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及其培养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58752 阅读:3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的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及其培养的方法。培育装置包括有机玻璃管、中空塑料底座和塑料软管;有机玻璃管两端带有法兰片,两端法兰片分别与上层法兰片和下层法兰片通过螺栓固定,下层法兰片中间设有连接管,中空塑料底座侧壁上设有孔洞,塑料软管穿过孔洞与下层法兰片中间设有的连接管相连;有机玻璃管一端法兰片与上层法兰片之间设有筛绢和硅胶垫片;另一端法兰片与下层法兰片之间设有硅胶垫片。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设计的设施培养栉江珧幼虫,可使幼虫漂浮粘连减少94%~98%,幼虫成活率在85%以上,大幅提高栉江珧幼虫的成活率和培育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的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
技术介绍
柿江珧Atrina pectinata(Linnaeus, 1767)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目、江珧科、栉江珧属,在中国沿海的自然分布海域较广,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贝类,广泛分布于温、热带泥沙质近海海域,我国渤、黄、东、南海均有分布。它的后闭壳肌特别肥大,可制成名贵的“江瑶柱”,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珍品,鲜活产品更是宴席上名贵的佳肴,尤其在我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倍受青睐。 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条件的恶化,我国栉江珧资源量急剧下降,在许多海区已经很难采集,单纯依靠野生的栉江珧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展栉江珧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势在必行。虽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栉江珧的人工育苗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栉江珧的人工繁育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出苗效率较低,还未达到完全高效稳定的产业化水平。目前,国内外栉江珧苗种生产技术没有获得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幼虫漂浮粘连问题。幼虫漂浮粘连是栉江珧幼虫培养期间不同于其它贝类幼虫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幼虫漂浮粘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带有连接法兰的有机玻璃管及接有软管的中空底座,其中有机玻璃管一端的连接法兰密封连接上层法兰片,该端连接法兰与上层法兰片之间设有筛绢,有机玻璃管另一端的连接法兰通过下层法兰片与所述中空底座相连;所述下层法兰片上设有与中空底座内软管插接的连接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潘洋杨红生邱天龙王平川班绍君柏雨岑周毅刘鹰张福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