面感应线圈I和两个侧面感应线圈2的磁力线加热区域各分担了被加热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连续加热过程中通过热传导达到温度均匀,其综合效果可以使护轨用槽型钢的轨头截面的加热深度达到25mm以上。可以对上述加热感应器作出进一步的改进。进一步,为了使加热过程中护轨用槽型钢轨头截面的上圆角的温度平衡,可以将侧面感应线圈2设置为水平S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感应器,包括顶面感应线圈和设置于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外围的顶面导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侧面感应线圈;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和所述侧面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方向平行于待加工工件的横截面,且所述顶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与所述侧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感应器,包括顶面感应线圈和设置于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外围的顶面导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侧面感应线圈;所述顶面感应线圈和所述侧面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方向平行于待加工工件的横截面,且所述顶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与所述侧面感应线圈的磁力线方向相反。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热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感应线圈呈水平S形状。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热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感应线圈外围设置有侧面导磁体。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热感应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必成陈林彭斌李敏明皮珠麟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敏锐机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