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5362 阅读:2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包括分流接头、中心轴、固定盘、吸槽及冷却套、迷宫流道成型板、侧孔吸板、耐磨板、真空吸嘴、轮箍、进水管、真空吸管;分流接头固连在中心轴的一端,轮箍内镶接中心轴,轮箍外套有吸槽及冷却套,吸槽及冷却套外裹套迷宫流道成型板;中心轴中空,进水管位于中心轴内;吸槽及冷却套内侧有螺旋状凹槽,螺旋状凹槽与进水管相连通;螺旋状凹槽还与空腔和进水管之间的环状腔道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是针对片状PE薄膜形成迷宫流道的特点制作成一种迷宫流道模具为片材结构,非常容易更换,加工精度高,周期短,成本低,特别适用于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滴灌
,具体涉及一种用滴灌带成型轮,特别是一种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滴灌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滴头和带分开单独成型,然后将带和滴头组装在一起形成滴灌带,另外一种为直接在热塑状滴灌带壁面采用真空吸附作用形成滴灌带滴头。目前,在滴灌带的生产中,形成迷宫滴头的成型轮由非常薄的不锈钢碟片组成,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成本昂贵,加工周期长,迷宫流道结构形式更换难度大,同时,得到的滴灌带的真空度分布不均匀,容易导致迷宫流道局部堵塞现象。因此,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现象,研究一种新的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该迷宫流道成型轮是针对片状PE薄膜形成迷宫流道的特点制作成一种迷宫流道模具为片材结构,非常容易更换,加工精度高,周期短,成本低,特别适用于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包括挡板、分流接头、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中心轴、第一软管、固定盘、吸槽及冷却套、迷宫流道成型板、侧孔吸板、耐磨板、真空吸嘴、轮箍、第一轴承、推套、外套、弹簧、第二轴承、链轮、进水管、固定底板、真空吸管、密封圈、第三接头、第四接头和第二软管;其中,所述分流接头固连在中心轴的一端,所述轮箍内镶接中心轴且两者固连;轮箍外套有吸槽及冷却套,所述吸槽及冷却套外裹套迷宫流道成型板;所述中心轴中空,进水管位于中心轴内,从而将中心轴内的空腔分为进水管以及进水管与空腔组成的环状腔道两部分,该两部分分别与分流接头相连通,分流接头与中心轴连接处设有密封圈;所述吸槽及冷却套内侧有螺旋状凹槽,螺旋状凹槽通过依次相连的第四接头、第二软管、第二接头、分流接头与进水管相连通;螺旋状凹槽还通过依次相连的第三接头、第一软管、第一接头、分流接头与空腔和进水管之间的环状腔道相连通;所述吸槽及冷却套的一侧被挡板覆盖且两者固连,所述挡板和轮箍固连;吸槽及冷却套的另一侧的中心轴上依次套有侧孔吸板、耐磨板、固定盘;所述侧孔吸板紧贴吸槽及冷却套侧面并固连,固定盘通过第一轴承固定在中心轴上,耐磨板镶嵌在固定盘一侧,其与侧孔吸板侧面相接触且无连接;固定盘及耐磨板与吸槽及冷却套、迷宫流道成型板均接触且无连接;所述吸槽及冷却套外表面的一个边沿设有环状凸起,吸槽及冷却套与迷宫流道成型板之间形成环状缝隙,该环状缝隙与迷宫流道成型板上设置的气孔连通;所述固定盘侧面安装真空吸管,真空吸管上安装真空吸嘴;所述侧孔吸板、耐磨板上对应位置均设有孔,吸槽及冷却套与迷宫流道成型板之间的环状缝隙依次与侧孔吸板的孔、耐磨板的孔、真空吸管内腔以及真空吸嘴相连通形成空气流动腔道;所述真空吸嘴与真空泵相连接;所述中心轴通过两个第二轴承焊接在固定底板上,中心轴的另一端通过链轮与电动机相连接,固定底板固定在生产线上;所述链轮转动时,带动中心轴、分流接头、轮箍、吸槽及冷却套和迷宫流道成型板、侧孔吸板一起转动,而固定盘和耐磨板不随之运动。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如下其他技术特征所述分流接头的一端为八棱柱结构的接头帽,另一端为圆柱体结构的外接头,接头帽和外接头为一体结构;外接头的轴线上设有中心孔,中心孔的旁边设有周围孔;接头帽内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中心孔与第一孔垂直相交连通,周围孔和第二孔垂直相交连 通;中心孔、第一孔和第二孔依次分别与进水管、第二接头和第一接头连接;外接头与中心轴一端连接。所述吸槽及冷却套内腔表面与轮箍的外表面相贴,吸槽及冷却套外表面一周等距分布有10个空气通道组,每个空气通道组由42个窄棱与2个宽棱组成,42个窄棱形成42个空气通道;吸槽及冷却套外表面设有环状凸起,其表面高于空气通道组,当迷宫流道成型板裹贴在吸槽及冷却套外表面后,在吸槽及冷却套与迷宫流道成型板之间形成环状缝隙;吸槽及冷却套内腔表面有螺旋状槽,螺旋状槽与轮箍上设置的进水孔和出水孔均连通,螺旋状槽与轮箍外表面形成封闭的流水通道,且该流水通道与轮箍上设置的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进水管、中心孔、第一孔、第二软管、进水孔依次连通形成进水通道;出水孔、第一软管、第二孔、周围孔、进水管与空腔之间的环状腔道依次连通形成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和螺旋状槽相连通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所述耐磨板一侧有圆心角为90°的弧形通气槽,弧形通气槽内设有与真空吸管相连通的通气孔;耐磨板上弧形通气槽所在的侧面紧贴吸槽及冷却套和侧孔吸板,耐磨板固定在固定盘上的环形槽内。所述侧孔吸板的内外径与吸槽及冷却套相同,侧孔吸板套在轮箍上且两者侧面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侧孔吸板一个侧面的边缘均匀分布多个“T”形通气槽,“T”形通气槽的下部设有通气孔;“τ”形通气槽所在侧面紧贴吸槽及冷却套侧面;吸槽及冷却套的空气通道组与“Τ”形通气槽的顶端连通,再依次通过通气孔、耐磨板上的通气孔、固定盘上的真空吸管与真空吸嘴连通。所述迷宫流道成型板一面光滑,另一面设有迷宫流道,迷宫流道包括至少一排薄壁滴灌带,每排薄壁滴灌带等间距设置多个迷宫槽,迷宫槽内的弯折处均设有气孔,迷宫槽一端开有气孔,另一端为“八”字形槽,“八”字形槽内也均匀分布气孔,迷宫流道成型板光滑的一面朝外裹成圆环状紧贴在吸槽及冷却套外表面,且使其上没有设置迷宫流道的L边与吸槽及冷却套的环状凸起边对齐,将迷宫流道成型板两端焊接紧固在吸槽及冷却套外侧。所述固定盘为带有内圈的不锈钢圆盘,固定盘的内圈通过第一轴承套接在中心轴的前中间段上;固定盘边缘上设有真空吸管孔,真空吸管安装在真空吸管孔中;固定盘另一侧还设有环形槽用以安装耐磨板,耐磨板嵌入环形槽并固定,耐磨板上的通气孔与真空吸管孔对准相连通;在固定盘的内圈之外的盘面上开多个通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由本专利技术生产得到的滴灌带真空度分布均匀,流道饱满,可以基本排除迷宫流道局部堵塞现象;片状迷宫流道模具(即迷宫流道成型板)加工精度高,成本低廉,更换容易,只需要更换片状迷宫流道模具即可生产多种结构形式的滴灌带。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不锈钢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C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图3是分流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中心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轮箍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正视图。 图6是吸槽及冷却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剖视图;(C)为正视图局部A放大图;(d)为正视图局部A表面展开图。图7是耐磨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及局部放大图;(b)为正视图。图8是侧孔吸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正视图1/4局部视图;(b)为(a)中的局部B放大图;(c)为(b)中的B2-B2剖视图;(d)为(b)中的Bl-Bl剖视图。图9是迷宫流道成型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展开图;(b)为(a)中的局部C放大图。图10是固定盘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正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I、图4、图6和图10,本专利技术的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包括挡板I、分流接头2、第一接头3-1、第二接头3-2、中心轴4、第一软管6、固定盘7、吸槽及冷却套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壁滴灌带迷宫流道成型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挡板(1)、分流接头(2)、第一接头(3?1)、第二接头(3?2)、中心轴(4)、第一软管(6)、固定盘(7)、吸槽及冷却套(8)、迷宫流道成型板(9)、侧孔吸板(10)、耐磨板(11)、真空吸嘴(12、轮箍(13)、第一轴承(14)、推套(15)、外套(16)、弹簧(17)、第二轴承(18)、链轮(19)、进水管(20)、固定底板(21)、真空吸管(22)、密封圈(23)、第三接头(24?1)、第四接头(24?2)和第二软管(25);其中,所述分流接头(2)固连在中心轴(4)的一端,所述轮箍(13)内镶接中心轴(4)且两者固连;轮箍(13)外套有吸槽及冷却套(8),所述吸槽及冷却套(8)外裹套迷宫流道成型板(9);所述中心轴(4)中空,进水管(20)位于中心轴(4)内,从而将中心轴(4)内的空腔(36)分为进水管(20)以及进水管(20)与空腔(36)组成的环状腔道两部分,该两部分分别与分流接头(2)相连通,分流接头(2)与中心轴(4)连接处设有密封圈(23);所述吸槽及冷却套(8)内侧有螺旋状凹槽(45),螺旋状凹槽(45)通过依次相连的第四接头(24?2)、第二软管(25)、第二接头(3?2)、分流接头(2)与进水管(20)相连通;螺旋状凹槽(45)还通过依次相连的第三接头(24?1)、第一软管(6)、第一接头(3?1)、分流接头(2)与空腔(36)和进水管之间的环状腔道相连通;所述吸槽及冷却套(8)的一侧被挡板(1)覆盖且两者固连,所述挡板(1)和轮箍(13)固连;吸槽及冷却套(8)的另一侧的中心轴(4)上依次套有侧孔吸板(10)、耐磨板(11)、固定盘(7);所述侧孔吸板(10)紧贴吸槽及冷却套(8)侧面并固连,固定盘(7)通过第一轴承(14)固定在中心轴(4)上,耐磨板(11)镶嵌在固定盘(7)一侧,其与侧孔吸板(10)侧面相接触且无连接;固定盘(7)及耐磨板(11)与吸槽及冷却套(8)、迷宫流道成型 板(9)均接触且无连接;所述吸槽及冷却套(8)外表面的一个边沿设有环状凸起(51),吸槽及冷却套(8)与迷宫流道成型板(9)之间形成环状缝隙,该环状缝隙与迷宫流道成型板(9)上设置的气孔连通;所述固定盘(7)侧面安装真空吸管(22),真空吸管(22)上安装真空吸嘴(12);所述侧孔吸板(10)、耐磨板(11)上对应位置均设有孔,吸槽及冷却套(8)与迷宫流道成型板(9)之间的环状缝隙依次与侧孔吸板(10)的孔、耐磨板(11)的孔、真空吸管(22)内腔以及真空吸嘴相连通形成空气流动腔道;所述真空吸嘴(12)与真空泵相连接;所述中心轴(4)通过两个第二轴承(18)焊接在固定底板(21)上,中心轴(4)的另一端通过链轮(19)与电动机相连接,固定底板(21)固定在生产线上;所述链轮(19)转动时,带动中心轴(4)、分流接头(2)、轮箍(13)、吸槽及冷却套(8)和迷宫流道成型板(9)、侧孔吸板(10)一起转动,而固定盘(7)和耐磨板(11)不随之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文全张亮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