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线连接组件,包括:管状结构的连接主体;连接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连接主体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的紧固螺母,紧固螺母与连接主体螺纹连接;连接主体的一端由铜管构成,铜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一紧固翼板构成,连接主体的另一端由铝管构成,铝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二紧固翼板构成。在上述结构中,分别通过铜管、铝管与铜导线、铝导线连接,并且,管端采用了紧固翼板的结构设计(膨胀螺丝的逆向应用),配合紧固螺母的作用,仅通过拧动紧固螺母即可实现导线连接组件与导线之间的连接,如此不仅简化了导线间的连接操作,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连接主体与导线之间具有可靠地连接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连接装置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导线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导线一般情况采用铜线或者铝线,两种不同材质的导线进行连接时,较为原始的作法为直接将两根导线缠绕拧到一起,然后再使用绝缘材料对连接处进行封装。但是,由于这样的线路连接不仅使得连接较为松散,容易造成线路的断开,还存在导线虚接的风险,产生火花造成火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连接构件,该构件由铜铝两种材料构 成,并成管状结构。使用时,将导线插入至管中,然后再使用压接钳实现连接构件与导线之间的连接。然而,压接钳的质量较大,尤其是高空作业时,造成操作人员的使用不便,连接操作较为困难。综上所述,如何解决导线间连接存在的连接操作较为困难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导线连接组件,该导线连接组件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解决导线间连接存在的连接操作较为困难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线连接组件,用于对铜导线与铝导线之间的连接,包括管状结构的连接主体;所述连接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连接主体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的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连接主体螺纹连接;所述连接主体的一端由铜管构成,所述铜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一紧固翼板构成,所述连接主体的另一端由铝管构成,所述铝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二紧固翼板构成。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翼板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一紧固翼板等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翼板于自其根部向外延伸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加。优选地,所述第二紧固翼板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二紧固翼板等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紧固翼板于自其根部向外延伸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加。优选地,所述紧固螺母为两个。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线连接组件,用于对铜导线与铝导线之间的连接,包括管状结构的连接主体;连接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连接主体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的紧固螺母,紧固螺母与连接主体螺纹连接;连接主体的一端由铜管构成,铜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一紧固翼板构成,连接主体的另一端由铝管构成,铝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二紧固翼板构成。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线连接组件中,连接主体为实现铜导线和铝导线连接的主体部件,其采用管状结构,能够使得导线的接线头部分插入到连接主体中。连接主体由铜管和铝管构成,铜管与铝管之间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确保其连接部分具有十分紧密的连接结构。连接主体的铜管部分用于与铜导线连接,铝管部分与铝导线连接。连接主体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并且其外侧还设置有不少于两个的紧固螺母。在一般状态下,这两个紧固螺母位于连接主体的中间位置,并能够分别向连接主体的端部移动。在本专利技术中,连接主体采用如下结构其一端由铜管构成,铜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一紧固翼板构成,其另一端由铝管构成,铝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二紧固翼板构成。在此以铜管部分为例铜管的端部是由不少于两个的第一紧固翼板构成,由于第一紧固翼板向外扩张,如此使得铜管的端部具有较大的开口,如此便于铜导线的插入,此时,将紧固螺母向铜管的端部移动,由于紧固螺母的直径不变,因此,在紧固螺母的移动过程中,全部的紧固翼板将逐渐向铜管的轴线方向聚集,最终形成一个与铜 导线抱合的状态。在以铜管为例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全部的第一紧固翼板同时向铜管的轴线方向聚拢,能够保证每一个第一紧固翼板与铜导线之间的结合程度一致,该结构设计不仅能够实现铜导线与铜管(连接主体)之间的可靠连接,还能够提高导线与连接主体之间的连接面体,提高导线连接组件的导通能力(结合面积越大,连接部分的电阻越小,在导通过程中,电流的大小变化程度就越小)。铝管部分与铜管部分一致,在此将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线连接组件,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分别通过铜管、铝管与铜导线、铝导线连接,并且,管端采用了紧固翼板的结构设计(膨胀螺丝的逆向应用),配合紧固螺母的作用,仅通过拧动紧固螺母即可实现导线连接组件与导线之间的连接,如此不仅简化了导线间的连接操作,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连接主体与导线之间具有可靠地连接状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导线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沿A-A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连接主体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连接主体紧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I至图4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连接主体I ;铜管Ia ;紧固螺母2 ;第一紧固翼板3。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为提供一种导线连接组件,该导线连接组件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解决导线间连接存在的连接操作较为困难的问题。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I至图4,其中,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导线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沿A-A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连接主体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连接主体紧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线连接组件,用于对铜导线与铝导线之间的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不同材料的导线进行连接时,应当要求其相互连接的部分结合的较为紧密,从而才能避免在导电过程导线之间产生电火花。给予上述连接要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较为便捷的导线连接组件,该导线连接组件包括管状结构的连接主体I ;连接主体I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连接主体I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的紧固螺母2,紧固螺母2与连接主体I螺纹连接;连接主体I的一端由铜管Ia构成,铜管Ia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一紧固翼板3构成,连接主体I的另一端由铝管构成,铝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二紧固翼板构成。·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线连接组件中,连接主体I为实现铜导线和铝导线连接的主体部件,其采用管状结构,能够使得导线的接线头部分插入到连接主体I中。连接主体I由铜管Ia和铝管构成,铜管Ia与铝管之间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确保其连接部分具有十分紧密的连接结构。连接主体I的铜管Ia部分用于与铜导线连接,铝管部分与铝导线连接。连接主体I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并且其外侧还设置有不少于两个的紧固螺母2。在一般状态下,这两个紧固螺母2位于连接主体I的中间位置,并能够分别向连接主体I的端部移动。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中,连接主体I采用如下结构其一端由铜管Ia构成,铜管Ia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一紧固翼板3构成,其另一端由铝管构成,铝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二紧固翼板构成。在此以铜管Ia部分为例铜管Ia的端部是由不少于两个的第一紧固翼板3构成,由于第一紧固翼板3向外扩张,如此使得铜管Ia的端部具有较大的开口,如此便于铜导线的插入,此时,将紧固螺母2向铜管Ia的端部移动,由于紧固螺母2的直径不变,因此,在紧固螺母2的移动过程中,全部的紧固翼板将逐渐向铜管Ia的轴线方向聚集,最终形成一个与铜导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线连接组件,用于对铜导线与铝导线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结构的连接主体(1);所述连接主体(1)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连接主体(1)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的紧固螺母(2),所述紧固螺母(2)与所述连接主体(1)螺纹连接;所述连接主体(1)的一端由铜管(1a)构成,所述铜管(1a)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一紧固翼板(3)构成,所述连接主体(1)的另一端由铝管构成,所述铝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二紧固翼板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线连接组件,用于对铜导线与铝导线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结构的连接主体(I); 所述连接主体(I)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连接主体(I)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的紧固螺母(2),所述紧固螺母(2)与所述连接主体(I)螺纹连接; 所述连接主体(I)的一端由铜管(Ia)构成,所述铜管(Ia)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一紧固翼板(3)构成,所述连接主体(I)的另一端由铝管构成,所述铝管的端部由不少于两个的向外扩张的第二紧固翼板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线连接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旭,周仁才,高明,汪立明,钱素静,陈徐,姜春莹,王鹤,朱日斌,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电业局,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