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95773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该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形成船舶船底的空舱的最下层的水密甲板上具备能够远距离打开的海水导入装置。由此在船舶的船侧外板等破损,海水进入到船内的情况下,打开在最下层的水密甲板上具备的海水导入装置,由此能够将进入到船内的海水导入空舱,故能够使作为通常巨大的备用浮力的空舱作为一种海水压舱箱发挥作用,能够使船舶的复原力得到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该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用于确保船舶损伤时的复原性。
技术介绍
谋求用于确保船舶损伤时的复原性的对策。例如,客船等具有多个区域的船体为了限制损伤时的浸水量而确保复原性,提案 了一种设有排水部(Water Trap)的构造,该排水部的构成为具备用于将相邻的区域隔开的壁要素即能够支承规定荷重且具有耐火性的主壁要素;与主壁要素共同形成用于将相邻区域隔开的壁且位于主壁要素的下方、内部不充填液体的具有耐火性的附加要素。并且,附加要素在隔断相邻的区域间的加热气体移动的同时,在相邻区域的一方进入了海水时,允许海水向相邻区域的另一方移动(例如,专利文献I)。根据该专利文献I记载的排水部,在因船体损伤海水浸入到相邻区域的一方的情况下,通过排水部海水也进入其它的区域。由此,成为使船体内部的多个区域浸水的状态,从而能够抑制船体绕轴的旋转力矩,提高船体的复原性能。但是,在汽车运输船等应用所述的排水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a)需要在车辆装载区域内设置多个隔壁(水密隔壁),受区域的限制;(b)必须在车辆装载甲板间通过水密滑动门等将区域隔开;(C)由于将车辆装载区域隔开导致增加物量,成本提高;(d)由于将车辆装载区域隔开导致增加物量,船体重量增加(L/W增);(e)由于将车辆装载区域隔开而导致建造时的作业效率下降;(f)由于将车辆装载区域隔开而造成船员的作业效率下降;(g)发生车辆装载限制,减少装载台数等。另一方面,在不采取任何对策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为了确保汽车运输船等在损伤的复原性,增大GoM (横向稳心高度)的要求值,如果增大GoM的要求值,则在运航时受到车辆的理舱限制,当受车辆的理舱限制时,操作的空间变小。或者,存在如下问题,为了确保损伤时的复原性,需要重心下降用的压舱物,汽车运输船等减少车辆装载台数。另外,还提案了一种装置,附加船底的平的主船体、和在该主船体的船底下部具有海水出入的压力传递打开孔和排出空气的放气管的浸水槽外部船壳,构成浸水槽辅助船体,在主船体的船底下部和浸水槽辅助船体的内部间设置接合固定船脊骨(深龙骨),通过起到以目前的船舶理论为基础的船的功能的主船体和实现包含新概念的船的防止翻转功能的浸水槽辅助船体形成(构成),由此,外观上看重心向下部移动,从而不容易翻转(例如,专利文献2)。但是,专利文献2记载的装置与设置了重心下降用的压舱物的装置实质上相同,存在车辆装载台数减少等问题。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 - 995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7 - 3044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案的,其以提供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为目的,该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船底附近具有巨大的空舱(管空间)等备用浮力,有效利用该空舱(管空间)等,确保船舶损伤时的复原力。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所述目前的课题而开发的,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各专利技术作为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分别采用了一下阐述的各装置。(I)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船舶船底的空舱上的最下层水密甲板上具备能够远距离打开的海水导入装置。(2)第二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导入装置具备 开设在所述水密甲板的舷侧附近的海水导入孔、堵塞所述海水导入孔的下面的水密门、 打开所述水密门的水密门打开装置。(3)第三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导入装置具备开设在所述水密甲板的舷侧附近的海水导入孔、以围住所述海水导入孔的方式设于所述水密甲板的下面的水密箱、开设在所述水密箱的侧面的第二海水导入孔、堵塞所述第二海水导入孔的水密门、打开所述水密门的水密门打开装置。(4)第四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二或三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浸水检测装置,其设于所述水密甲板上;浸水显示器,其显示所述浸水检测装置检测出了浸水;水密门操作器,其将用于打开所述水密门的操作信号输出到所述水密门打开装置。(5)第五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四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船舶的非水密区域具备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所述浸水显示器及所述水密门操作器设于所述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6)第六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五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具备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其被输入所述船舶的状态;自动打开判定器,其基于来自所述浸水检测装置的检测到浸水的信号和输入到自动打开条件输入端的所述船舶的状态来判定是否自动打开所述水密门,在判定为自动打开的情况下,输出将水密门打开的操作信号;手动/自动切换器,其选择来自所述水密门操作器的操作信号及来自所述自动打开判定器的操作信号的任一个,将用于打开所述水密门的操作信号输出向所述水密门打开>J-U ρ α装直。 (7)第七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五或六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舱中具备水位计,并且,在所述复原力监视控制装置中具备接受来自所述水位计的信号并显示所述空舱内的海水高度的海水高度显示器。(8)第八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导入装置具有海水导入开闭阀,其设于所述空舱内;海水导入管,其与所述海水导入开闭阀连接且在所述水密甲板上开口,并且,所述海水导入装置还具备浸水检测装置,其设于所述水密甲板上的所述水密门的附近;浸水显示器,其显示所述浸水检测装置检测出了浸水;阀远距离操作棒,其操作所述海水导入开闭阀;阀操作手柄,其设于所述阀远距离操作棒的前端。(9)第九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导入装置具有海水导入孔,其开设在所述水密甲板的舷侧附近;水密箱,其以围住所述海水导入孔的方式设于所述最下层的水密甲板的下面;第二海水导入孔,开设在所述水密箱的侧面,所述海水导入装置还具备浸水检测装置,其设于所述水密甲板上的所述水密门的附近;浸水显示器,其显示所述浸水检测装置检测出了浸水。(10)第十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导入装置是将设于所述水密甲板左右舷的多条排气管连通的纵通连通管,其具备浸水检测装置,其设于所述水密甲板上的船侧外板的附近;浸水显示器,其显示所述浸水检测装置检测出了浸水。(11)第十一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在第八 第十方面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舱内具备水位计,并且具备接受来自所述水位计的信号并显示所述空舱内的海水高度的海水高度显示器。(12)第十二方面专利技术的汽车运输船,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 第十一方面专利技术中的任一方面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各权利要求项专利技术的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汽车运输船,由于采用上述的各专利技术,所以实现以下的效果。根据本申请的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舶的复原力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海水导入装置,该海水导入装置由与船舶船底的空舱上的最下层水密甲板连通并沿着船舶的左右舷而分别设于上下方向的排气管构成,所述船舶具有多层所述水密甲板,所述排气管的下端与所述最下层水密甲板连通,所述排气管的上端延伸至多层所述水密甲板间,在船舶的外板损伤时,海水通过所述排气管流入至所述空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村徹谷正芳大和邦昭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