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加双频电磁场改善连铸坯质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3980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金属材料加工领域,涉及到一种通过施加双频电磁场改善连铸坯质量的方法,其特征为:在电磁结晶器[2]外侧上下依次设置两个感应线圈,上部线圈通以高频电流,下部线圈通以低频电流,铸造过程中始终保持液面与上部线圈中心面平齐,误差不超过±5mm;其优点是:(1)解决了因结晶器振动和型内电磁搅拌带来的表面振动痕、裂纹、夹杂等问题;(2)等轴晶率提高到100%,晶粒度降低了83%,表面粗糙度降低了80%,夹杂物含量降低了97%。(*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材料加工领域,特别涉及到连续铸造技术。连续铸造技术取代传统的模铸法是冶金工业的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它不仅使铸造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与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材料的浪费,使铸坯的内外冶金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近年来,随着连铸生产向高速、近终形和铸坯直接轧制方向发展,对连铸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磁搅拌技术(EMS)是借助电磁力强迫铸坯内的钢水流动,改变了钢水凝固过程中的流动、传热和传质条件,达到改善铸坯表面及亚表面质量、扩大等轴晶率、改善或消除中心偏析和中心缩孔等目的。目前,结晶器内电磁搅拌技术(M-EMS)在连铸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能够获得如下效果(1)在铸坯冷却速度最大的弯月面处设置搅拌器,钢水旋转运动加速了凝固方向的传热以及钢液过热的耗散,因此晶粒细化明显,等轴晶率极大地提高;(2)弯月面处金属液流动可以弥补因保护渣熔化导致的液面温度的降低,使得液面保持较高的浇注温度而不会率先凝固;同时旋转运动使得凝固前沿温度梯度变小,有利于初期凝固坯壳的均匀生长,从而避免横纵裂纹的产生;(3)旋转运动冲刷凝固前沿还会防止非金属夹杂物和气泡在最初凝固的皮下聚集,使其靠离心作用向铸坯中心聚集进而上浮到弯月面而从皮下去除。上述这些效果需要弯月面处有较强的搅拌强度,并且这些效果会随着电磁搅拌强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是当搅拌强度较大时会在液面形成漩涡,离心力作用使得结晶器壁附近的金属液向上突起,中心的金属液面凹陷。这种现象的负面影响表现在(1)增大熔融金属与结晶器内壁之间的接触压力,极大地阻碍了润滑剂沿型壁流入量,从而恶化了润滑效果和降低了铸造速度;同时弯月面变得不安定,凝固坯壳生长不均匀,极易导致裂纹的生成;(2)中心涡流将保护渣卷吸到金属液内部产生夹杂缺陷;(3)在浇注方式采用浸入式水口浇注时中心涡流还会侵蚀水口,降低水口寿命;同时被侵蚀物将污染金属液,降低铸坯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工艺措施主要有减小电磁搅拌所施功率或者降低搅拌器在结晶器位置所处的高度等,但这些措施要么以牺牲表面质量来提高内部质量,要么以牺牲内部质量来提高表面质量,可以说是顾此失彼,不能够全面地提高连铸坯的质量。另外,由专利USP08/472246所公开的双搅拌系统,虽然上部的辅助线圈能够控制弯月面区域因下部的主线圈电磁搅拌带来的液面波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搅拌强度,使得内部冶金质量较单独采用下部主搅拌线圈有所下降;而且也不能消除因结晶器振动产生的振动痕、裂纹等铸坯表面缺陷;加之施加的又是低频交流电,磁场倾向诱发金属液流动,也是产生表面缺陷的动因之一。因此,就目前的工艺方法而言,铸坯表面缺陷是影响高速连铸技术、连铸连轧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即使工艺条件合适,也大约有40%的钢种达不到连铸连轧一体化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保证铸坯内部质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在连续铸造过程中控制结晶器内熔融金属运动状态及凝固成形从而全面提高连铸坯质量的工艺方法。使用该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由于结晶器内电磁搅拌带来得弯月面波动、保护渣通道受阻、润滑效果恶化、保护渣卷吸和水口侵蚀等问题,而且能够消除铸坯表面振动痕、裂纹等表面缺陷,使表面变得光滑,从而有利于高速连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连铸连轧工艺一体化的顺利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是与二冷区电磁搅拌(S-EMS)相比,结晶器内电磁搅拌不仅能够细化铸坯的凝固组织,而且搅拌作用促进内外金属液的热交换,有助于避免因保护渣融熔带来的液面温度的降低,使得液面始终保持较高的浇注温度;同时冲刷作用减小了凝固前沿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初期凝固坯壳的均匀生长,这正是生产中广泛采用结晶器内电磁搅拌技术的根本原因。但是结晶器内电磁搅拌会在金属液面形成漩涡,会带来弯月面的不稳定以及结晶器内壁与金属液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大,使得保护渣通道受阻、润滑效果恶化,这不仅缩短了结晶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铸造速度,也是产生表面缺陷从而影响连铸连轧工艺一体化实现的主要原因。另外,漩涡还会导致保护渣卷吸和水口侵蚀等问题,因此,或许降低电磁搅拌功率或搅拌器位置就成为避免这些缺陷的首选方法。但是如果单纯降低了搅拌线圈的功率或降低了结晶器内电磁搅拌线圈位置,虽然液面不形成漩涡,但是上述结晶器内电磁搅拌的优点也就体现不出来,或者说这与二冷区电磁搅拌(S-EMS)作用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在保证铸坯内部质量的前提下,若再能施加一种电磁场来替代结晶器内电磁搅拌所起到得改善铸坯表面质量的作用,即能够保证液面有较高的浇注温度来避免因保护渣熔化带来的表面温度的降低;同时可以适当降低搅拌线圈的位置,使得弯月面处金属液面不形成漩涡,则弯月面稳定、润滑通道畅通,就会避免内部夹杂和表面缺陷,从而生产出内外优质的铸坯。基于上述构想,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在侧壁开缝的电磁结晶器外侧上下依次安置两个感应线圈,上部的线圈与高频电源相连(简称高频线圈),主要实现“软接触”连续铸造;下部的线圈与低频电源相连(简称低频线圈),目的是产生电磁驱动力,获得晶粒结构细小的凝固组织。具体特征在于由于施加高频电磁场,考虑到导体表面存在集肤效应,对于传统结晶器来说,磁场不能够有效地进入到结晶器内部,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冷坩埚式电磁结晶器,在结晶器上部距结晶器顶端面40-150mm处设置一个高频线圈,使其与高频电源相连,电源频率范围为10-100kHz,功率范围为20-80kW。在高频线圈下面,距结晶器顶端面150-250mm设置一个低频线圈,使其与低频电源相连,电源频率范围3-60Hz,功率范围为10-40kW。操作过程中,首先,将底模置入电磁结晶器内,开动冷却系统,冷却水流量为20-50m3/h;然后,将熔化的液体金属通过浸入式浇道浇注到电磁结晶器内,当液态金属的浇注液面达到高频线圈顶端面时启动拉坯系统和振动系统,凝固后的铸坯在拉坯系统的作用下随底模连续向下运动,这时分别接通高频线圈和低频搅拌线圈的电源;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液面与高频线圈中心面平齐,其误差为±5mm。根据铸坯尺寸和浇注钢种,通过调节两个线圈的相对位置以及两个线圈各自的电气参数,就能够获得优质的连铸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在弯月面附近设置高频线圈,高频磁场产生的电磁压力减轻了因电磁搅拌带来的金属液与结晶器内壁接触压力,减小了液态保护渣在初生凝固坯壳与结晶器壁之间强制性流入、流出过程中受到的阻碍,缓和结晶器周期性振动过程中保护渣通道内的动压变化,使钢液弯月面所受扰动减轻、提高弯月面的稳定性,从而减轻铸坯表面振动痕、减小表面裂纹的发生几率,有利于改善铸坯的初始凝固过程;(2)高频电磁场的感应加热功能及其对钢液熔池所产生的搅拌作用,减小弯月面区域钢液熔池内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初生凝固坯壳的均匀生长,因而减少铸坯横纵裂纹生成的可能性;(3)高频线圈产生的电磁压力使金属液与铸坯之间以“软接触”状态实现连续铸造,初生凝固坯壳与结晶器内壁接触压力的减轻有助于减小拉坯阻力、促进保护渣的消耗,有利于高速连铸技术的发展;同时表面振动痕消失,表面变得光滑,表面平均粗糙度较未施加高频电磁场降低了80%,不需要轧制前清理或少清理,因而有利于连铸连轧工艺的顺利实现;(4)高频线圈的设置降低了低频搅拌线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施加双频电磁场改善连铸坯质量的方法,主要是由侧壁开缝的电磁结晶器[2]、液体金属[1]、设置在电磁结晶器[2]外侧的高频线圈[4]、低(工)频线圈[5]以及相关电源系统所构成,其特征在于:(a)在电磁结晶器[2]的外侧,距其上端面40-150mm处设置高频线圈[4],施加电源的频率为10-100kHz、功率为20-80kW;(b)在电磁结晶器[2]的外侧,距其上端面150-250mm处设置有一个频率为3-60Hz、功率为10-40kW的低频线圈[5];(c)操作方法是:首先,将底模[8]置入电磁结晶器[2]内,开动冷却系统,冷却水流量为20-50m↑[3]/h;然后,将熔化的液体金属[1]通过浸入式浇道[3]浇注到电磁结晶器内,当液态金属[1]的浇注液面达到高频线圈[4]顶端面时启动拉坯系统和振动系统,铸坯[6]随底模[8]连续向下运动,此时,分别接通高频线圈[4]和低频线圈[5]的电源;操作过程中保持液面与高频线圈中心面平齐,液面波动误差为±5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廷举金俊泽张志峰张兴国姚山曹志强郑贤淑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