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56158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其具有底座,其中:底座均布有通孔,并且通孔位于底座的侧面和上表面;位于底座侧面的通孔与位于底座侧面的上表面的通孔相连通,使底座上表面的空间与侧面的空间连通;底座上表面连接有至少三根支撑柱,支撑柱沿底座上沿均布;支撑柱上端设有框架;支撑柱之间还设有悬索,能悬挂附卵装置;框架和支撑柱所围成的空间外侧覆盖有网衣。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增殖效果好的优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厂化养殖辅助工具,尤其涉及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
技术介绍
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是控制水产疾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如室内工厂化养殖、室外高位池养殖等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取得了较高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但采用以上养殖方式,养殖池塘污染物如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在养殖池底的大量积累已成为影响对养殖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需定期将这些污染物排出池外。现有人工养殖池塘污染物主要依靠设在池底的排污口排除该排污方法虽然广泛使用,但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设计了吸污装置,如技术专利《鳖池吸污器》,专利号97206755. 8,公开了一种涉及鳖养殖池清污的吸污器,需要解决吸污效率低和流道堵塞问题,本技术由吸头、软管、电动离心泵组成,其特征是吸头呈盘状形、吸头口有滤网覆盖、吸头边沿装有小轮、吸头与软管之间用一根手柄状的硬质吸管相连,本技术特别适用于鳖池清污使用。然而,其防止堵塞的手段较为被动,并且过滤网还是容易堵塞的部件之一,因此,需要一种不易堵塞,吸污效率高的工厂化吸污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增殖效果好的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 其具有底座,其中底座均布有通孔,并且通孔位于底座的侧面和上表面;位于底座侧面的通孔与位于底座侧面的上表面的通孔相连通,使底座上表面的空间与侧面的空间连通;底座上表面连接有至少三根支撑柱,支撑柱沿底座上沿均布;支撑柱上端设有框架;支撑柱之间还设有悬索,能悬挂附卵装置;框架和支撑柱所围成的空间外侧覆盖有网衣。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通孔直径小于5厘米。由于本技术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采用了底座均布有通孔,并且通孔位于底座的侧面和上表面;位于底座侧面的通孔与位于底座侧面的上表面的通孔相连通,使底座上表面的空间与侧面的空间连通;底座上表面连接有至少三根支撑柱,支撑柱沿底座上沿均布;支撑柱上端设有框架;支撑柱之间还设有悬索,能悬挂附卵装置;框架和支撑柱所围成的空间外侧覆盖有网衣等结构,其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增殖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标号说明底座1、通孔11、支撑柱2、框架3、悬索31、附卵装置32、网衣4。实施例参照图1,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其具有底座1,其中底座1均布有通孔11,并且通孔11位于底座1的侧面和上表面;位于底座1侧面的通孔11与位于底座1 侧面的上表面的通孔11相连通,使底座1上表面的空间与侧面的空间连通;底座1上表面连接有四根支撑柱2,支撑柱2沿底座1上沿均布;支撑柱2上端设有框架3 ;支撑柱2之间还设有悬索31,能悬挂附卵装置32 ;框架3和支撑柱2所围成的空间外侧覆盖有网衣4。 通孔11直径为3厘米。底座1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浇筑过程中管道模子和支撑柱2与混凝土插入整个模具中,待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通孔11并且支撑柱2也牢固的固定在底座1上。网衣4将底座1上部框架3内与外界自然海水空间隔开,形成较为安全的乌贼卵自然孵化空间,并且网衣4的网目小于2CM2,以防止较大的鱼类进入网衣4内部取食乌贼卵。附卵装置32通常采用人工装置或自然海区的珊瑚残骸。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将人工繁育的乌贼卵悬挂在悬索31下方,并将整个装置投入增殖海区,是乌贼卵在海区自然孵化。待乌贼卵孵化后,本装置能对幼体乌贼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稍大一些的幼体可以从通孔11钻出。本技术能够使得乌贼卵孵化率和幼体放流成活率大大提高。尽管已结合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在这里列出的主题实施各种改变、同等物的置换和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提出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其具有底座(1),其特征是所述的底座(1)均布有通孔 (11),并且所述的通孔(11)位于所述的底座⑴的侧面和上表面;所述的位于底座(1)侧面的通孔(11)与所述的位于底座(1)侧面的上表面的通孔(11)相连通,使所述的底座(1) 上表面的空间与侧面的空间连通;所述的底座(1)上表面连接有至少三根支撑柱O),所述的支撑柱( 沿所述的底座(1)上沿均布;所述的支撑柱( 上端设有框架(3);所述的支撑柱⑵之间还设有悬索(31),能悬挂附卵装置(32);所述的框架(3)和支撑柱(2)所围成的空间外侧覆盖有网衣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其特征是所述的通孔(11)直径小于5厘米。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其具有底座,其中底座均布有通孔,并且通孔位于底座的侧面和上表面;位于底座侧面的通孔与位于底座侧面的上表面的通孔相连通,使底座上表面的空间与侧面的空间连通;底座上表面连接有至少三根支撑柱,支撑柱沿底座上沿均布;支撑柱上端设有框架;支撑柱之间还设有悬索,能悬挂附卵装置;框架和支撑柱所围成的空间外侧覆盖有网衣。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增殖效果好的优点。文档编号A01K61/00GK201986522SQ201020507269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4日专利技术者叶德峰, 吴常文, 陈应华 申请人:浙江海洋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头足类资源增殖人工鱼礁,其具有底座(1),其特征是:所述的底座(1)均布有通孔(11),并且所述的通孔(11)位于所述的底座(1)的侧面和上表面;所述的位于底座(1)侧面的通孔(11)与所述的位于底座(1)侧面的上表面的通孔(11)相连通,使所述的底座(1)上表面的空间与侧面的空间连通;所述的底座(1)上表面连接有至少三根支撑柱(2),所述的支撑柱(2)沿所述的底座(1)上沿均布;所述的支撑柱(2)上端设有框架(3);所述的支撑柱(2)之间还设有悬索(31),能悬挂附卵装置(32);所述的框架(3)和支撑柱(2)所围成的空间外侧覆盖有网衣(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德峰陈应华吴常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