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产品技术,克服了现有同类产品撞击震动大、适用范围窄的缺陷。包括缸体、活塞、气腔和油腔,所述缸体两端分别设有气口端盖和油口端盖,所述活塞的圆周外表面设有一对导向环和多个密封圈;所述活塞端面连接有行程杆,所述行程杆经所述油腔由所述油口端盖的中心通孔伸出于所述缸体外部,所述行程杆的杆部设有行程限位装置;所述油口端盖的外端面设有密封压盖,所述密封压盖中心与所述行程杆圆周表面之间嵌设有防尘圈和油封。本产品既具备吸收冲击、消除脉动、储存能量和稳定压力功能,又可以避免活塞两侧端面直接撞击缸体端盖,特别适于在航天、航空、冶金、军工和移动车载等液压控制系统管路应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装于液压系统管路内部,主要起到蓄能、降噪和缓冲功能的活塞式蓄能器产品,尤其指活塞的行程调节结构技术。
技术介绍
蓄能器是一种液压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装置,既可以起到缓冲和降噪作用,又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液压系统。按照蓄能装置划分,目前常见的蓄能器产品主要有囊式和活塞式两种,其中囊式蓄能器不能承受频繁的压力波动和较大负载,否则容易引起皮囊破裂事故。而活塞式蓄能器一般包括缸体和设于缸体内与之动配合滑动的活塞,活塞的两侧分别为气腔和油腔,其中在气腔内充以惰性气体产生初始压力。此类较为典型的产品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2年4月18日授权公告的名称为“活塞式蓄能器”专 利号为ZL201120222550. X的技术专利,它包括“蓄能器本体和活塞,活塞两侧分别为油腔和气腔,油腔的底部设置有碟形弹簧,活塞与蓄能器本体之间设置有支承环和支承环两侧的双向密封以及Y形密封......气腔一侧的Y形密封的材质采用碳纤维+不锈钢弹簧,气腔连接有压力计”。但是,该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有不足之处一是当油腔压力小于气腔压力时,活塞端面将直接与端盖内侧相抵触产生撞击震动;二是当油腔压力瞬间过高时,活塞另一端面也同样直接与另一端盖内侧相抵触产生撞击震动;三是活塞行程固定不变,产品适用范围较窄。为此,人们期盼专利技术一种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产品,扩大其适用范围,满足多种液压系统的稳压和节能需求,同时又可以避免活塞两侧端面直接撞击缸体端盖,大大减小活塞式蓄能器工作时的震动和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同类活塞式蓄能器产品存在的撞击震动大、噪音高以及活塞行程固定不变、适用范围窄的缺陷和不足,向社会提供一种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产品,扩大其适用范围,满足多种液压系统的稳压和节能需求,同时又可以避免活塞两侧端面直接撞击缸体端盖,大大减小活塞式蓄能器工作时的震动和噪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包括缸体和设于缸体内的活塞,所述缸体两端分别设有气口端盖和油口端盖,在对应的所述活塞两侧分别为气腔和油腔;所述活塞的圆周外表面设有一对导向环,在所述的一对导向环之间设有多个密封圈;所述活塞端面连接有行程杆,所述行程杆经所述油腔由所述油口端盖的中心通孔伸出于所述缸体外部,在位于所述缸体外部的所述行程杆杆部设有行程限位装置;所述油口端盖的外端面设有密封压盖,所述密封压盖中心与所述行程杆圆周表面之间嵌设有防尘圈,在所述防尘圈的内侧设有油封。所述油口端盖的径向设有安装端面,所述安装端面设有液压接孔,所述液压接孔经所述中心通孔连通所述油腔。所述行程限位装置是行程开关。本技术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活塞端面连接有行程杆,所述行程杆经所述油腔由所述油口端盖的中心通孔伸出于所述缸体外部,在位于所述缸体外部的所述行程杆杆部设有行程限位装置。当液压系统未开启时,活塞向右滑动直至行程杆杆部受阻于行程限位装置,故活塞右端面不会与油口端盖相撞击;当液压系统启动并产生脉动时,活塞向左快速滑动、由气腔吸收冲击能量,如脉动压力大于气腔压力,则行程杆的杆部会先期受阻于行程限位装置,从而避免了活塞左端面与油口端盖的撞击;另外,本技术可以通过调节行程限位装置的范围,使行程杆在设定的区间内运行,既可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实现吸收冲击、消除脉动、储存能量和稳定压力的蓄能器功能,又可以避免活塞两侧端面直接撞击缸体端盖,大大减小了工作震动和噪音。本产品特别适于在航天、航空、冶金、军工和移动车载等液压控制系统管路应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产品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右视图。图3是图I左视图。图4是图I的A向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包括缸体2和设于缸体2内与之动配合滑动的活塞4,所述缸体2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气口端盖I和油口端盖10 ;在所述缸体2内腔对应的所述活塞4两侧分别为气腔3和油腔7,所述气口端盖I的中心设充气孔19,所述充气孔19周边的端面设有多个连接螺纹18用以安装充气阀,惰性气体从所述充气孔19进入所述气腔3产生初始压力。所述油口端盖10由旋接于所述缸体2的压盖螺套11固定于所述缸体2端部,所述压盖螺套11的端面设有多个扳手孔20用于旋接操作;所述活塞4的圆周外表面设有一对导向环5,以确保与所述缸体2之间的平稳滑动;在所述的一对导向环5之间,设有多个密封圈6,有效隔离所述气腔3与所述油腔7之间泄漏;所述活塞4端面中心由螺母8连接有行程杆9,所述行程杆9经所述油腔7由所述油口端盖10的中心通孔15伸出于所述缸体2外部;所述油口端盖10的外端面设有密封压盖13,所述密封压盖13中心与所述行程杆9圆周表面之间嵌设有防尘圈14,在所述防尘圈14的内侧设有油封16,以防止所述油腔7内介质从所述密封压盖13中心间隙泄漏。如图I和图4所示,所述油口端盖10的径向设有安装端面21,所述安装端面21设有液压接孔12,所述液压接孔12周边设有多个装配接口 22 ;所述液压接孔12经所述中心通孔15连通所述油腔7 ;在位于所述缸体2外部的所述行程杆9杆部设有行程限位装置17,所述行程限位装置17可以是行程开关,也可以是梯形螺母,或者是安装于固定物的挡板。下面继续结合附图,简述本技术产品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高压惰性气体所述充气孔19进入所述气腔3产生初始压力;当液压系统未开启时,活塞4向右滑动直至行程杆9杆部受阻于行程限位装置17,故活塞4右端面不会与油口端盖10相撞击;当液压系统启动并产生脉动时,活塞4向左快速滑动、由气腔3吸收冲击能量,如此时的脉动压力大于气腔3压力,则行程杆9的杆部会先期受阻于行程限位装置17,从而避免了活塞4左端面与油口端盖10的撞击;另外,本技术可以通过调节行程限位装置17的范围,使行程杆9在设定的区间内运行,既可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实现吸收冲击、消除脉动、储存能量和稳定压力的蓄能器功能 ,又可以避免活塞两侧端面直接撞击缸体端盖,大大减小了工作震动和噪音。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包括缸体(2)和设于缸体(2)内的活塞(4),所述缸体⑵两端分别设有气口端盖⑴和油口端盖(10),在对应的所述活塞(4)两侧分别为气腔(3)和油腔(7);所述活塞(4)的圆周外表面设有一对导向环(5),在所述的一对导向环(5)之间设有多个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4)端面连接有行程杆(9),所述行程杆(9)经所述油腔(7)由所述油口端盖(10)的中心通孔(15)伸出于所述缸体(2)外部,在位于所述缸体(2)外部的所述行程杆(9)杆部设有行程限位装置(17);所述油口端盖(10)的外端面设有密封压盖(13),所述密封压盖(13)中心与所述行程杆(9)圆周表面之间嵌设有防尘圈(14),在所述防尘圈(14)的内侧设有油封(16)。2.如权利要求I所述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口端盖(10)的径向设有安装端面(21),所述安装端面(21)设有液压接孔(12),所述液压接孔(12)经所述中心通孔(15)连通所述油腔(7)。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行程的活塞式蓄能器,包括缸体(2)和设于缸体(2)内的活塞(4),所述缸体(2)两端分别设有气口端盖(1)和油口端盖(10),在对应的所述活塞(4)两侧分别为气腔(3)和油腔(7);所述活塞(4)的圆周外表面设有一对导向环(5),在所述的一对导向环(5)之间设有多个密封圈(6);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4)端面连接有行程杆(9),所述行程杆(9)经所述油腔(7)由所述油口端盖(10)的中心通孔(15)伸出于所述缸体(2)外部,在位于所述缸体(2)外部的所述行程杆(9)杆部设有行程限位装置(17);所述油口端盖(10)的外端面设有密封压盖(13),所述密封压盖(13)中心与所述行程杆(9)圆周表面之间嵌设有防尘圈(14),在所述防尘圈(14)的内侧设有油封(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敏杰,江松定,邬瑞虎,王志倩,毛维伟,江明慎,
申请(专利权)人:奉化市朝日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