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履带式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的支重轮布置方法,行走装置包括引导轮、拖链轮、驱动轮、履带销、履带板、链轨节以及布置在引导轮和驱动轮之间的n个支重轮,引导轮和所述驱动轮之间的轮距为L,所述链轨节的履带链轨节距为Lt;确定设置在引导轮和驱动轮之间的n个支重轮的布置方法如下:(1)确定最靠近引导轮的支重轮的安装位置;(2)确定最靠近驱动轮的支重轮的安装位置;(3)确定其他相邻支重轮之间的间距,各间距的取值应确保其间距以及各间距的和是履带链轨节距的非整数倍。采用任意支重轮间距为履带链轨节距的非整数倍,避免履带式作业机械履带架、履带销的共振,彻底解决因共振导致的履带销早期失效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履带式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的布置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履带式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的任意支重轮间距为履带链轨节距的非整数倍的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履带式作业机械行驶或者作业过程中,由于支重轮的作用,履带对地面的作用力是动负荷,忽大忽小,其瞬时压力峰值比平均压力大十几倍,而且由于地面或者路面的不平以及车辆自身设置时,支重轮布置并不考虑链轨节距,只是简单的排列,且一般是支重轮节距与履带板节距相同,因此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履带架、履带销产生共振因而发出间断性 的刺耳声音,导致车辆产生振动,不仅严重破坏了路面,还导致履带销及销套早期失效,同时还增加了履带下陷量和行驶阻力,降低了附着力和行驶性能,降低了有效牵引力和工作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都从消振装置入手,通过在定位座和支重轮之间设置消振装置入手,并没有改变支重轮节距与履带板节距相同的常规技术方案,也就是说共振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履带式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中的支重轮布置方案,能彻底解决因共振而引起的噪音大以及履带销及销套早期失效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履带式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的支重轮布置方法,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引导轮、拖链轮、驱动轮、履带销、履带板、链轨节以及布置在引导轮和驱动轮之间的η个支重轮,其中,最靠近引导轮的支重轮为第一支重轮,最靠近驱动轮的支重轮为第η支重轮,η为大于2的自然数; 所述引导轮和所述驱动轮之间的轮距为L,所述链轨节的履带链轨节距为Lt,所述引导轮与第一支重轮的间距为SI,第一支重轮与第二支重轮的间距为S2,第η-l支重轮与第η支重轮的间距为Sn,第η支重轮与驱动轮的间距为S (η+1 ),S1+S2+…+S (n+l)=L;所述设置在引导轮和驱动轮之间的η个支重轮的布置方法如下 (1)确定最靠近引导轮的支重轮的安装位置,即确定引导轮与第一支重轮的间距SI,其在确保接近角β 2=1 3°的前提下,所述间距SI应尽可能小; (2)确定最靠近驱动轮的支重轮的安装位置,即确定驱动轮与第η支重轮的间距S(η+1),其在确保离去角β 1=2 5°,并保证支重轮轮缘外径与驱动轮的分度圆之间的间隙不小于20mm的前提下,所述间距S (η+1)应尽可能小; (3)确定其他相邻支重轮之间的间距,即确定间距S2,…,Sn的大小,确定过程中,应先确保每相邻的二个支重轮即S2,…,Sn的间距为Lt的非整数倍,然后分别计算每相邻的三个支重轮的间距即计算S2+S3,…,S (n-l)+Sn的间距,使得各计算值为Lt的非整数倍;一直计算到每相邻(η-l)个支重轮的间距,使得计算的值为Lt的非整数倍。进一步地,所述接近角β 2的为最靠近引导轮的支重轮与引导轮的外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所述SI的取值一般不超过I. 5Lt ; 所述离去角βI的为最靠近驱动轮侧支重轮与驱动轮的外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所述S (η+1)的取值一般不超过I. 8Lt ; 所述间距S2,…,Sn的取值范围为I. 4 I. 7Lt。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任意相邻的支重轮间距为履带链轨节距的非整数倍,避免履带式作业机械履带 架、履带销的共振,彻底解决因共振导致的履带销早期失效问题,同时还降低了行走噪音,并且有效增加了履带接地长度,减小了整机接地比压,而且还提高了履带式作业机械的通过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履带式作业机械支重轮的布置图。图2是图I中的履带链轨节距的细节放大图。其中 图中1-引导轮,2-托链轮,3-驱动轮,4-履带销,5-履带板,6-链轨节,7-支重轮 已知的条件 L-引导轮和驱动轮的轮距 Lt-履带链轨节距 LI-销轴中心至链轨节相切面距离 L2-驱动轮中心至托链轮中心水平距离 L3-驱动轮中心至托链轮中心竖直距离 Di-引导轮与链轨节相切圆直径 Dt-支重轮与链轨节相切圆直径 Ds-托链轮与链轨节相切圆直径 Dk-驱动轮分度圆直径 Dy-履带销中心沿引导轮运动轨迹直径 Dn-履带销中心沿托链轮运动轨迹直径 Dz-履带销中心沿支重轮运动轨迹直径 未知的条件 β 2-接近角 β I-离去角 51-引导轮与第一支重轮的间距 52-第一支重轮与第二支重轮的间距 53-第二支重轮与第三支重轮的间距 54-第三支重轮与第四支重轮的间距 55-第四支重轮与第五支重轮的间距S6-第五支重轮与驱动轮的间距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履带式作业机械支重轮的布置方法,其中支重轮的数量为n=5个。参考图I和图2,本专利技术的履带式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包括引导轮1,拖链轮2,驱动轮3,履带销4、履带板5,链轨节以及布置在引导轮I和驱动轮3之间的5个支重轮7,即在引导轮和驱动轮之间布置有五个支重轮,当然支重轮的数量可以根据轮距L的大小和实际作业机械的各个参数进行选择,在此并不对支重轮的数量进行限制。图I中的引导轮和驱动轮之间的轮距为L,履带链轨节距为Lt,而环绕引导轮和驱动轮的实线部分为履带销的中心运动轨迹。在本实施例中,SI为引导轮与第一支重轮的间距,第一支重轮与第二支重轮的间距为S2,第二支重轮与第三支重轮的间距为S3,第三支重轮与第四支重轮的间距为S4,以及第四支重轮与第五支重轮的间距为S5,S6为第五支重轮与驱动轮的间距。即本专利技术需要 确定SI S6的具体数值,其前提是S1+S2+…+S6=L。本实施例的支重轮的布置方法如下 (I)确定最靠近引导轮侧支重轮的安装位置 第一,确定最靠近引导轮侧支重轮的安装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确定引导轮与第一支重轮的间距SI,第一支重轮即最靠近引导轮侧的支重轮。确定SI的设计原则是确保接近角β 2=1 3°的前提下,SI尽可能小。也应该保证当引导轮I的缓冲装置向车体后侧达到最大变形时引导轮与第一支重轮不发生干涉(引导轮的缓冲装置在图中未示,属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其中接近角β 2的定义为最靠近引导轮侧支重轮与引导轮的外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取锐角。SI的取值,在满足上述条件后,应尽可能小,一般不超过I. 5Lt。(2)确定最靠近驱动轮侧支重轮的安装位置 第二,确定最靠近驱动轮侧支重轮的安装位置,也就是确定驱动轮与第N支重轮的间距S (N+1),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确定驱动轮与第五支重轮的间距S6。同样的,第五支重轮即最靠近驱动轮侧的支重轮。确定S6的设计原则是确保离去角β 1=2 5°的前提下,并保证支重轮轮缘外径与驱动轮3的分度圆之间的间隙不小于20mm,这个间距是保证能够有效的增加履带的接地长度,减小整机的接地比压,提高履带式作业机械的通过性。其中离去角β I的定义为最靠近驱动轮侧支重轮与驱动轮的外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取锐角。S6的取值,在满足上述条件后,应尽可能小,一般不超过I. SLt0(3)确定其他相邻支重轮之间的间距 第三,确定其他相邻支重轮之间的间距,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确定第一支重轮与第二支重轮的间距S2,第二支重轮与第三支重轮的间距S3,第三支重轮与第四支重轮的间距S4,以及第四支重轮与第五支重轮的间距S5。首先应确保相邻的二个支重轮之间的间距是Lt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履带式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的支重轮布置方法,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引导轮、拖链轮、驱动轮、履带销、履带板、链轨节以及布置在引导轮和驱动轮之间的n个支重轮,其中,最靠近引导轮的支重轮为第一支重轮,最靠近驱动轮的支重轮为第n支重轮,n为大于2的自然数;所述引导轮和所述驱动轮之间的轮距为L,所述链轨节的履带链轨节距为Lt,所述引导轮与第一支重轮的间距为S1,第一支重轮与第二支重轮的间距为S2,第n?1支重轮与第n支重轮的间距为Sn,第n支重轮与驱动轮的间距为S(n+1),S1+S2+…+S(n+1)=L;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引导轮和驱动轮之间的n个支重轮的布置方法如下:(1)确定最靠近引导轮的支重轮的安装位置,即确定引导轮与第一支重轮的间距S1,其在确保接近角β2=1~3°的前提下,所述间距S1应尽可能小;(2)确定最靠近驱动轮的支重轮的安装位置,即确定驱动轮与第n支重轮的间距S(n+1),其在确保离去角β1=2~5°,并保证支重轮轮缘外径与驱动轮的分度圆之间的间隙不小于20mm的前提下,所述间距S(n+1)应尽可能小;?(3)确定其他相邻支重轮之间的间距,即确定间距S2,…,Sn的大小,确定过程中,应先确保每相邻的二个支重轮即S2,…,Sn的间距为Lt的非整数倍,然后分别计算每相邻的三个支重轮的间距即计算S2+S3,…,S(n?1)+Sn的间距,使得各计算值为Lt的非整数倍;一直计算到每相邻(n?1)个支重轮的间距,使得计算的值为Lt的非整数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建军,魏敬成,李杰,李健,赵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山重建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