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宽频电磁波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该宽频电磁波吸收体包括具有磁性颗粒分散于聚合物树脂的结构的磁性复合体以及排列于所述磁性复合体内的多个导电线。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用于辐射电磁波的元件而有效吸收宽频电磁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磁波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来讲涉及使用于辐射电磁波的元件的能够吸收宽频带的电磁波的。
技术介绍
最近,随着电气电子设备和下一代信息通信设备的发展,电路的工作频率增加到GHz的高频带,呈现出设备多功能化、小型化的趋势。对于这种设备而言,因发生电磁波干扰及噪声而引起的误动作及信号质量下降、因电磁波辐射而引起的对人体有害的电磁波及电磁波公害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解决信号质量下降问题(这种问题是由现有的电磁波屏蔽材料产生的反射所引起的二次干扰或相近信号线之间的耦合所引起的电磁波干扰引起的),使用磁性材料吸收电磁波这一概念下的技术开发进行得较为活跃。电磁波吸收材料最近在日益轻薄短小化的电子装置(电路图案、所安装部件、电·缆等)中起到抑制引起设备误动作的噪声,抑制电路块之间的串扰或相近基板中的感应耦合,改善天线的接收灵敏度或减少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的重要功能。尤其,为了能够通用于在多种频带使用的电子部件,电磁波吸收材料必须具有宽频特性。在近场中的电磁波吸收技术中,急需开发能够消除电磁波噪声及控制干扰的芯片水平的超薄型吸收材料,以通过减小电子设备部件及单一芯片的多功能高密度安装及高频化引起的电磁波干扰及数模信号的干扰等来提高宽频带( GHz)中的信号质量。当前就芯片水平的超薄型吸收材料而言,在全世界范围内急需采取针对高频区域中的电磁波干扰的对策,以防止单位空间上的复杂的微细信号线的传导噪声、耦合、电磁波辐射及数模干扰所引起的电子部件及芯片的误动作及信号质量下降。并且,在近场及远场中的电磁波吸收技术中,作为下一代EMC、RFID及军用隐身技术的核心,需要开发出新的复合了介电及磁性材料的宽频吸收材料。为了获得优良的吸收性能,主要利用高磁导率的磁性材料。但是,大部分磁性材料随着高频化产生谐振现象,因此在GHz频带几乎失去磁导率。并且,由于磁自旋具有方向性,因此根据元件或电路的复杂方向性的用于吸收电磁波能量的微细调节十分困难。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从材料形状方面来看,要求极微细高纵横比(aspect ratio)的磁性金属颗粒,与此同时吸收材料内的金属颗粒配向、分散技术也是必需的。另一方面,随着电子部件的高度集成化,在电磁波吸收体中在吸收入射的电磁波能量而转换为热量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芯片上产生的热量成为重要问题。因此,根据磁性复合体内的磁性颗粒的纵横比设计超薄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是十分重要的,也可以说其技术难度非常大。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提供一种使用于辐射电磁波的元件的能够吸收宽频带的电磁波的宽频电磁波吸收体。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易于制造使用于辐射电磁波的元件的能够吸收宽频带的电磁波的宽频电磁波吸收体的宽频电磁波吸收体制造方法。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宽频电磁波吸收体,其包括具有磁性颗粒分散于聚合物树脂的结构的磁性复合体以及排列于所述磁性复合体内的多个导电线。 所述导电线可包括以等间距周期性排列的导电线。所述导电线可包括相对辐射电磁波的元件的信号线平行排列的多个导电线。相对所述信号线平行排列的多个导电线可具有与所述信号线的线宽相同的线宽。另外,所述导电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导电线和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导电线,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导电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导电线可形成格子状的格栅。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导电线可包括以等间距周期性排列的多个导电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导电线可包括以等间距周期性排列的多个导电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导电 线之间的间距可以等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导电线之间的间距。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导电线可相对辐射电磁波的元件的信号线平行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导电线可相对辐射电磁波的元件的信号线垂直排列。相对所述信号线平行排列的多个导电线可具有与所述信号线的线宽相同的线宽。所述导电线可排列为位于所述磁性复合体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中心部。所述导电线可以由作为铁(Fe)系、钴(Co)系、镍(Ni)系、钥(Mo)系、锰(Mn)系或钕(Nd)系金属或金属合金的磁性导体形成。另外,所述导电线可以由作为金(Au)系、银(Ag)系、铜(Cu)系、铝(Al)系、钼(Pt)系或钯(Pd)系金属或金属合金的非磁性导体形成。另外,所述导电线可以由从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碳纳米纤维(carbonnanofiber)、碳黑(carbon black)、碳纤维(carbon fiber)及石墨烯(graphene)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碳系导体形成。另外,所述导电线可以由氧化物系列导体或导电性聚合物形成。所述磁性颗粒为带有磁性的颗粒,可以是铁(Fe)系、钴(Co)系、镍(Ni)系、钥(Mo)系、猛(Mn)系或钦(Nd)系金属或金属合金颗粒。另外,所述磁性颗粒可以是在带有磁性的颗粒上涂敷从钛氧化物(Titaniumoxide)、钡钦氧化物(Barium-Titanium oxiede)及银钦氧化物(Strontium-Titaniumoxide)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介电材料的颗粒。另外,所述磁性颗粒可以是在从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碳纳米纤维(carbon nanofiber)、碳黑(carbon black)、碳纤维(carbon fiber)及石墨烯(graphene)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碳系导体上涂敷磁性材料的颗粒。所述磁性颗粒可包括纵横比(aspect ratio)在I 1000范围的球(sphere)形、板(plate)形、薄片(flake)形、杆(rod)形或细线(wire)形颗粒。另外,所述磁性颗粒可包括中空(hollow)结构的球(sphere)形、管(tube)形、细线(wire)形或薄片(flake)形颗粒。另外,所述磁性颗粒可包括从球形颗粒、板(plate)形颗粒、薄片(flake)形颗粒、杆(rod)形颗粒、细线(wire)形颗粒、中空(hollow)结构的球形(sphere)颗粒、中空(hollow)结构的管(tube)形颗粒、中空(hollow)结构的细线(wire)形颗粒及中空(hollow)结构的薄片(flake)形颗粒中选择的两种以上的颗粒。所述磁性颗粒可以由具有互不相同的谐振频率的多个磁性颗粒形成。所述聚合物树脂中可分散有从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碳纳米纤维(carbonnanofiber)、碳黑(carbon black)、碳纤维(carbon fiber)及石墨烯(graphene)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碳系导体,所述碳系导体相对所述磁性复合体的含量优选为O. 01 70% (重量)O所述聚合物树脂可包括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宽频电磁波吸收体通过调节所述磁性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而确定磁性复合体的谐振频率,且在与所述谐振频率相同或者高于所述谐振频率的频带吸收电磁波。所述磁性颗粒可包括铁氧体系氧化物。所述铁氧体系氧化物可由尖晶石型铁氧体(spinnel ferrite)或六角晶系铁氧体(hexagonal ferrite)形成。所述尖晶石型铁氧体可由Ni-Zn铁氧体、Mn-Zn铁氧体或Cu-Zn铁氧体所形成的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形成,所述六角晶系铁氧体可由钡(Ba)铁氧体或锶(Sr)铁氧体所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相官,李相福,金基炫,左容昊,吴承铎,
申请(专利权)人:韩国机械研究院,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