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船底结构,包括一内底板和一外板,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构成所述集装箱船底的双层底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底板和外板的连接处的上方形成一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相连接且形成一过渡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可减小建造过程中的施工难度,提高船舶运行安全性和降低船舶检修难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船舶设计及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装箱船底结构。
技术介绍
集装箱船是以载运集装箱为主的运输船舶,一般地,集装箱船底具有双层底,如图Ia所示,图Ia为现有技术中集装箱船底的结构,集装箱船底I包括内底板11和外板12,内底板11的端部与外板12连接,并在连接处13形成一狭小区域14,当外板12和内底板11在连接处13焊接时,因该连接处13形成的空间较小,施工时无法直接进行,通常情况下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施工第一种,如图Ib所示,在内底板11上开设一较大的工艺孔15,以方便施工人员借助于工艺孔15进行施工,但这种方式存在一种缺陷,即,内底板11上开设较大的工艺孔15使得靠近外板12的区域无法满足水密要求,安全性不高,难以满足集装 箱船双层底的规范要求;第二种,如图Ic所示,在外板12和内底板11的连接处13做死舱处理,形成死舱区域16,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种缺陷,即,建造完成后,人员无法再次进入死舱区域16,不利于后期的检修。故此,亟需提出一种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施工难,安全性不高,后期检修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减小施工难度,提高船舶运行安全性和降低船舶检修难度的集装箱船底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集装箱船底结构,包括一内底板和一外板,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构成所述集装箱船底的双层底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底板和外板的连接处的上方形成一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相连接且形成一过渡空间。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上顶部及位于上顶部两侧的左侧部、右侧部,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外板相接,所述右侧部与所述内底板相接。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中,所述连接结构的左侧部与所述外板连接形成的角度为20° 120。。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中,所述连接结构的上顶部与所述内底板之间的高度为 200mm 2000mm。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中,所述上顶部与所述右侧部相互垂直。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中,所述连接结构与内底板相连形成阶梯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集装箱船底结构通过在内底板和外板的连接处设置连接结构,可减小建造过程中的施工难度,提高船舶运行安全性和降低船舶检修难度。附图说明图Ia至图Ic为现有技术中集装箱船底结构。图2为本技术的集装箱船底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截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的集装箱船底结构示意图。集装箱船底结构2包括内底板21和外板22,在内底板21和外板22的连接处的上方形成连接结构23,连接结构23的两侧分别与内底板21和外板22相连接形成一过渡空间24。内底板21与外板22构·成集装箱船底结构2的双层底结构。所述连接结构23与内底板21形成一阶梯状结构,其包括上顶部231及位于上顶部231两侧的左侧部233、右侧部232,左侧部233的一端连接在外板22上且与外板22连接成一角度,较佳地,该角度为2(Γ120°,更佳地,左侧部233与外板22垂直相交;左侧部233的另一端与上顶部231相交形成一钝角。右侧部232的一端与内底板21相交,较佳地,右侧部232与内底板21垂直相交,右侧部232的另一端与上顶部231直角相交,上顶部231可为一与内底板21相平行的直线型结构或斜线结构,其与内底板21形成一高度差,较佳地,上顶部231与内底板21之间的高度为200mnT2000mm。上述实施例连接结构23的形状结构仅用于列举说明,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连接结构23的结构是可变的,例如,右侧部232与上顶部231可相交形成钝角或锐角,左侧部233与上顶部231可相交成一锐角,凡在本实施例的构思下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阅图2和图3,图3为沿图2中A-A’截线的剖视图。连接结构23两侧的左侧部233、右侧部232分别与外板22和内底板21相接,形成一过渡空间24 (即BCEFG围成的空间)。外板22与内底板21的连接处形成空间25 (即BCD形成的空间),其中,过渡空间24连通空间25,施工人员可通过过渡空间24进入空间25进行焊接作业,因此,解决了因外板22和内底板21连接处空间过小,不利于施工人员进行焊接、打磨及油漆等作业。需说明的是,内底板21的B点到C点的部分是通过扁钢连接至外板22而不是通过平板连接,藉此确保过渡空间24与空间25是连通的。另外,由于连接结构23的左侧部233与外板22形成的角度为20° 120°,该角度范围保证了连接结构23与外板22连接处具有足够的空间方便施工人员实施焊接工艺。综上所述,本技术的集装箱船底结构通过在内底板和外板的连接处设置连接结构,形成一过渡空间,以减小建造过程中的施工难度,提高船舶运行安全性和降低船舶检修难度。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集装箱船底结构,包括一内底板和一外板,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构成所述集装箱船底的双层底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底板和外板的连接处的上方形成一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相连接且形成一过渡空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上顶部及位于上顶部两侧的左侧部、右侧部,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外板相接,所述右侧部与所述内底板相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的左侧部与所述外板连接形成的角度为20° 120°。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的上顶部与所述内底板之间的高度为200mnT2000mm。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部与所述右侧部相互垂直。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与内底板相连形成阶梯状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船底结构,包括一内底板和一外板,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构成所述集装箱船底的双层底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底板和外板的连接处的上方形成一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相连接且形成一过渡空间。本技术的集装箱船底结构可减小建造过程中的施工难度,提高船舶运行安全性和降低船舶检修难度。文档编号B63B3/62GK202703845SQ20122041501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0日专利技术者龚英弢, 王翀, 孙建, 余建伟, 郭海强, 毕向建, 顾玉祥 申请人: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装箱船底结构,包括一内底板和一外板,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构成所述集装箱船底的双层底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底板和外板的连接处的上方形成一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板相连接且形成一过渡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英弢,王翀,孙建,余建伟,郭海强,毕向建,顾玉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