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连铸结晶器内金属初始凝固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8388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铸结晶器内金属初始凝固的控制方法,属金属连铸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结晶器上方线圈相对位置和功率的调整,能更好地控制初始凝固坯壳的生长,减小振痕深度,改善坯壳质量。具体措施为通过测量结晶器内自由液面的波动情况来调整结晶器上方线圈的相对位置,并通过测量结晶内初始凝固区域的温度变化情况来调整线圈的加热强度,从而有效控制弯月面凝固组织的生长,改善凝固组织,减小振痕深度和其他缺陷的产生几率,有利于实现高效连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金属连铸工艺

技术介绍
振痕是连铸坯壳最常见的一种表面缺陷,它的产生始于结晶器振动的负滑脱期。 在负滑脱期初期,由于初始凝固区域温度的降低弯月面首先快速凝固成很薄的坯壳尖 端,同时在保护渣道正压力作用下凝固坯壳尖端被推离结晶器壁;随后,若钢液发生 溢流,则形成钩状振痕,否则形成凹陷状振痕。振痕的深度或大小不仅取决于保护渣 道压力的大小,还与初始凝固区域温度的高低或温度梯度的大小密切相关。该区域温 度高或梯度小时,初始凝固的坯壳尖端短小,在随后形成的振痕深度浅;反之,振痕 的深度就会很深,恶化了坯壳表面质量,严重时还要经修磨处理后才能进行热轧,这 将大大增加生产成本。为了控制结晶器初始凝固过程,减少振痕等相关缺陷的产生,改善坯壳质量,专 利"可控制初始凝固的金属连铸结晶器复合装置"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初始凝固坯壳 的生长,明显改善坯壳质量,但由于线圈位置固定不可调,而受结晶器振动和浇注不 稳定等条件的影响,结晶器内自由液面将会产生波动,这就有可能造成由于自由液面 的上升而接触到线圈,或者由于自由液面的下降而使线圈的加热效果不明显;同时, 也没有考虑到通过改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铸结晶器内金属初始凝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结晶器内液面位置测量、初始凝固区域温度测量以及感应线圈位置和功率调整等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a)在浇注开始之前,先把一感应线圈置于结晶器内壁自由液面上方,线圈位置上下可调,然后调整线圈位置使其处于有效加热距离Le之内(5mm≤Le≤10mm); b)在浇注开始之后,利用液面传感器记录结晶器内初始凝固区域自由液面在不同时刻的位置Li,并把数据传给信号收集数字化处理系统,计算出液面位置Li与感应线圈底部之间的距离△L,并作判断:如果△L小于有效加热距离的最小值Le↓[min](5mm),或者△L大于有效加热距离的最大值Le↓[max](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作胜马宁博金小礼任忠鸣邓康钟云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