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傅嵩专利>正文

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1967 阅读:2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包括艇首部、艇体和艇尾部,其特征在于:艇体包括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和下层分别设置有用于有效减少航行过程中受到的粘性阻力可沿艇体表面循环移动的履带;所述艇首部与艇体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首部缝隙,所述艇尾部与艇体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尾部缝隙;所述履带沿艇体宽方向列阵设置,履带覆盖面积可达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表面湿面积的一半以上;所述履带表面设置有顺流时贴附在履带上逆流时完全撑开的降落伞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能有效减小航行器与水流间的相对速度,从而减少航行器受到的粘性阻力与粘压阻力,提高推进效率,使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履带使降落伞装置能有效的为航行器提供能源补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
技术介绍
水下航行器是一种航行于水下的航行体,包括载人水下航行器和无人水下航行器,它能够完成水下勘探、侦测甚至是军事上的进攻防守等任务。在海洋开发日益重要的现在,水下航行器越来越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无论是在民用还是在军用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下航行器因只有粘性阻力与粘压阻力,而湿面积在水下很难改变,所以速度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降低相对速度来减小水下航行器的粘性阻力与粘压阻力,提高推进效率,使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包括艇首部、艇体和艇尾部,其特征在于艇体包括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和下层分别设置有用于有效减少航行过程中受到的粘性阻力可沿艇体表面循环移动的履带。所述艇首部与艇体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首部缝隙,所述艇尾部与艇体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尾部缝隙。所述履带沿艇体宽方向列阵设置,履带覆盖面积可达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表面湿面积的一半以上。所述履带表面设置有顺流时贴附在履带上逆流时完全撑开的降落伞装置。所述履带与发电机相连接,履带移动驱动发电机发电。所述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外形为扁平碟状;艇尾部设置有尾鳍,末端装有用以控制左右转向的舵设备。所述艇尾部设置有进水口。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履带能有效减小航行器与水流间的相对速度,从而减少航行器受到的粘性阻力与粘压阻力,提高推进效率,使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履带使降落伞装置能有效的为航行器提供能源补充。附图说明图1-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履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艇首部;2艇体;3艇尾部;4上层;5下层;6履带;7首部缝隙;8尾部缝隙;9降落伞装置;10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4所示为一种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包括艇首部I、艇体2和艇尾部3,艇体2包括上层4和下层5,上层和下层分别设置有用于有效减少航行过程中受到的粘性阻力可沿艇体表面循环移动的履带6 ;艇首部I与艇体2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首部缝隙7,艇尾部2与艇体2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尾部缝隙8 ;履带6沿艇体宽方向列阵设置,履带覆盖面积达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表面湿面积的一半以上;履带表面设置有顺流时贴附在履带上逆流时完全撑开的降落伞装置9;履带与发电机相连接,履带移动驱动发电机发电;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外形为扁平碟状;艇尾部设置有尾鳍,末端装有用以控制左右转向的舵设备;艇尾部设置有进水口 10。工作原理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外观如图所示,整体看与鳐鱼相似.内部分有两层。扁平碟状设计与尾部形线的平缓变化,有效减小粘压阻力,并拥有较小的水动力噪声。履带6整个 裹在艇体的上下层上,保持一侧与来流接触,另一侧与艇内海水接触,履带覆盖面积约占艇表面湿面积的一半;从侧面看,外观又与乌贼有些相似,稍大些的头部与艇体间留有首部缝隙7,得以让履带顺利通过,船尾部3壳装附体亦与艇体有一小尾部缝隙8便于履带运动;由于首部稍大,会在首部边缘出现涡,在成一定的附加粘压阻力,可通过优化首部形式来控制涡的产生。艇尾部3形状以提高船身效率为目的,螺旋桨后的尾舵减小尾流旋转动能损失,提高推进效率,并通过改变攻角实现艇的上升与下降。艇尾部设有尾鳍,其末端装有舵设备,用以控制艇的左右转向。艇尾部3开有两个进水口 10,在艇下沉后海水自动从首部缝隙和尾部开口进入艇内上下层间的中空区域,由于连通器原理在艇静止时可使艇抗压能力有所提高,且扁平碟状设计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艇体分上下两层,层与层之间有三个纵向舱室,三个舱室都与首部相连,中间舱室较两边舱室大些,且其末端与尾部附体间相连形成一个较窄的舱室,内部安放主机。在履带启动后,艇内部水流被搅动,艇内与艇面流速会不同,内外压力会出现差值。内部流体流速应小于艇表面,由伯努利方程可知内部压强会小于艇表面压力,由于履带的运动方向,内部流体有可能会从首尾部缝隙喷出,在刚启动时有可能会提供一定的推力。流出一部分后内部海水减少,压力也随之下降,由于首部缝隙在艇运动后不利于流体流入,新的海水会从尾部的洞口涌入补充内部的海水,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在艇航行时降落伞在艇表面做顺流运动被压缩,不增加太大的阻力。在艇停泊于海流区域时,使艇尾部对着来流方向(此时主机与螺旋桨间的齿轮箱断开保护主机),且使得艇表面履带上的降落伞做逆流运动带动履带,降落伞在到达艇首部后会被首部缝隙自动收起进入艇内侧,艇尾的进水口关闭,内侧的降落伞不与来流接触,直到从尾部缝隙带大艇面时自动张开,履带带动发电机(此时艇运动时驱动履带的电动机与齿轮箱分离保护电动机),从而对艇进行能源补充。作为水面下的绿色能源履带降落伞系统对艇的尺寸要求比温差能发电要小得多,因而可以适用于很多艇形。且由于履带不会沿艇宽方向发生位移,所以可以将将履带降落伞沿艇宽方向列阵,即便艇的尺寸很大也没有关系。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包括艇首部、艇体和艇尾部,其特征在于艇体包括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和下层分别设置有用于有效减少航行过程中受到的粘性阻力可沿艇体表面循环移动的履带。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艇首部与艇体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首部缝隙,所述艇尾部与艇体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尾部缝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沿艇体宽方向列阵设置,履带覆盖面积可达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表面湿面积的一半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表面设置有顺流时贴附在履带上逆流时完全撑开的降落伞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与发电机相连接,履带移动驱动发电机发电。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外形为扁平碟状;艇尾部设置有尾鳍,末端装有用以控制左右转向的舵设备。7.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艇尾部设置有进水口。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包括艇首部、艇体和艇尾部,其特征在于艇体包括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和下层分别设置有用于有效减少航行过程中受到的粘性阻力可沿艇体表面循环移动的履带;所述艇首部与艇体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首部缝隙,所述艇尾部与艇体之间设置有便于履带运动的尾部缝隙;所述履带沿艇体宽方向列阵设置,履带覆盖面积可达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表面湿面积的一半以上;所述履带表面设置有顺流时贴附在履带上逆流时完全撑开的降落伞装置。本技术提供的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能有效减小航行器与水流间的相对速度,从而减少航行器受到的粘性阻力与粘压阻力,提高推进效率,使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履带使降落伞装置能有效的为航行器提供能源补充。文档编号B63H1/34GK202703880SQ20122038840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7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双层履带水下航行器,包括艇首部、艇体和艇尾部,其特征在于:艇体包括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和下层分别设置有用于有效减少航行过程中受到的粘性阻力可沿艇体表面循环移动的履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嵩
申请(专利权)人:傅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