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化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664780 阅读:3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中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一种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化学方法,解决幼虫漂浮粘连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栉江珧幼虫使用无毒的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APG)进行一段时间的处理,从而改变幼虫外壳的表面活性,防止幼虫漂浮粘连。栉江珧受精卵经20~30小时后(25℃)发育至D型幼虫时期,48小时后待外壳强度增高即可使用APG进行处理。使用时,将APG原液与海水按照(1~2)∶50000(或体积20~40ppm)比例混匀,然后将富集的幼虫放入300目筛绢中,用该溶液冲洗15~20分钟,再以新鲜海水冲洗数遍后入水,幼虫即不再出现漂浮粘连现象,此方法处理过的幼虫漂浮粘连可减少92%~99%,幼虫成活率可保持在96%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的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一种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 的化学方法。
技术介绍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Linnaeus, 1767)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目、江 珧科、栉江珧属,在中国沿海的自然分布海域较广,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贝类, 广泛分布于温、热带泥沙质近海海域,我国渤、黄、东、南海均有分布。它的后闭壳肌特别肥 大,可制成名贵的“江珧柱”,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珍品,鲜活产品更是宴席上名贵的 佳肴,尤其在我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倍受青睐。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条件的恶化,我国栉江珧资源量急剧下降,在许 多海区已经很难采集,单纯依靠野生的栉江珧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 展栉江珧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势在必行。虽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栉江珧的 人工育苗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栉江珧的人工繁育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出苗 效率很低,还未达到完全高效稳定的产业化水平。目前,国内外栉江珧苗种生产技术没有获得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 地解决幼虫漂浮粘连现象。幼虫漂浮粘连是栉江珧幼虫培养期间不同于其它贝类幼虫的一 个显著特点。所谓漂浮粘连,就是当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一般在孵化成D形幼虫Mh 以后),大量幼虫聚集到池水表面,互相牵连成群。幼虫漂浮粘连对幼虫培养影响很大,稍有 疏忽就容易引起幼虫大量死亡。目前,主要通过控制幼虫培养密度、加强水质管理、增加充 气点和加大充气量以及勤倒池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控制幼虫培养密度是关键。降低培育 密度,虽然可以减轻幼虫漂浮粘连问题,但幼虫培育效率太低,一般培育密度为1个/ml以 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幼虫漂浮 粘连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种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化学方法,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去除幼虫外壳表面 的粘液,清除疏水性的纤维状超微结构,从而改变幼虫外壳的疏水性,大大减轻海水表面张 力对幼虫的束缚,使幼虫能够重新入水,从而防止幼虫漂浮粘连。其具体技术指标如下当栉江珧受精卵孵化成“D”型幼虫并继续发育20 30小时以后,使用表面活性剂 烷基糖苷(APG)进行处理。使用时,将APG原液与海水按体积比(1 2) 50000(或者, APG原液的体积浓度达20 40ppm)混勻,将富集的幼虫放入300目筛绢或网箱中,用混好 的溶液反复冲洗15 20分钟,再用海水反复冲洗,至表面活性剂被清洗掉后,将幼虫入水, 继续培育。本专利技术中,栉江珧幼虫培育的适宜条件为水温18 ^°C,盐度为25 ;35%。,pH值为7. 0 8. 5,幼虫培育密度为1 3个 /ml ;幼虫处理的时机为栉江珧发育至D型幼虫后,再经过20 30小时的继续发育,当其 外壳强度已有所增高即可实施处理。本专利技术中,应用APG表面活性剂防止漂浮粘连的操作适合在每次倒池时进行,符 合生产操作规程,不额外增加对育苗池的干扰,对幼虫损害少,操作简便易行,消除漂浮粘 连后的幼虫培育方式与常规贝类育苗技术一致。本专利技术中,烷基糖苷(APG)是一种由脂肪醇和葡萄糖合成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 剂,APG为一种无毒的表面活性剂,属食品级添加剂,短时间对幼虫浸泡几乎没有毒害作用, 从而具有无毒、高表面活性、良好的生态安全性和相溶性等特点。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主要原因是幼虫分泌的粘液粘附 在贝壳外表面,导致幼虫外壳的表面局部或大部形成了一个疏水性的超微结构,从而在海 水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发生漂浮粘连。为了消除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现象,本专利技术是在系统 研究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机理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得到的一种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 的新方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去除幼虫外壳的粘液,改变幼虫外壳表面疏水性质,从而防止幼 虫漂浮粘连。此方法可使幼虫漂浮粘连减少92% 99%,幼虫成活率保持在96%以上。2.本专利技术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彻底改变幼虫外壳的疏水性质,从根本上防止漂浮 粘连的发生,消除漂浮粘连后的幼虫培育方式与常规贝类育苗技术一致。3.本专利技术应用APG表面活性剂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操作,适合在每次倒池 时进行,符合生产操作规程,不额外增加对育苗池的干扰,对幼虫损害小,操作简便易行。4.本专利技术使用的APG与海水没有沉淀反应,对海水温度、盐度和pH等环境因子没 有额外要求,完全符合生产育苗用水的要求。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给出以栉江珧幼虫为例的几个典型实施例,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局限在以下 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对APG的浓度及处理时间有严格要求,超出该范围会对栉江珧幼虫造成 不同程度的损害。本实验所用APG为对人体无毒害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对贝类幼虫的毒副作用未经 实验验证,因此本专利技术设计实验探讨了 APG对栉江珧幼虫的毒副作用。将栉江珧幼虫在各 浓度的APG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放入新鲜海水中复苏一小时,统计成活率并观察后期 生长情况,结果如下表1。表1 不同浓度APG对栉江珧幼虫处理不同时间后幼虫的成活率情况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利用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 去除幼虫外壳表面的粘液,清除疏水性的纤维状超微结构,从而改变幼虫外壳的疏水性,减 轻海水表面张力对幼虫的束缚,使幼虫能够重新入水,从而防止幼虫漂浮粘连。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栉江 珧受精卵孵化成“D”型幼虫后,再经过20 30小时的继续发育,使用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 进行处理。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时, 将烷基糖苷原液与海水混勻,使烷基糖苷原液的体积浓度达20 40ppm,将富集的幼虫放 入300目筛绢或网箱中,用混好的溶液反复冲洗15 20分钟,再用海水反复冲洗,至表面 活性剂被清洗掉后,将幼虫入水,继续培育。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栉江珧 幼虫培育的适宜条件为水温18 ,盐度为25 35%。,pH值为7. 0 8. 5,幼虫培育 密度为1 3个/ml。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烷 基糖苷表面活性剂防止漂浮粘连的操作在每次倒池时进行。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中双壳贝类苗种生产,具体为,解决幼虫漂浮粘连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栉江珧幼虫使用无毒的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APG)进行一段时间的处理,从而改变幼虫外壳的表面活性,防止幼虫漂浮粘连。栉江珧受精卵经20~30小时后(25℃)发育至D型幼虫时期,48小时后待外壳强度增高即可使用APG进行处理。使用时,将APG原液与海水按照(1~2)∶50000(或体积20~40ppm)比例混匀,然后将富集的幼虫放入300目筛绢中,用该溶液冲洗15~20分钟,再以新鲜海水冲洗数遍后入水,幼虫即不再出现漂浮粘连现象,此方法处理过的幼虫漂浮粘连可减少92%~99%,幼虫成活率可保持在96%以上。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077786SQ20101053813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9日专利技术者周毅, 张涛, 张立斌, 杨红生, 潘洋, 班绍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栉江珧幼虫漂浮粘连的化学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去除幼虫外壳表面的粘液,清除疏水性的纤维状超微结构,从而改变幼虫外壳的疏水性,减轻海水表面张力对幼虫的束缚,使幼虫能够重新入水,从而防止幼虫漂浮粘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邱天龙杨红生潘洋班绍君周毅张立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