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同物料加工间距不可调流量不同、润滑不够表面易磨损等问题。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包括齿轮箱,该齿轮箱内设有定子以及与该定子相对应的转子,该转子上还与转轴的一端相连接,在该齿轮箱下端固定有底板,所述转轴另一端还设有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调节螺母,在齿轮箱被转轴贯穿一端还设有循环润滑装置,且在底板下还设有支撑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的特点,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及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胶体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胶体磨是一种离心式设备,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设备保养维护方便,适用于较高粘度物料以及较大颗粒的物料。胶体磨是由电动机通过皮带传动带动转齿(或称为转子)与相配的定齿(或称为定子)作相对的高速旋转,其中一个高速旋转,另一个静止,被加工物料通过本身的重量或外部压力(可由泵产生)加压产生向下的螺旋冲击力,透过定、转齿之间的间隙时受到强大的剪切力、摩擦力、高频振动、高速旋涡等物理作用,使物 料被有效地乳化、分散、均质和粉碎,达到物料超细粉碎及乳化的效果。它的主要缺点也是由其结构决定的,首先,由于作离心运动,其流量是不恒定的,对应的同粘性的物料其流量变化很大。举例来说,同样的设备,在处理粘稠的漆类物料和稀薄的乳类流体时,流量可相差10倍以上;其次,表面较易磨损,而磨损后,细化效果会显著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同物料加工间距不可调流量不同、润滑不够表面易磨损等问题,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及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包括齿轮箱,该齿轮箱内设有定子以及与该定子相对应的转子,该转子还与转轴的一端相连接,在该齿轮箱下端固定有底板,所述转轴另一端还设有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调节螺母,在齿轮箱被转轴贯穿一端还设有循环润滑装置,且在底板下还设有支撑座。进一步的,上述循环润滑装置包括润滑管道,与该润滑管道相连的入油管以及与入油管相对应的出油管,且入油管与出油管同时还与油箱相连,该油箱设置于支撑座底部,且该油箱内还设有提供循环动力的泵。再进一步的,上述底板通过螺栓与支撑座相连。更进一步的,上述循环润滑装置还与冷却装置相邻,且该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道,与该冷却管道相连的入水管以及与该入水管相对应的出水管,且入水管与出水管还与水箱相连。作为优选,上述水箱与油箱相邻,设置于支撑座底部,且该水箱内还设有提供循环动力的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设有循环润滑装置,由于循环润滑装置采取了循环润滑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起到润滑的效果;(2)本技术设有润滑装置,由于润滑装置采取了循环润滑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温的作用;(3)本技术设有间隙调整装置,可以对定子与转子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使其可以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调节间距,从而控制流量使其恒定;(4)本技术的底板与通过螺栓与支撑座相连,便于拆卸,易于调节其放置位置,更好的适应生产需求;(5)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6)本技术性价比高,非常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 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I-调整螺母,2-转轴,3-入油管,4-出油管,5-入水管,6-出水管,7-齿轮箱,8-油箱,9-水箱,10-支撑座,11-定子,12-转子,13-润滑管道,14-冷却管道,15-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2所示,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包括齿轮箱7,该齿轮箱7内设有定子11以及与该定子11相对应的转子12,该转子12还与转轴2的一端相连接,在该齿轮箱7下端固定有底板15,所述转轴2另一端还设有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调节螺母1,在齿轮箱7被转轴2贯穿一端还设有循环润滑装置,且在底板15下还设有支撑座10。使用时,先将调整螺母松开,对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根据用料颗粒大小将间隙调整至合适大小后将调整螺母拧紧即可。所述循环润滑装置包括润滑管道13,与该润滑管道13相连的入油管3以及与入油管3相对应的出油管4,且入油管3与出油管4同时还与油箱8相连,该油箱8设置于支撑座10底部,且该油箱8内还设有提供循环动力的泵。使用时,润滑油通过油箱中的液压泵作用,沿着入油管进入冷却管道,再由出油管流回油箱,形成循环,对转子与转轴进行润滑,并可起到一定程度的降温功能。所述底板15通过螺栓与支撑座10相连。使用时,将螺栓拧紧使其固定为一体即可,而要移动时将螺栓拆卸即可实现。所述循环润滑装置还与冷却装置相邻,且该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道14,与该冷却管道14相连的入水管5以及与该入水管5相对应的出水管6,且入水管5与出水管6还与水箱9相连,该水箱9与油箱8相邻,设置于支撑座10底部,且该水箱9内还设有提供循环动力的泵。使用时,冷却水通过水箱中的液压泵作用,沿着入水管进入冷却管道,再由出水管流回水箱,形成循环,对转轴与转子进行冷却降温。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技术。权利要求1.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包括齿轮箱(7),该齿轮箱(7)内设有定子(11)以及与该定子(11)相对应的转子(12),该转子(12)还与转轴(2)的一端相连接,在该齿轮箱(7)下端固定有底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另一端还设有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调节螺母(1),在齿轮箱(7)被转轴(2)贯穿一端还设有循环润滑装置,且在底板(15)下还设有支撑座(10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润滑装置包括润滑管道(13),与该润滑管道(13)相连的入油管(3)以及与入油管(3)相对应的出油管(4),且入油管(3)与出油管(4)同时还与油箱(8)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8)设置于支撑座(10)底部,且该油箱(8)内还设有提供循环动力的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5)通过螺栓与支撑座(10)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润滑装置还与冷却装置相邻,且该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道(14),与该冷却管道(14)相连的入水管(5 )以及与该入水管(5 )相对应的出水管(6 ),且入水管(5 )与出水管(6 )还与水箱(9 )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9)与油箱(8 )相邻,设置于支撑座(10 )底部,且该水箱(9 )内还设有提供循环动力的泵。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同物料加工间距不可调流量不同、润滑不够表面易磨损等问题。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包括齿轮箱,该齿轮箱内设有定子以及与该定子相对应的转子,该转子上还与转轴的一端相连接,在该齿轮箱下端固定有底板,所述转轴另一端还设有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调节螺母,在齿轮箱被转轴贯穿一端还设有循环润滑装置,且在底板下还设有支撑座。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的特点,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及效率。文档编号F16H57/04GK202700568SQ201220288969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润滑型间隙可调式胶体磨,包括齿轮箱(7),该齿轮箱(7)内设有定子(11)以及与该定子(11)相对应的转子(12),该转子(12)还与转轴(2)的一端相连接,在该齿轮箱(7)下端固定有底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另一端还设有间距调整装置,该间距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调节螺母(1),在齿轮箱(7)被转轴(2)贯穿一端还设有循环润滑装置,且在底板(15)下还设有支撑座(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跃胜,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国力达燃料油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