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作动器试验技术,涉及一种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综合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它由并联耦合式作动器装载机构、第一控制油路、第二控制油路、第一信号发生器(23)、第二信号发生器(30)和显示装置(8)组成;并联耦合式作动器装载机构由两个弹簧负载器(1)、底座(2)、第一摇臂(3)、加载缸支座(4)、加载缸(5)、合力拉压力传感器(6)、第二摇臂(7)、和上作动器装载单元和下作动器装载单元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综合试验设备,能验证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的阻尼回中、阻尼旁通和力纷争等性能,消除了并联耦合式作动器可能存在的影响飞行安全的隐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作动器试验技术,涉及一种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综合试验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没有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的专用试验设备,无法对并联耦合式作动器进行综合试验。无法验证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的阻尼旁通和力纷争等性能,导致并联耦合式作动器可能存在的影响飞行安全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综合试验设备,以便验证并联 耦合式作动器的阻尼旁通和力纷争等性能,消除并联耦合式作动器可能存在的影响飞行安全的隐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综合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它由并联耦合式作动器装载机构、第一控制油路、第二控制油路、第一信号发生器23、第二信号发生器30和显示装置8组成;并联耦合式作动器装载机构由两个弹簧负载器I、底座2、第一摇臂3、加载缸支座4、加载缸5、合力拉压力传感器6、第二摇臂7、和上作动器装载单元和下作动器装载单元组成;底座2是一个矩形框架,两个弹簧负载器I分别固定在底座2左侧壁上部和下部的外面,两个弹簧负载器I的负载杆Ia穿过底座2左侧壁上的过孔进入底座2内部,在底座2左侧壁的内表面上、两个负载杆Ia的中间固定着加载缸支座4,加载缸支座4的左端与底座2左侧壁的内表面垂直连接,在加载缸支座4的右端有一个带有轴孔的双耳,通过加载缸支座轴4a使加载缸5的左端单耳与加载缸支座4形成铰链连接;第一摇臂3的主体是一个矩形板,第一摇臂3位于底座2上、下侧壁之间,第一摇臂3的板面与底座2的上、下侧壁垂直,在第一摇臂3的上、下端面上、靠近底端面的位置各有一个短轴,上、下端面上的两个短轴保持同轴,在底座2的上、下侧壁上、与上述短轴对应的位置各有一个短轴孔,上述两个短轴分别位于上述两个短轴孔内并保持转动间隙,在第一摇臂3的顶端面上带有三个双耳,位于中间的双耳称为第一摇臂中双耳,位于上方和下方的双耳称为第一摇臂边双耳,加载缸5的活塞杆耳环通过第一摇臂中双耳轴3a与第一摇臂中双耳形成铰链连接,位于上面的弹簧负载器I的负载杆Ia的端头带有负载杆耳环,该负载杆耳环通过第一摇臂边双耳轴3b与位于上面的第一摇臂边双耳形成铰链连接,位于下面的弹簧负载器I的负载杆Ia的端头也带有负载杆耳环,该负载杆耳环通过第一摇臂边双耳轴3b与位于下面的第一摇臂边双耳形成铰链连接;合力拉压力传感器6的左端带有传感器左双耳,该传感器左双耳的两个耳片位于第一摇臂中双耳内、加载缸5活塞杆耳环的外面,使传感器左双耳与第一摇臂中双耳和加载缸5的活塞杆耳环形成共用第一摇臂中双耳轴3a的复合铰链连接;第二摇臂7的结构与第一摇臂3相同,它的主体也是一个矩形板,第二摇臂7位于底座2上、下侧壁之间,第二摇臂7的板面与底座2的上、下侧壁垂直,在第二摇臂7的上、下端面上、靠近底端面的位置各有一个短轴,上、下端面上的两个短轴保持同轴,在底座2的上、下侧壁上、与第二摇臂上述短轴对应的位置各有一个短轴孔,上述第二摇臂的两个短轴分别位于上述两个短轴孔内并保持转动间隙,在第二摇臂7的顶端面上也带有三个双耳,位于中间的双耳称为第二摇臂中双耳,位于上方和下方的双耳称为第二摇臂边双耳,合力拉压力传感器6的右端带有传感器右耳环,传感器右耳环通过第二摇臂中双耳轴3a与第二摇臂中双耳形成铰链连接;上作动器装载单元和下作动器装载单元的结构相同,每个作动器装载单元由拉压力传感器9、位移传感器10和油路连接软管组成,拉压力传感器9的一端与底座2的右侧壁内表面连接,当被试验作动器31安装到作动器装载单元上以后,作动器上作动筒的尾座与拉压力传感器9的另一端通过铰链31a连接,位移传感器10的外壳固定在作动筒上,位移传感器10的移动铁芯与作动器活塞杆的端环连接,作动器活塞杆的端环通过第二摇臂边双耳轴7b与第二摇臂边双耳形成铰链连接;上作动器装载单元中的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装置8的相应信号输入端连接,下作动器装载单元中的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装置8的相应信号输入端连接,上作动器装载单元中的拉压力传感器9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装置8的相应信号输入端连接,下作动器装载单元中的拉压力传感器9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装置8的相应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控制油路由第一油源11、两个手动阀门12、两个流量计13和两个压差传感器14组成;第一油源11的第一回油口 11a、第一出油口 lib、一个压差传感器14、一个·手动阀门12和一个流量计13构成第一供油回路,第一油源11的第二回油口 I Id、第二出油口 11c、另一个压差传感器14、另一个手动阀门12和另一个流量计13构成第二供油回路,油源11的第一回油口 Ila分别与一个压差传感器14的一端和第一连接油管15的一端连通,第一油源11的第一出油口 Ilb分别与一个手动阀门12和一个流量计13的一端连通,第一油源11的第二回油口 Ild分别与另一个压差传感器14的一端和第四连接油管18的一端连通,第一油源11的第二出油口 Ilc分别与另一个手动阀门12和另一个流量计13的一端连通,上述一个手动阀门12、一个流量计13和一个压差传感器14的另一端都与第二连接油管16的一端连通,上述另一个手动阀门12、另一个流量计13和另一个压差传感器14的另一端都与第三连接油管17的一端连通;当被试验作动器的控制阀块32接入控制油路中时,第一连接油管的另一端与控制阀块32的第一回油口 32a连通,第二连接油管的另一端与控制阀块32的第一出油口 32b连通,第三连接油管的另一端与控制阀块32的第二出油口 32c连通,第四连接油管的另一端与控制阀块32的第二回油口 32d连通;控制阀块32的第一控制口 32e与第一软管19的一端连通,第一软管19的另一端与位于上面的作动器31的第一进出油口连通;控制阀块32的第二控制口 32f与第二软管20的一端连通,第二软管20的另一端与位于上面的作动器31的第二进出油口连通;控制阀块32的第三控制口32g与第三软管21的一端连通,第三软管21的另一端与位于下面的作动器31的第一进出油口连通;控制阀块32的第四控制口 32h与第四软管22的一端连通,第四软管22的另一端与位于下面的作动器31的第二进出油口连通;第一信号发生器23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阀块3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二控制油路由第二油源24、第二油源手动阀门25、第二油源流量计26和第二油源压差传感器27组成;第二油源24的回油口 24a分别与第二油源压差传感器27的一端和第五连接油管28的一端连通,第二油源24的出油口 24b分别与第二油源手动阀门25和第二油源流量计26的一端连通,上述第二油源手动阀门25、第二油源流量计26和第二油源压差传感器27的另一端都与第六连接油管29的一端连通,第五连接油管28的另一端与加载缸5上伺服阀的回油口连通,第六连接油管29的另一端与加载缸5上伺服阀的进油口连通;第二信号发生器30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加载缸5上伺服阀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本技术的优点是提出了一种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综合试验设备,能验证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的阻尼旁通和力纷争等性能,消除了并联耦合式作动器可能存在的影响飞行安全的隐患。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联耦合式作动器综合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它由并联耦合式作动器装载机构、第一控制油路、第二控制油路、第一信号发生器(23)、第二信号发生器(30)和显示装置(8)组成;并联耦合式作动器装载机构由两个弹簧负载器(1)、底座(2)、第一摇臂(3)、加载缸支座(4)、加载缸(5)、合力拉压力传感器(6)、第二摇臂(7)、和上作动器装载单元和下作动器装载单元组成;底座(2)是一个矩形框架,两个弹簧负载器(1)分别固定在底座(2)左侧壁上部和下部的外面,两个弹簧负载器(1)的负载杆(1a)穿过底座(2)左侧壁上的过孔进入底座(2)内部,在底座(2)左侧壁的内表面上、两个负载杆(1a)的中间固定着加载缸支座(4),加载缸支座(4)的左端与底座(2)左侧壁的内表面垂直连接,在加载缸支座(4)的右端有一个带有轴孔的双耳,通过加载缸支座轴(4a)使加载缸(5)的左端单耳与加载缸支座(4)形成铰链连接;第一摇臂(3)的主体是一个矩形板,第一摇臂(3)位于底座(2)上、下侧壁之间,第一摇臂(3)的板面与底座(2)的上、下侧壁垂直,在第一摇臂(3)的上、下端面上、靠近底端面的位置各有一个短轴,上、下端面上的两个短轴保持同轴,在底座(2)的上、下侧壁上、与上述短轴对应的位置各有一个短轴孔,上述两个短轴分别位于上述两个短轴孔内并保持转动间隙,在第一摇臂(3)的顶端面上带有三个双耳,位于中间的双耳称为第一摇臂中双耳,位于上方和下方的双耳称为第一摇臂边双耳,加载缸(5)的活塞杆耳环通过第一摇臂中双耳轴(3a)与第一摇臂中双耳形成铰链连接,位于上面的弹簧负载器(1)的负载杆(1a)的端头带有负载杆耳环,该负载杆耳环通过第一摇臂边双耳轴(3b)与位于上面的第一摇臂边双耳形成铰链连接,位于下面的弹簧负载器(1)的负载杆(1a)的端头也带有负载杆耳环,该负载杆耳环通过第一摇臂边双耳轴(3b)与位于下面的第一摇臂边双耳形成铰链连接;合力拉压力传感器(6)的左端带有传感器左双耳,该传感器左双耳的两个耳片位于第一摇臂中双耳内、加载缸(5)活塞杆耳环的外面,使传感器左双耳与第一摇臂中双耳和加载缸(5)的活塞杆耳环形成共用第一摇臂中双耳轴(3a)的复合铰链连接;第二摇臂(7)的结构与第一摇臂(3)相同,它的主体也是一个矩形板,第二摇臂(7)位于底座(2)上、下侧壁之间,第二摇臂(7)的板面与底座(2)的上、下侧壁垂直,在第二摇臂(7)的上、下端面上、靠近底端面的位置各有一个短轴,上、下端面上的两个短轴保持 同轴,在底座(2)的上、下侧壁上、与第二摇臂上述短轴对应的位置各有一个短轴孔,上述第二摇臂的两个短轴分别位于上述两个短轴孔内并保持转动间隙,在第二摇臂(7)的顶端面上也带有三个双耳,位于中间的双耳称为第二摇臂中双耳,位于上方和下方的双耳称为第二摇臂边双耳,合力拉压力传感器(6)的右端带有传感器右耳环,传感器右耳环通过第二摇臂中双耳轴(3a)与第二摇臂中双耳形成铰链连接;上作动器装载单元和下作动器装载单元的结构相同,每个作动器装载单元由拉压力传感器(9)、位移传感器(10)和油路连接软管组成,拉压力传感器(9)的一端与底座(2)的右侧壁内表面连接,当被试验作动器(31)安装到作动器装载单元上以后,作动器上作动筒的尾座与拉压力传感器(9)的另一端通过铰链(31a)连接,位移传感器(10)的外壳固定在作动筒上,位移传感器(10)的移动铁芯与作动器活塞杆的端环连接,作动器活塞杆的端环通过第二摇臂边双耳轴(7b)与第二摇臂边双耳形成铰链连接;上作动器装载单元中的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装置(8)的相应信号输入端连接,下作动器装载单元中的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装置(8)的相应信号输入端连接,上作动器装载单元中的拉压力传感器(9)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装置(8)的相应信号输入端连接,下作动器装载单元中的拉压力传感器(9)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显示装置(8)的相应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控制油路由第一油源(11)、两个手动阀门(12)、两个流量计(13)和两个压差传感器(14)组成;第一油源(11)的第一回油口(11a)、第一出油口(11b)、一个压差传感器(14)、一个手动阀门(12)和一个流量计(13)构成第一供油回路,第一油源(11)的第二回油口(11d)、第二出油口(11c)、另一个压差传感器(14)、另一个手动阀门(12)和另一个流量计(13)构成第二供油回路,油源(11)的第一回油口(11a)分别与一个压差传感器(14)的一端和第一连接油管(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花韬,张磊,段西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