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其能够抑制由外圈及轮毂的尺寸或壁厚变大而引起的重量的增大,并且,能够确保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的强度及足够的耐久性。相互同心地配置外圈(3a)和轮毂(2a),并且,在设置于其中的外圈(3a)的内周面的多列外圈轨道(14a、14b)和设置于轮毂(2a)的外周面的多列内圈轨道(8a、8b)之间分别滚动自由地设置多个滚珠(4a、4b),将设置于轴向外侧的列的滚珠(4a)的滚珠直径设置得比设置于轴向内侧的列的滚珠(4b)的滚珠直径大。相等地设定轴向外侧的列的滚珠(4a)的节距圆直径和轴向内侧的列的滚珠(4b)的节距圆直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将机动车的车轮旋转自由地支承在悬架装置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的改进。
技术介绍
机动车的车轮及制动用旋转部材,通过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被旋转自由地支承在悬架装置上。在机动车转弯行驶或进行制动动作时大的力矩荷载施加到该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因此,为了确保行驶时的稳定性,需要确保大的力矩刚性。由此,作为车轮支承用轴 承单元,一般使用如下构造,多列地配置多个滚动体,并且,对配置于各个列的滚动体赋予了预压以及背对背组合型(DB型、背面组合型)的接触角的构造。近年来,为了确保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的强度及寿命,并且更进一步地实现轻型化,公开了如下构造,如在日本特开2005-351408号公报中记载那样的、将形成于轮毂主体的内径的腔延长至滚动体的轨道部分,将内圈压紧(加締A)固定在轮毂主体的构造。根据图2进一步说明这样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的一例。该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I具备轮毂2、外圈3、各个作为滚动体的多个滚珠4。组合轮毂主体5和内圈6而构成轮毂2。轮毂2,在其外周面的靠轴向外端部分形成用于支承车轮及制动用旋转部材的旋转凸缘7,在轮毂2的外周面的中间部及内端部形成多列内圈轨道8。设置成能够将多根柱状螺栓9的基端部固定在旋转凸缘7,能够将圆盘等制动用旋转体(未图示)、车轮(未图示)支承固定在该旋转凸缘7。另外,在轮毂主体5的轴向内端部形成小径阶梯部11。将在外周面形成有内圈轨道8的内圈6外嵌到该小径阶梯部11,通过使轮毂主体5的轴向内端部向径向外方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压紧部12,将该内圈6结合固定在轮毂主体5。此外,在轴向上,所谓的外是指在向机动车安装状态下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相当于各图的左侧。相反地,将成为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各图的右侧在轴向上称为内。外圈3在内周面设置多列外圈轨道14,在外周面设置用于将外圈3与悬架装置结合固定的结合凸缘15。多个滚珠4分别多个地滚动自由地设置在内圈轨道8和外圈轨道14之间。在该状态下,对多列地配置的滚珠4赋予预压和背对背组合型的接触角。另外,在外圈3的轴向外端部安装用于密闭在该外圈3和由轮毂主体5及内圈6构成的轮毂2之间形成的环状内部空间的轴向外侧端部的密封环16。再有,在外圈3安装用于覆盖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I的轴向内侧端部整体的盖19。能通过密封环16及盖19防止充填到上述环状内部空间的润滑油的泄漏,并且,防止存在于外部的泥水或尘埃等异物的侵入。在内圈6的轴向内半部的外周面外嵌固定有配置于盖19的内侧的传感器20和用于检测轮毂2 (支承固定于轮毂2的车轮)的旋转速度的编码器17。该编码器17构成为沿着周向地将圆环状的永久磁铁固定在作为磁性体的金属件的表面。更具体地说,作为编码器17采用将橡胶磁铁硫化粘接在金属芯的表面的编码器,或者,通过注射模塑成形固结塑料磁铁的编码器。编码器17成为在轴向上被磁化为多极,在作为被检测面的编码器17的轴向内侧面、遍及圆周向地等间隔地交替地排列N极和S极的多极磁铁。传感器20和与车轮(轮毂2) —体地旋转的编码器17在轴向上相对地配置,伴随着车轮的旋转,输出与车轮的转速成比例的频率的旋转信号。另外,在机动车用部件中,由于燃料费的提高等,强烈地期望轻型化,特别是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存在于比构成悬架装置的弹簧更靠路面侧,并且构成弹簧下荷载,因此,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的重量增大会给以乘车感觉、轮胎的接地性为中心的行驶性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为了实现轻型化,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I将设置于轮毂主体5的内径部分的腔10延长至轴向内侧的内圈轨道8的附近。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5-351408号公报然而,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是旋转自由地支承在车辆的加减速及转弯时力矩荷载作用的车轮的轴承,在通过多列滚动体支承作用到外圈3和轮毂2之间的力矩荷载的情况下,在外圈3及轮毂2的多列轨道间部分产生大的应力。而且,这样的应力伴随着机动车的行驶而反复地施加,因此,需要充分地确保该部分的强度。但是,若为了确保强度而增大外圈3及轮毂2的尺寸或壁厚,则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的重量增大。从而,期望实现能够抑制外圈3及轮毂2的重量的增大并且能够确保强度的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那样的内容,以实现能够抑制由外圈及轮毂的尺寸或壁厚变大而引起的重量的增大,并且能够确保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的强度及足够的耐久性的构造为目的。本技术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具备外圈、轮毂和滚珠,上述外圈在内周面具有多列外圈轨道,上述轮毂在外周面的轴向外端部具有用于支承固定车轮的旋转凸缘,在外周面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及靠内端部分具有多列内圈轨道,上述滚珠在这些内圈轨道和外圈轨道之间、在每列各设置多个,轴向外侧列的滚珠的节距圆直径和轴向内侧列的滚珠的节距圆直径相等,上述轮毂由轮毂主体和内圈部材构成,上述轮毂主体在中间部外周面直接形成轴向外侧的列的内圈轨道,上述内圈部材在外周面形成轴向内侧的列的内圈轨道,并且比该轴向内侧的列的内圈轨道更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被上述轮毂主体的靠轴向内端部分压紧,据此,将所述内圈部材结合固定在上述轮毂主体上,在上述轮毂主体的内径部形成轴向外端部开口并延伸至比上述轴向外侧的列的内圈轨道更靠近轴向内侧的腔,并且,上述轴向外侧的列的滚珠直径比上述轴向内侧的列的滚珠直径大。在本技术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中,上述轴向外侧的列的滚珠直径与上述轴向内侧的列的滚珠直径相比,在JIS B 1501的标准公称直径中大I 2等级的量。在本技术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中,为了将上述外圈结合固定在悬架装置,与形成于该外圈的外周面的结合凸缘及在周向上连结该结合凸缘的缘部在径向上重叠地形成上述轴向内侧的列的外圈轨道。在本技术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中,上述外圈的上述多列外圈轨道的列间内径部分成为随着朝向轴向外侧的列的外圈轨道而成为大径的局部圆锥面形状。本技术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具备外圈、轮毂和作为滚动体的滚珠,上述外圈在内周面具有多列外圈轨道,上述轮毂在外周面的轴向外端部具有用于支承固定车轮的旋转凸缘,在外周面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及靠内端部分具有多列内圈轨道,上述滚珠在这些内圈轨道和外圈轨道之间、在每列各设置多个。而且,轴向外侧列的滚珠的节距圆直径和轴向内侧列的滚珠的节距圆直径相等,上述轮毂由轮毂主体和内圈部材构成,上述轮毂主体在中间部外周面直接形成轴向外侧的列的内圈轨道,上述内圈部材在外周面形成轴向内侧的列的内圈轨道,并且比该轴向内侧的列的内圈轨道更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被上述轮毂主体的靠轴向内端部分压紧,据此,将该内圈部材结合固定在上述轮毂主体,在上述轮毂主体的内径部形成轴向外端部开口并延·伸至比上述轴向外侧的列的内圈轨道更靠近轴向内侧的腔。特别是,在本技术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中,上述轴向外侧的列的滚珠直径比上述轴向内侧的列的滚珠直径大。根据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本技术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能够抑制由外圈及轮毂的尺寸或壁厚变大而引起的重量的增大,并且,能够确保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的强度及足够的耐久性。即,在轴向外侧的列的滚珠直径比轴向内侧的列的滚珠直径大的构造的情况下,与轴向外侧列的滚珠直径大的量相应地,负荷容量变大,并且,对滚珠的槽肩的越上耐性变高,因此,能够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圈、轮毂和滚珠,上述外圈在内周面具有多列外圈轨道,上述轮毂在外周面的轴向外端部具有用于支承固定车轮的旋转凸缘,在外周面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及靠内端部分具有多列内圈轨道,上述滚珠在这些内圈轨道和外圈轨道之间、在每列各设置多个,轴向外侧列的滚珠的节距圆直径和轴向内侧列的滚珠的节距圆直径相等,上述轮毂由轮毂主体和内圈部材构成,上述轮毂主体在中间部外周面直接形成轴向外侧的列的内圈轨道,上述内圈部材在外周面形成轴向内侧的列的内圈轨道,并且比该轴向内侧的列的内圈轨道更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被上述轮毂主体的靠轴向内端部分压紧,据此,将所述内圈部材结合固定在上述轮毂主体上,在上述轮毂主体的内径部形成轴向外端部开口并延伸至比上述轴向外侧的列的内圈轨道更靠近轴向内侧的腔,并且,上述轴向外侧的列的滚珠直径比上述轴向内侧的列的滚珠直径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吉男,曾我一弘,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