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自适应水面的滑行艇,具有一个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底部的舱底包括四个可在高速行进时滚动于水面的自适应轮;该自适应轮共面阵列分布,其相互位置关系可支撑所述船体稳定于一平面;且其滚动方向与所述船体行进方形一致;并且,每一所述自适应轮通过可相对于所述船体升降减振的减振器连接于所述舱底。带有四个独立减振器和自适应轮的船体,在高速行进时通过自适应轮与水面相触,自适应轮通过减振器独立吸收水面浪涌带来的振动能量,使行进的船体保持高速的前提下,其船体姿态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行艇,具体是一种具有自适应水面能力的滑行艇。
技术介绍
滑行艇以其高速的行进特点著称。通常,高速行进于水面的滑行艇,随着速度的增加,通过其舱底形态使船体吃水变小,从而减少舱底表面与水面的接触,减小因为水体的粘滞性给船体带来的阻力,方能充分发挥动力系统的功效,得到令人满意的速度。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船体在高速行进于水面时,得到的支撑面减小,不论受到正面浪涌的冲击,还是横向波浪、风力的影响,都会不可避免地使船体不稳定,一方面制约了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了船体的安全性。我们发现,如何地设计滑行艇,使其结构特点既可以满足高 速运行,又具有合宜的稳定性特点,成为这类滑行艇设计的一个必然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滑行艇的设计需求,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适应水面的滑行艇,其技术方案如下自适应水面的滑行艇,具有一个船体,并且所述船体底部的舱底安装四个可在高速行进时滚动于水面的自适应轮;该自适应轮共面阵列分布,其相互位置关系可支撑所述船体稳定于一平面;且其滚动方向与所述船体行进方形一致;并且,每一所述自适应轮通过可相对于所述船体升降减振的减振器连接于所述舱底。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例,可以在如下方面有所改进上一个技术方案基础上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舱底外形为矩形的形态,其底面光滑平坦;所述自适应轮分布为矩形阵列,且设置于所述舱底的四角。上一个技术方案基础上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船体在所述舱底位置还包括一个二级减振座,所述减振器全部固定于所述二级减振座上。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的一类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自适应轮于所述舱底前端者各自具有指向所述船体行进方向的一破浪升力板,所述破浪升力板与所述自适应轮的转轴相固定。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的一类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减振器包括—支座,其顶端安装于所述舱底,其底端具有一转轴;一摆臂,横向至于所述支座底端,其中段活动配合于所述转轴;其一端固定所述自适应轮的轴,另一端与所述舱底之间设置可沿该摆臂摆动而伸缩的减振弹簧。带有二级减振座技术方案基础上的一优选实施例中,一底盘,该底盘具有与所述舱底外轮廓相当的框架;弹簧片,固定于所述舱底和底盘之间,并排列于所述框架上。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自适应轮的侧面具有自其两顶面向中央逐渐凸出的流线型。本专利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是I.带有四个独立减振器和自适应轮的船体,在高速行进时通过自适应轮与水面相触,自适应轮通过减振器独立吸收水面浪涌带来的振动能量,使行进的船体保持高速的前提下,其船体姿态稳定。2.矩形阵列形态对称分布的自适应轮,具有良好的转向灵敏度。3.带有二级减振座的船体,进一步在高速时吸收对船体造成颠簸的振动能量,更加维持船体的稳定性。4.带有摆臂的减振器,其长度方向与船体行进方向保持一致,使其振动方向规律,从而更加优化了船体的转向灵敏度。 5.破浪升力板一方面减小了所在自适应轮受撞击的能量,提升了所在适应轮滑行时离水面的高度,减小水阻;另一方面对所有自适应轮的前端浪涌进行预处理,获得更稳定的水面。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底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底视图;结合此三图进行说明该自适应水面的滑行艇,其船体10为扁平的形态,具有流线形外表面,在船体10的底部是舱底11;基本上,舱底11就是该滑行艇静止于水面时的吃水部分,其底部光滑平坦,无明显的特殊凸起、凹陷等结构,该舱底11的形态,在船体10低速行驶于水面时,具有较低的水阻。在舱底11中,船体10具有一个二级减振座,该二级减振座包含一个底盘20和固定在其上的弹簧片22,弹簧片22是固定在底盘20的主体,框架21上;并且,该框架21的形状为矩形,与舱底11的外轮廓矩形相当。如此,弹簧片22与船体10的外周固定,最大限度地减小船体10相对底盘20因振动而发生偏转时在此固定位置产生的扭矩。框架21上固定有四个减振器30,每一个减振器30包括一个支座31、一个摆臂32,此二者间的一转轴34,以及伸缩于摆臂32和框架21之间的减振弹簧33和复位弹簧36 ;在摆臂32相对于复位弹簧36的另一端,自适应轮35的轴固定于其上,事实上减振弹簧33和复位弹簧36均可用其他弹性部件比如弹片等进行替代,本例中仍然使用压簧作为弹性部件。自适应轮35采用密度小于水的轻质材料制成。此形态的减振器30,其工作原理明显当船体10受动力系统(未标示)驱动时,以图I和图3中的箭头方向行进,达到一定的速度,自适应轮会大部分浮出水面而滚动。由于水面的非平整性,各种浪涌会使水面高低不平,尤其是高速行进中,浪涌撞击自适应轮35,使自适应轮35受力在图I中上下振动时,摆臂32以转轴34为支点向减振弹簧33传递振幅,从而减振弹簧33通过其在框架21与摆臂32之间的收缩,吸收来自自适应轮35的振动能量,使自适应轮35上下振动时,其能量只有很少的部分通过制作34传递至船体10 ;同时,减振弹簧22配合复位弹簧36,可以对摆臂32的角位置进行调整,使其初始位置得到保证,并且可以彼此一致。结合图I和图3可以看出,四个减振器30彼此独立,不会互相影响,因此,不论水面的浪涌分布情况如何,四个减振器30上连接的自适应轮35可以适应水面的细节,自行调节减振状况,从而使框架21不会随浪涌任意振动,保持了船体10的姿态。自适应轮35的滚动方向和减振器30中摆臂32的长度方向,均与空心箭头所示的船体10行进方向一致,并且,四个自适应轮35的阵列形式为一个矩形的四角,如此对称的形态,一方面,自适应轮35的相互位置关系可支撑船体10在静止时稳定于一平面,同时还使自适应轮35的振幅方向保持规则,保证了船体10高速行进时的转弯的受力均衡和灵敏度;同时自适应轮35的侧面具有自其两顶面向中央逐渐凸出的流线型,具有较小的水阻。破浪升力板40至于前两个自适应轮35之前方,与摆臂32和自适应轮35的轴相 固定。该破浪升力板40可以对高速行进时船体10前方的浪涌进行整流,减小其对前两个自适应轮35的撞击,提升了所在适应轮滑行时离水面的高度,减小水阻;同时对所有自适应轮35预处理一部分尖锐的浪涌,使自适应轮35相触的水面更稳定,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船体10的闻速和稳定。减振器30配合二级减振座底盘20的形态,使来自四个自适应轮35的振动能量大部分被吸收,从而船体10的姿态,在高速行进时可以更加保持稳定。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专利技术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技术涵盖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自适应水面的滑行艇,具有一个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体底部的舱底安装四个可在高速行进时滚动于水面的自适应轮;该自适应轮共面阵列分布,其相互位置关系可支撑所述船体稳定于一平面;且其滚动方向与所述船体行进方形一致;并且,每一所述自适应轮通过可相对于所述船体升降减振的减振器连接于所述舱底。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自适应水面的滑行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底外形为矩形的形态,其底面光滑平坦;所述自适应轮分布为矩形阵列,且设置于所述舱底的四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自适应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适应水面的滑行艇,具有一个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底部的舱底安装四个可在高速行进时滚动于水面的自适应轮;该自适应轮共面阵列分布,其相互位置关系可支撑所述船体稳定于一平面;且其滚动方向与所述船体行进方形一致;并且,每一所述自适应轮通过可相对于所述船体升降减振的减振器连接于所述舱底。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世民,
申请(专利权)人:江世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