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包括基板,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开启臂和由开启臂推动旋转的止动爪和旋转卡板,与所述旋转卡板同轴设置有转块和第二连接件,在基板上设置有由BCM控制的门锁电机和由门锁电机带动的摇臂,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摇臂连接有第一连接件,该第二连接件通过开启臂连接有第三连接件,所述开启臂和止动爪同轴设置;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门控灯开关,在所述门锁电机内部设置有箱门打开位置开关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所述开启臂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三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弧形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行李箱盖锁,操控更加方便,提高了汽车整体的舒适性和智能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门锁,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顾客对汽车的舒适性和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汽车的行李箱盖锁只具备电动开启功能,尚未有电动闭锁功能,使用时还显得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该行李箱盖锁可以实现机械、电动两种互不干涉的开启和闭锁功能,更加方便实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包括基板,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开启臂和由开启臂推动旋转的止动爪和旋转卡板,与所述旋转卡板同轴设置有转块和第二连接件,在基板上设置有由BCM控制的门锁电机和由门锁电机带动的摇臂,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摇臂连接有第一连接件,该第二连接件通过开启臂连接有第三连接件,所述开启臂和止动爪同轴设置;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门控灯开关,在所述门锁电机内部设置有箱门打开位置开关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所述开启臂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三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弧形槽内。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行李箱盖锁,操控更加方便,提高了汽车整体的舒适性和智能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门锁电机的内部开关接线图。图3是与本技术相匹配的行李箱锁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包括基板1,在基板I上设置有开启臂2和由开启臂2推动旋转的止动爪3和旋转卡板4,与旋转卡板4同轴设置有转块5和第二连接件6,在基板I上设置有由BCM(B0DY CONTROL MODEL车身控制模块——电控模块)控制的门锁电机7和由门锁电机7带动的摇臂8,第二连接件6通过摇臂8连接有第一连接件9,该第二连接件6通过开启臂2连接有第三连接件10,开启臂2上开设有弧形槽,第三连接件10设置在该弧形槽内;开启臂2和止动爪3同轴设置;在基板I上设置有门控灯开关11,在门锁电机7内部设置有箱门打开位置开关OPN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CLC。行李箱盖锁处于开锁状态时,转块5顶着第三连接件10,第三连接件10顶着开启臂2,开启臂2顶着止动爪3。当旋转卡板4在锁环推入力的作用下带着转块5逆时针旋转时,在开启臂2回位拉簧作用下,第三连接件10与转块5啮合,同时开启臂2触发基板I上的门控灯开关11,BCM接收到门控灯开关11的信号后,门锁电机7动作,带着摇臂8绕A轴逆时针旋转,第二连接件6通过第一连接件9的作用,绕B轴逆时针旋转,同时带动第三连接件10逆时针旋转,第三连接件10推动转块5和旋转卡板4,直至旋转卡板4逆时针旋转至全锁位置,止动爪3在回位弹簧作用下,与旋转卡板4啮合;然后门锁电机7继续转动,旋转卡板4超越与止动爪3的啮合位置,当摇臂8与第一连接件9旋转成一条直线时,旋转卡板4与止动爪3的超越行程达到最大;门锁电机7继续转动,旋转卡板4与止动爪3再次啮合,此时转块5与第三连接件10脱离,BCM检测到箱门打开位置开关OPN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CLC发出的信号,门锁电机7停止转动,电动闭锁过程结束。电动开启时,BCM驱动门锁电机7转动,带动摇臂8逆时针旋转,通过第一连接件9推动第二连接件6顺时针旋转,第二连接件6旋转时带动第三连接件10在开启臂2的弧形槽内滑动,当第二连接件6旋转至一定角度时开始推动开启臂2顺时针旋转,并由开启臂2推动止动爪3顺时针旋转,实现电动开启。本技术动作准确执行的关键是BCM对锁体中各状态开关的信号采集判断,其中包括门控灯开关11,位于电机内部的箱门打开位置开关OPN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CLC。门锁电机7内部的箱门打开位置开关OPN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CLC反映了电机转轴所处的不同位置,包括初始位置I、闭锁结束位置II、打开待机位置III,门锁电机7内部接线及输出信号见图2。本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I、配合电动行李箱盖驱动电机实现全自动开锁与闭锁。①电动闭锁通过按关闭行李箱盖按钮,行李箱盖驱动电机(驱动行李箱盖两侧支撑臂使其打开/关闭行李箱盖)旋转带动双臂铰链(行李箱盖两侧的支撑臂),使行李箱盖关闭,当关闭到行李箱门锁处于半锁位置时,BCM接收到锁体上门控灯开关11发出的信号,驱动门锁电机7转动,实现电动闭锁。在此闭锁过程中,箱门关闭位置开关CLC被触发,信号传输到BCM,BCM控制行李箱盖驱动电机停止旋转。②电动开锁通过按打开行李箱盖按钮,驱动门锁电机7实现门锁的开启,门锁开启过程中触发行李箱盖锁环上的开度检测开关12(见附图3),驱动行李箱盖驱动电机旋转,带动双臂铰链,从而打开行李箱盖。2、简易半自动开锁与闭锁。本技术应用于简易系统时,应调整锁环上的开度检测开关12 (见附图3)的信号切换位置,即行李箱盖开启高度为16±lm时,开度检测开关12信号切换。①闭锁动作手动轻轻用力将行李箱盖关到门锁的半锁位置时,驱动行李箱盖门锁电机7转动实现闭锁。②开锁动作按下电动行李箱开启开关或行李箱按钮(无线按钮)中的任何一个,便可以通过BCM驱动门锁电机7转动,转到打开待机位置时停止转动,当BCM检测到锁环上的开度检测开关12的切换信号后,电机7再由打开待机位置转到初始位置,电动开启结束。这样的控制方式可以避免下述情况的发生在电动开启过程中,由于行李箱盖开启高度不够,使得锁环与门锁不能完全脱离,出现行李箱盖开启后又马上关闭 的情况。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包括基板(I),在所述基板(I)上设置有开启臂(2)和由开启臂(2)推动旋转的止动爪(3)和旋转卡板(4),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旋转卡板(4)同轴设置有转块(5 )和第二连接件(6 ),在基板(I)上设置有由BCM控制的门锁电机(7 )和由门锁电机(7)带动的摇臂(8),所述第二连接件(6)通过摇臂(8)连接有第一连接件(9),该第二连接件(6 )通过开启臂(2 )连接有第三连接件(10 ),所述开启臂(2 )和止动爪(3 )同轴设置;在所述基板(I)上设置有门控灯开关(11),在所述门锁电机(7)内部设置有箱门打开位置开关OPN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CLC。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臂(2)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三连接件(10)设置在所述弧形槽内。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包括基板,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开启臂和由开启臂推动旋转的止动爪和旋转卡板,与所述旋转卡板同轴设置有转块和第二连接件,在基板上设置有由BCM控制的门锁电机和由门锁电机带动的摇臂,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摇臂连接有第一连接件,该第二连接件通过开启臂连接有第三连接件,所述开启臂和止动爪同轴设置;在所述基板上设置有门控灯开关,在所述门锁电机内部设置有箱门打开位置开关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所述开启臂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三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弧形槽内。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行李箱盖锁,操控更加方便,提高了汽车整体的舒适性和智能性。文档编号E05B47/00GK202706705SQ20122034544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7日专利技术者段新正, 赵石鑫, 任秀艳, 王秋锋, 王炜, 董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用电动行李箱盖锁,包括基板(1),在所述基板(1)上设置有开启臂(2)和由开启臂(2)推动旋转的止动爪(3)和旋转卡板(4),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旋转卡板(4)同轴设置有转块(5)和第二连接件(6),在基板(1)上设置有由BCM控制的门锁电机(7)和由门锁电机(7)带动的摇臂(8),所述第二连接件(6)通过摇臂(8)连接有第一连接件(9),该第二连接件(6)通过开启臂(2)连接有第三连接件(10),所述开启臂(2)和止动爪(3)同轴设置;在所述基板(1)上设置有门控灯开关(11),在所述门锁电机(7)内部设置有箱门打开位置开关OPN和箱门关闭位置开关CLC。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新正,赵石鑫,任秀艳,王秋锋,王炜,董秀伟,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