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俊专利>正文

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84982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包括底板,在底板的正面设置有转盘、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转盘位于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之间,且其上对称地设置有三个定位凹槽;当第一定位部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凹槽内时,第二定位部恰好嵌置于另一个所述定位凹槽内,实现定位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噪音小、震动轻,且各相对运动的部件之间为滚动,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磨损,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检验处的转闸机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
技术介绍
三辊转闸机主要用于需要行人有序通行的各类公共场所,如景区、展览馆、电影院、码头、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等需要验票的场所;工厂考勤、饭堂消费、高尔夫球场、月卡休闲中心等需要授权进入的场所;电子厂防静电控制区、需要识别人脸、识别指纹等保安措施严密的单位等场所。传统的三辊转闸机均包括一个三辊闸转盘,该三辊闸转盘包括安装在控制系统上 的盘体和固定在盘体上的三根闸杆,控制系统在解除控制后闸杆需要人力推杆放行;放行后另一根闸杆通过控制系统的减震装置后停留在水平位置,需要再次解控后才能放行。每次推杆只需要O. 5Kg左右的推力。上述现有技术中,三辊闸转盘的定位和复位分别通过一个定位装置和一个复位装置实现的。在将三辊闸转盘安装固定后,对定位装置和复位装置的安装要求非常严格,要求零件尺寸和装配尺寸非常精确,而且,在转盘定位和复位时,将会发生很大的噪音,闸杆抖动大、闸杆空转位移大等缺点。使转盘与定位和复位装置之间产生较大和长期的机械冲击,增大定位装置、复位装置和转盘之间的磨损,从而缩短小三辊转闸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以减少转盘与定位和复位装置之间的机械冲击和磨损,从而延长三辊转闸机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包括底板,在底板的正面设置有转盘、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所述转盘位于所述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之间,且其上对称地设置有三个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复位臂通过第一支柱固定于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定/复位臂通过第二支柱固定于所述底板,包括第二定位部和第二连接板,当所述第一定位部或第二定位部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凹槽内时,所述第二定位部或第一定位部恰好嵌置于另一个所述定位凹槽内;在所述底板的背面还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可通过阀针将所述第一连接板顶起,使所述第一定位部离开所述定位凹槽,所述第二电磁阀可通过阀针将所述第二连接板顶起,使所述第二定位部离开所述定位凹槽。优选地,所述转盘整体为凸轮状结构。优选地,所述转盘通过轴承固定于所述底板。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定/复位臂的并可绕中心轴转动的滚子。优选地,所述第二定位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定/复位臂的并可绕中心轴转动的滚子。优选地,所述定位凹槽为圆弧形,且其直径与所述滚子的直径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一定/复位臂与底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回复弹簧,当所述第一电磁阀断电时,所述第一回复弹簧的弹力使所述第一定位部回复到所述定位凹槽内。优选地,所述第二定/复位臂与底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回复弹簧,当所述第二电磁阀断电时,所述第二回复弹簧的弹力使所述第二定位部回复到所述定位凹槽内。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二定/复位臂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为螺栓,且所述螺栓通过螺母固定于所述底板。相比于上述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将传统的定位装置和复位装置合为一体设置,通过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实现定位和复位作用,当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于定位凹槽内时,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起着定位功能,当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自定位凹槽内脱出时,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起着复位的作用。本技术采用电磁阀将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顶起,使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从定位凹槽内脱出,将转盘解锁,从而实现三辊闸转盘的定位和复位功能。而且,在定位和复位的整个过程中,转盘与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始终保持紧贴状态,不会出现撞击和跳动的情形出现,因此,本技术噪音小、震动轻,且各相对运动的部件之间为滚动,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磨损,有效延长了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技术的专利技术实质。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I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100,用于对三辊转闸机上的三辊闸转盘进行定位和复位。图中已示出,该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100包括底板1,底板I包括正、反两面,在正面设置有转盘2、第一定/复位臂3和第二定/复位臂4,转盘2位于第一定/复位臂3和第二定/复位臂4之间,并由第一定/复位臂3和第二定/复位臂4夹紧。第一定/复位臂3通过第一支柱5固定于底板I上,其主要包括第一定位部31和第一连接板32,第一定位部31可以绕该第一支柱5转动。同样,第二定/复位臂4通过第二支柱6固定于底板I上,主要包括第二定位部41和第二连接板42,第二定位部41可以绕该第二支柱6转动。具体地,转盘2呈凸轮状,其轮沿上设置有三个定位凹槽21,这三个定位凹槽21之间互为120度夹角的关系,使其在转盘2上处于对称状态。并且,当第一定位部31位于其中一个定位凹槽21内时,第二定位部41也恰好嵌置于另一个定位凹槽21内。第一定位部31和第二定位部41位于定位凹槽21内时可实现三辊闸转盘的定位,第一定位部31和第二定位部41脱出定位凹槽21内时,则可实现三辊闸转盘的复位功能。本实施例在转盘2的两边设置第一定/复位臂3和第二定/复位臂4,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转盘2被三辊闸转盘带动而逆向转动,导致失去其授权放行功能。本实施例的转盘2设计为凸轮状,使得当第一定/复位臂3和第二定/复位臂4将转盘2夹紧、第一定/复位臂3和第二定/复位臂4为主动件,转盘2为从动件时,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没有“死点”,从而可以确保在第一定/复位臂3和第二定/复位臂4的夹紧力作用下,转盘2可以灵活转动,并使第一定位部31和第二定位部41可以顺 利卡入到转盘2的定位凹槽21内,直到第一定位部31和第二定位部41完全卡入定位凹槽21内为止。同时,在底板I的背面还设置有第一电磁阀7和第二电磁阀8,第一电磁阀7通过其阀针9将第一连接板32顶起,使第一定位部31离开转盘2上的定位凹槽21。或者,第二电磁阀8通过其阀针9将第二连接板42顶起,使第二定位部41离开定位凹槽21,实现转盘2的解锁,从而三辊闸转盘便可转动,使行人通行。本实施例中,转盘2通过轴承固定于底板I上,使转盘2的转动更加灵活轻便,也可减少转盘2与底板I之间的摩擦,延长转盘2和底板I的使用寿命。同样,为了延长第一定/复位臂3、第二定/复位臂4与转盘2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第一定位部31为设置于第一定/复位臂3的并可绕中心轴转动的滚子33,第二定位部41为设置于第二定/复位臂4的并可绕中心轴转动的滚子43,且上述定位凹槽21也设置为圆弧形,并将该圆弧的直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辊闸转盘定位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在底板的正面设置有转盘、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所述转盘位于所述第一定/复位臂和第二定/复位臂之间,且其上对称地设置有三个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复位臂通过第一支柱固定于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定/复位臂通过第二支柱固定于所述底板,包括第二定位部和第二连接板,当所述第一定位部或第二定位部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凹槽内时,所述第二定位部或第一定位部恰好嵌置于另一个所述定位凹槽内;在所述底板的背面还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可通过阀针将所述第一连接板顶起,使所述第一定位部离开所述定位凹槽,所述第二电磁阀可通过阀针将所述第二连接板顶起,使所述第二定位部离开所述定位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
申请(专利权)人:杨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