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领域的直流-直流变换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
技术介绍
伴随着直流-直流升压变换器在光伏和燃料电池等并网发电系统等的领域中受到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也有所提高。传统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增益较小,功率开关的电压应力较大,开关损耗较大。为此,相继出现了使用软开关电路方法,虽然可以实现功率开关管的软开关,却不能降低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使用开关电容的方法,虽有瞬间电流冲击,而实现很高的输出电压需要数量多的开关电容,且结构复杂。为了将光伏或燃料电池阵列的电压提升到并网逆变器所需直流母线电压,因此研究新型高性能且具有更高升压变比的直流变换器来满足后级并网逆变器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关于并联变换器的结构设计,现有技术中已有相关的技术方案公开,如:中国专利号:ZL201220067744.1,该技术名称为:一种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该变换器由两相电路组成,一相电路由电源V正端、电感L1、电容Cl、二极管Dl、负载R和电源V负端依次串 ...
【技术保护点】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入源(Vin),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设有第一绕组(Np1)和第二绕组(Ns1)的第一耦合电感,设有第三绕组(Np2)和第四绕组(Ns2)的第二耦合电感,第一单向整流二极管(D1),第二单向整流二极管(D2),第三单向整流二极管(D3),输出二极管(Do),箝位电容(C1),第一中间储能电容(C2),第二中间储能电容(C3)和输出滤波电容(Co);所述第一耦合电感的第一绕组(Np1)的同名端与第二耦合电感的第三绕组(Np2)的同名端与直流输入源(Vin)的正极相连,第一耦合电感的第一绕组(Np ...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入源(Vin),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设有第一绕组(Npl)和第二绕组(Nsl)的第一耦合电感,设有第三绕组(Np2)和第四绕组(Ns2)的第二耦合电感,第一单向整流二极管(D1),第二单向整流二极管(D2),第三单向整流二极管(D3),输出二极管(D。),箝位电容(C1),第一中间储能电容(C2),第二中间储能电容(C3)和输出滤波电容(C。); 所述第一耦合电感的第一绕组(NpI)的同名端与第二耦合电感的第三绕组(Np2)的同名端与直流输入源(Vin)的正极相连,第一稱合电感的第一绕组(Npl)的另一端与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漏极及箝位电容(C1)的负极相连,第二耦合电感的第三绕组(Np2)的另一端与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漏极及第一单向整流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源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源极及直流输入源(Vin)的负极相连,第一单向整流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雪峰,王琳,章家岩,张纯,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