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油站用油气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4561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气回收装置,一种加油站用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油气收集系统与油气回收处理系统,即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过程与三次油气回收过程一体化。油气收集系统,设有压力控制器、1#压力传送器、液位传送器、压力控制阀、真空储罐、1#真空泵、2#真空泵,采用真空辅助式油气收集装置;油气回收处理系统设有2#压力传送器、温度传送器、压缩机、冷冻机组、气液分离器、膜分离器、吸附罐、流量计,采用压缩、冷凝、膜分离/吸附的复合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尾气排放的油气浓度可低于15g/m3,油气回收率可达到99%。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操作更加稳定、安全可靠,油气回收装置的维修工作十分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气回收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加油站的油气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汽油是一种极易挥发的轻质油品,在储存、装卸、运输、零售过程中,都会产生油气。挥发散逸到大气当中的油气,不仅对周边居民造成危害,污染周边环境,还存在着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潜在危险。加油站的油气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油罐车向地下油罐卸汽油时和给机动车加汽油时的所谓“大呼吸”过程,二是油罐内油品体积和油气体积随气温升高而热胀时的所 谓“小呼吸”过程,“大呼吸”过程的油气排放量远远超过“小呼吸”过程的排放量。回收“大呼吸”过程产生的油气,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次油气回收过程和二次油气回收过程。一次油气回收过程是油罐车向地下油罐卸汽油时,通过密闭连接的管路,将地下油罐置换出来的油气,收集进油罐车内的过程,二次油气回收过程是给机动车加汽油时,通过密闭连接的管路将油气收集到地下油罐内的过程。日本资源能源厅的调查报告显示,油罐车向加油站地下油罐卸油时,平均每卸Im3的汽油,汽油的蒸发损耗为I. 08Kg,而加油机向机动车加油时,每加Im3的汽油,汽油的蒸发损耗为I. 44Kg,对一座年销售量为I万吨的加油站,因油气排放的油品损耗达22. 6吨。油气回收装置不仅可以降低油气污染,还可以减少油品损失,因此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可谓兼顾环保与经济双重成效。有关一次油气回收过程,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6月22日发布的《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07)》中,明确规定油罐汽车应具备油气回收系统,装油时能够将汽车油罐内排出的油气密闭输入储油库回收系统;往返运输过程中能够保证汽油和油气不泄漏;卸油时能够将产生的油气回收到汽车油罐内。有关二次油气回收过程,目前有两种方法,分散式收集方法和集中式收集方法。分散式收集方法是通常一个加油枪安装一台油气回收真空泵及相应的油气回收管道,并将油气回收管线连通,将汇集的油气通过密闭管道导人储油罐内。因每个加油枪要安装一台真空泵,需要加油机内有足够的安装空间,每台真空泵都相对独立,系统稳定性好,但总体改造投资费用高。集中式收集方法是通常一个加油站,只安装一台或两台真空泵,一台集中式真空泵,最多可以支持8条加油枪同时工作,总体改造投资费用少。集中式真空泵只要获得任意一个加油枪的脉冲信号就会启动,因此真空泵启动频繁,且真空泵一旦故障,将导致二次油气回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三次油气回收过程是对通过密闭管路收集到储油罐内的油气和“小呼吸”过程产生的油气进行再回收处理的过程,解决储油罐内的油气过多,或者由于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油罐内压力升高,而向大气排放油气的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各大城市加油站安装了三次油气回收装置,主要是膜式冷凝法油气回收装置、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冷凝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膜式冷凝法油气回收装置是先将油气压缩提高冷凝温度后通过散热器,用风扇冷却回收一部分油气后,剩余油气通过膜分离器分离后排放到大气中,而浓缩后的油气回到储油罐。油气经压缩机提高的温度很难用风扇冷却到初始温度,再加上经膜分离器浓缩后的大部分油气回到储油罐内会迅速扩散并促进储油罐内油品的蒸发,导致油气回收装置出现频繁启动的现象,且风扇冷却能液化的油气量少,经济效益差。膜法油气回收装置是油气优先透过膜,在膜渗透侧富集压缩后,经真空泵抽回到储油罐,脱除油气后的尾气排放到大气中,返回到储油罐的浓油气温度高于储油罐内油品的温度,因此也会促进储油罐内油品的蒸发,导致油气回收装置出现频繁启动的现象,且能液化的油气量极少,经济效益差。冷凝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是先将油气经冷冻机冷凝回收一部分油气后,剩余油气通过吸附罐吸附后排放到大气中。活性炭吸附油气是放热反应,随着吸附油气量的增加活 性炭床层内温度会持续上升,温度达到65°C以后活性炭的吸附量会下降,因此前期冷冻机冷凝温度较低、能耗较大。再加上每天吸附罐切换解吸的次数较多,每次的解吸操作都会使活性炭粉化和活性炭孔隙死亡,导致活性炭的使用寿命缩短。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6月22日发布的《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中,明确规定城市建成区的所有加油站,到2015年必须安装油气处理装置。因此,国内急需一种适用于现有加油站的安装简便、经济实用、安全环保的油气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以油气收集、回收处理一体化的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油气收集与回收处理一体化,即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过程与三次油气回收过程一体化。一种加油站用油气回收装置,包括汽油储罐、加油机、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油气收集主管上设有压力控制器PC-111的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连接真空储罐,真空储罐上设有1#压力传送器PI-112和液位传送器LI-113,真空储罐气体出口管上接有1#真空泵和2#真空泵,真空储罐内液体经流量计送入90#汽油储罐,1#真空泵出口管和2#真空泵出口管与90#汽油储罐的油气管相连;1#真空泵出口设有单向阀,2#真空泵出口设有单向阀,真空储罐的液体出口管上设有1#电磁阀,真空储罐气体出口和2#真空泵入口之间设有2#电磁阀;97#汽油储罐的油气管上设有2#压力传送器PI-114和3#电磁阀,油气管经压缩机送入冷冻机组,冷冻机组上设有温度传送器TI-115,冷冻机组出口管连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气体出口管分别连有膜分离器和吸附罐,气液分离器分离的液体经流量计送入90#汽油储罐,膜分离器分离的浓油气和吸附罐解吸的浓油气,经2#真空泵送入90#汽油储罐,膜分离器和吸附罐排出的尾气送入放空管,流量计出口连接90#汽油储罐的油气管;在气液分尚器的下部液体出口管上设有4#电磁阀,在气液分尚器和膜分尚器之间设有5#电磁阀,在膜分离器浓油气出口管上设有6#电磁阀,在气液分离器和吸附罐之间设有7#电磁阀,在吸附罐尾气出口管设有8#电磁阀,吸附罐的解吸气出口管上设有9#电磁阀。本专利技术的油气回收装置,具有如下优点采用真空辅助式油气收装置,将给机动车加油时产生的油气收集到90#汽油储罐内;油气回收处理系统采用压缩、冷凝、膜分离/吸附的复合装置,处理从97#汽油储罐排出的油气,将其冷凝液送往90#汽油储罐,尾气排放的油气浓度低于15g/m3,油气的回收率可达到99。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操作更加稳定、安全可靠,油气回收处理装置的维修工作十分简便。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系统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装置内油、气流向示意图。图中有压力控制阀I、真空储罐2、1#真空泵3、2#真空泵4、压缩机5、冷冻机组6、·气液分离器7、膜分离器8、吸附罐9、流量计10、仪表显示控制柜11。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出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加油站内设有90#、93#、97#汽油储罐,也有的只设93#、97#汽油储罐,本专利技术列出的情况属于前者,93#汽油储罐和90#汽油储罐的油气收集、处理的情况是一样的。如图所示,油气收集系统设有压力控制器PC-111、1#压力传送器PI-112、液位传送器LI-113、压力控制阀I、真空储罐2、1#真空泵3、2#真空泵4,油气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油站用油气回收装置,包括汽油储罐、加油机、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油气收集主管上设有压力控制器(PC?111)的压力控制阀(1),压力控制阀(1)连接真空储罐(2),真空储罐(2)上设有1#压力传送器(PI?112)和液位传送器(LI?113),真空储罐(2)气体出口管上接有1#真空泵(3)和2#真空泵(4),真空储罐(2)内液体经流量计(10)送入90#汽油储罐,1#真空泵(3)出口管和2#真空泵(4)出口管与90#汽油储罐的油气管相连;1#真空泵(3)出口设有单向阀,2#真空泵(4)出口(4)设有单向阀,真空储罐(2)的液体出口管上设有1#电磁阀(SV1),真空储罐(2)气体出口和2#真空泵(4)入口之间设有2#电磁阀(SV2);97#汽油储罐的油气管上设有2#压力传送器(PI?114)和3#电磁阀(SV3),油气管经压缩机(5)送入冷冻机组(6),冷冻机组(6)上设有温度传送器(TI?115),冷冻机组(6)出口管连有气液分离器(7),气液分离器(7)气体出口管分别连有膜分离器(8)和吸附罐(9),气液分离器(7)分离的液体经流量计(10)送入90#汽油储罐,膜分离器(8)分离的浓油气和吸附罐(9)解吸的浓油气,经2#真空泵(4)送入90#汽油储罐,膜分离器(8)和吸附罐(9)排出的尾气送入放空管,流量计(10)出口连接90#汽油储罐的油气管;在气液分离器(7)的下部液体出口管上设有4#电磁阀(SV4),在气液分离器(7)和膜分离器(8)之间设有5#电磁阀(SV5),在膜分离器(8)浓油气出口管上设有6#电磁阀(SV6),在气液分离器(7)和吸附罐(9)之间设有7#电磁阀(SV7),在吸附罐(9)尾气出口管设有8#电磁阀(SV8),排出的尾气送入放空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清武曲洪霞宋顺利王宏张锐锋谢晓峰王淑萍张宇胡良王洪斌吕卓良张维军李维波李艳英叶万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