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施加复合电磁场的电磁铸型,属于金属材料铸造领域。
技术介绍
连续铸造是通过向底部置于底座的铸型内连续浇注液体金属,不断拉动底座而生产铸坯的方法。这种方法现已成为钢铁材料的主要生产方法,目前发达国家的连铸比已达99%,我国也接近70%。这是由于连铸和模铸相比能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因此,提高连铸铸坯的质量是获得优质钢材的关键。 在连续铸造过程中,通常将粉末状润滑剂加入到铸型内的金属液面上,其熔化后进入液体金属和铸型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铸型被高温液体金属损坏。为了使润滑剂能顺利地流入铸型和铸坯之间,生产中采用了上下振动铸型的方法。但是,铸型振动会引起液面的周期变形,使铸坯表面产生振纹,并在振纹处形成偏析、裂纹等缺陷。同时铸坯内部还存在夹杂、中心偏析、疏松等缺陷,这将极大地影响了连铸坯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质量问题,在连铸铸型外设置通有交流电的线圈,线圈中的交变电流在铸型内形成交变磁场,并在液体金属中诱导出感应电流,带有感应电流的液体金属在交变磁场中受到从铸型壁指向中心的电磁力的作用,使液面处的液体金属在铸造过程中保持离开铸型壁,不随铸型振动而变形,因而消除了因铸型振动引起的种种表面缺陷。依据这一原理,人们首先是采用在连铸铸型外设置通有工频交流电的电磁线圈方法,使铸型内的液体金属受电磁力作用离开铸型壁,增大了润滑剂流路的厚度,减轻了液体金属和铸型之间的接触压力,改善了铸坯的表面质量。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工频交流电,液体金属内会产生搅拌流,容易将润滑剂和夹杂卷进金属液池深处,形成铸造缺陷。 1994年专利JP06277803提出了施加复合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施加复合电磁场的金属连续铸造方法,主要是由电磁铸型[4]、液体金属[8]、设在电磁铸型[4]外侧的电磁线圈、浇注系统、拉坯系统、冷却系统和供电系统所构成,其特征在于:a)、在电磁铸型[4]的外侧,距其上端面30-100mm处设置有一 个上端面与液面[10]处于同一水平面、频率为10-100kHz、功率为40-100kW的高频线圈[6],b)、在高频线圈[6]下方,于对应直浇道[9]出口位置处,设置有磁感应强度为1500-2000G的直流电磁铁[5],c)、在电磁 铸型[4]出口的下方,设置有频率为3-60Hz、电流为100-200A的低频搅拌线圈[3],d)、铸造过程中,先将底座[1]置入电磁铸型[4]内,开动冷却系统,再将感应炉中熔化的液体金属[8]通过直浇道[9]浇注到电磁铸型内,并要保持液 面[10]与高频线圈[6]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分别接通高频线圈[6]、直流电磁铁[5]和低频搅拌线圈[3]的电源,最后,启动拉坯系统,凝固后的铸坯[2]在拉坯系统的作用下,随底座[1]连续向下运动,此时,应使液面始终保持在与高频线圈上端面相同的水平面上,其 ...
【技术特征摘要】
1所述电磁铸型进行金属连续铸造的方法,主要包括液体金属8、浇注和拉坯步骤,其特征在于,铸造过程中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将底座1置入电磁铸型4内,并开动冷却阀;第二步,将感应炉中熔化的液体金属8通过直浇道9浇注到电磁铸型内,并要保持液面10与高频线圈6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其误差应在±10mm范围之内;第三步,分别接通高频线圈6、直流电磁铁5和低频搅拌线圈3的电源;第四步,启动拉坯步骤,使凝固后的铸坯2在拉坯力的作用下,随底座1连续向下运动,此时,应使液面始终保持在与高频线圈上端面相同的水平面上,其液面高度的波动误差为±10mm;第五步,停止浇注时,应切断电源,关闭冷却阀,停机。 本发明运用于圆坯、方坯的连铸;一般铸坯断面尺寸较小时,施加于高频线圈的功率和高频线圈上端面与电磁铸型上端的距离均应取下限值,铸坯断面尺寸较大时,则应取上限值;通过高频线圈交流电的频率从10kHz到100kHz都可以使用,频率较高时,表面质量更好,但电源效率低;铸坯断面尺寸较小时,直流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和低频搅拌线圈的电流强度取下限值,低频搅拌线圈交流电的频率取上限值,否则直流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和低频搅拌线圈的电流强度取上限值,低频搅拌线圈交流电的频率取下限值;铸造过程中应保持液面和高频线圈上端面的距离差为±10mm,最好二者处于同一水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用高频线圈6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中频线圈12和磁石11,不但保证了金属液面的安定,而且可向液体金属提供更多的焦耳热,使铸坯的表面质量更好,表面粗造度降低32%,(2)在对应直浇道9出口位置处设置直流电磁铁5,减轻了铸过程产生的夹杂,夹杂物数量从1个/100cm2降低到0.2个/100cm2,(3)在电磁铸型4出口下面设置低频搅拌线圈3,提高铸坯等轴晶的比率24%,减轻了铸坯内部的疏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细节。 图1是本发明所设计的电磁铸型、高频线圈、直流电磁铁和低频搅拌线圈的整体布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电磁铸型4的外侧,于液面10高度处设置有高频线圈6,高频线圈的上端面与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在高频线圈下面,对应直浇道9出口位置处设置有直流电磁铁5;在电磁铸型出口下方处设置有低频搅拌线圈3;液体金属8经直浇道9被浇注到电磁铸型内,凝固后的铸坯2在拉坯力的作用下,随底座1连续向下运动。符号7为电磁铸型的等宽缝隙,使用过程中用耐火材料添塞。符号A-A和符号B-B是两个不同断面的断面符号。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方形电磁铸型4的4个型壁面,在每个型壁上都沿铸造方向开设5条平行的等宽缝隙7,缝隙用耐火材料添塞,以防金属液从直浇道9浇注到铸型后从缝隙漏出;高频线圈6安装在电磁铸型4的外侧,符号10为液体金属的液面。 图3是图1的A-A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显示出两块直流电磁铁5,设置在电磁铸型4的两个相对应的外侧面,符号2是已凝固的铸坯,符号8是未凝固的液体金属。 图4是图1的B-B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显示的由4组独立线圈组成的低频搅拌线圈3是设置在电磁铸型的下方,分别位于铸坯2外侧的4个侧面,符号8是未凝固的液体金属。 图5是现有技术的电磁铸型、电磁线圈、磁石整体布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电磁铸型4外侧,液面10附近设置有频率为3.4kHz的中频线圈12;在中频线圈12外面,对应液面位置设置两块磁石11;液体金属8经直浇道9被浇注到电磁铸型内,凝固后的铸坯2在拉坯力的作用下,随底座1连续向下运动。符号7为电磁铸型的等宽缝隙,使用过程中用耐火材料添塞。 图6是高频电磁场改善铸坯表面质量原理示意图。 液体金属8被浇注到电磁铸型4内后,在型壁处首先形成凝固壳状铸坯2;在电磁铸型4外侧,于液面10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廷举,金俊泽,张兴国,曹志强,姚山,郑贤淑,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