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183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包括支架,电磁线圈和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驱动机构,包括倾斜布置于支架上的气缸、导向装置和连接结构,气缸的活塞杆经连接结构与电磁线圈固定连接,电磁线圈的排列位置及角度与待加热的发动机缸套相配合,所述导电结构由固定在连接结构上的2个接线柱、复数层薄铜皮、及分隔两组薄铜皮的柔性绝缘层构成,每层薄铜皮的厚度在0.1-0.2毫米之间,薄铜皮组设有由一弧形弯折部构成的可伸缩结构,另一端与接线排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浇铸过程中从内部对缸套的加热,从而外模可以采用钢模,大大降低了模具的使用成本;并保证了大电流供电下导电结构运动时能有良好的导通。(*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重力浇铸装置使用的配件,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在对V型发动机缸体进行重力浇铸时,目前通常采用组芯造型技术,内外模均采用砂芯制作,其制作工艺包括①制作砂芯、组芯(缸套固定在内模砂芯上),组芯时,内、外砂芯需要进行胶合;②采用微波感应方法进行加热,需要将缸套加热到600℃左右,利用砂芯对微波加热不敏感,来保证砂芯温度不超过200℃,以避免砂芯强度失效;③浇铸,根据缸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浇铸温度和速度进行浇铸;④冷却,让铸件和砂芯自然冷却,冷却时间通常需要20分钟;⑤取件,震碎砂芯,取出铸件。上述重力浇铸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整个模具都是砂芯制作,一方面每次浇铸需要制作一套砂芯,工艺环节多,使用成本高,另一方面,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考虑将外模改用钢模制作,而缸套则结合在砂芯制作的内模上,从而可以重复利用外模。然而,此时,合模后,由于外模为钢模,无法采用微波加热方式进行加热。这成为阻碍钢模在发动机缸体重力浇铸工艺中的应用的主要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试图从缸套内部进行加热,由于在浇铸时,加热部件必须脱离缸套内腔,而另一方面,缸套内部要形成腔体,砂芯与缸套的结合部必须减少,为保证强度,加热时间不能超过30秒,因此,需要解决加热部件的大电流供电问题及供电部分的可移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用于发动机缸体的重力浇铸工艺,实现自动定位、加热及脱离。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包括支架,复数个电磁线圈和导电结构,还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倾斜布置于支架上的气缸、导向装置和连接结构,气缸的活塞杆与连接结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与电磁线圈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的排列位置及角度与待加热的发动机缸套相配合,所述导电结构由与电磁线圈电连接的固定在连接结构上的2个接线柱、分别与接线柱电连接的复数层薄铜皮、以及分隔两组薄铜皮的柔性绝缘层构成,每层薄铜皮的厚度在0.1-0.2毫米之间,薄铜皮组设有由一弧形弯折部构成的可伸缩结构,另一端与接线排电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组薄铜皮的宽度不小于180毫米,叠合厚度不小于1毫米。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线圈由空心金属管绕制而成,其管腔与冷却水道连通。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设有3个所述电磁线圈,各电磁线圈串联连接后两端分别连接到2个接线柱上。上述技术方案中,还设有一组水平布置的气缸,所述支架经水平布置的气缸连接到固定板上。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可以用水平布置的气缸使整体后退(或者采用人工搬动方法搬动),以使外模的底座下降到位,再由水平布置的气缸驱动进入等待工位。由于外模采用钢模,该操作只在需要更换或清洗外模时才进行。在浇铸工艺中,当合模后,由支架上的气缸驱动连接结构及电磁线圈斜向运动,使电磁线圈进入缸套内腔中,通电加热(可同时通水冷却),完成后气缸活塞带动电磁线圈退回等待工位,以便进行浇铸。在此过程中,薄铜片组分别被拉伸及回缩,由于铜片很薄,有较好的柔性,可以保证在弯折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导通。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气缸驱动的电磁线圈,实现了发动机浇铸过程中从内部对缸套的加热,从而外模可以采用钢模,大大降低了模具的使用成本;2.本技术在导电结构上,通过多层叠合的薄铜皮弯折实现伸缩,保证了大电流供电下导电结构运动时能有良好的导通。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实施例一在电磁线圈工作位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立体示意图(去除薄铜皮弯折结构)。其中、支架;、电磁线圈;、连接结构;、薄铜皮;、柔性绝缘板;、接线柱;、接线排;、气缸;、导向装置;、固定板;、水平布置的气缸;、弧形弯折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包括支架1,3个串联连接的电磁线圈2和导电结构,还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倾斜布置于支架上的气缸8、导向装置9和连接结构3,气缸8的活塞杆与连接结构3一端固定连接,连接结构3的另一端与电磁线圈2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2的排列位置及角度与待加热的发动机缸套相配合,所述导电结构由与电磁线圈2电连接的固定在连接结构上的2个接线柱6、分别与接线柱6电连接的复数层薄铜皮4、以及分隔两组薄铜皮4的柔性绝缘层5构成,每层薄铜皮的厚度在0.1-0.2毫米之间,薄铜皮组设有由一弧形弯折部12构成的可伸缩结构,另一端与接线排7电连接。所述每组薄铜皮的宽度不小于180毫米,叠合厚度不小于1毫米。所述电磁线圈2由空心金属管绕制而成,其管腔与冷却水道连通。本实施例中,还设有一组水平布置的气缸11,所述支架1经水平布置的气缸11连接到固定板10上。权利要求1.一种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包括支架,复数个电磁线圈和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倾斜布置于支架上的气缸、导向装置和连接结构,气缸的活塞杆与连接结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与电磁线圈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的排列位置及角度与待加热的发动机缸套相配合,所述导电结构由与电磁线圈电连接的固定在连接结构上的2个接线柱、分别与接线柱电连接的复数层薄铜皮、以及分隔两组薄铜皮的柔性绝缘层构成,每层薄铜皮的厚度在0.1-0.2毫米之间,薄铜皮组设有由一弧形弯折部构成的可伸缩结构,另一端与接线排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薄铜皮的宽度不小于180毫米,叠合厚度不小于1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由空心金属管绕制而成,其管腔与冷却水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3个所述电磁线圈,各电磁线圈串联连接后两端分别连接到2个接线柱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组水平布置的气缸,所述支架经水平布置的气缸连接到固定板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包括支架,电磁线圈和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驱动机构,包括倾斜布置于支架上的气缸、导向装置和连接结构,气缸的活塞杆经连接结构与电磁线圈固定连接,电磁线圈的排列位置及角度与待加热的发动机缸套相配合,所述导电结构由固定在连接结构上的2个接线柱、复数层薄铜皮、及分隔两组薄铜皮的柔性绝缘层构成,每层薄铜皮的厚度在0.1-0.2毫米之间,薄铜皮组设有由一弧形弯折部构成的可伸缩结构,另一端与接线排电连接。本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浇铸过程中从内部对缸套的加热,从而外模可以采用钢模,大大降低了模具的使用成本;并保证了大电流供电下导电结构运动时能有良好的导通。文档编号B22D27/04GK2848419SQ200520078180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8日专利技术者陈志强 申请人:苏州工业园区兰佩铸造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内感应在线加热装置,包括支架[1],复数个电磁线圈[2]和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倾斜布置于支架上的气缸[8]、导向装置[9]和连接结构[3],气缸[8]的活塞杆与连接结构[3]一端固定连接,连接结构[3]的另一端与电磁线圈[2]固定连接,所述电磁线圈[2]的排列位置及角度与待加热的发动机缸套相配合,所述导电结构由与电磁线圈电连接的固定在连接结构上的2个接线柱[6]、分别与接线柱[6]电连接的复数层薄铜皮[4]、以及分隔两组薄铜皮[4]的柔性绝缘层[5]构成,每层薄铜皮的厚度在0.1-0.2毫米之间,薄铜皮组设有由一弧形弯折部[12]构成的可伸缩结构,另一端与接线排[7]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园区兰佩铸造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