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车风冷器及混凝土泵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40121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2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泵车风冷器,具有平板式散热结构,平板式散热结构包括相接的油道循环层和风冷层,油道循环层包括并列的多条容纳液压油流动的油道,相邻油道之间具有供液压油流动的通道,风冷层包括至少一个风机和并列的多条风道,风机的出风口与风道相对。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具有泵车风冷器的混凝土泵车,泵车风冷器作为走台固定在混凝土泵车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泵车风冷器散热面积更大,且占用空间小且较规则,强度高于现有技术的风冷器,耐压性能好;在混凝土泵车上以走台的形式安装泵车风冷器,可以充分的利用泵车风冷器所具有的平板结构,从而不仅不会占用额外的泵车装配空间,且无须专门的风冷器安装位置,也不会对运动件的动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泵车风冷器及混凝土泵车
技术介绍
目前在工程建筑中,需要利用混凝土泵车将混凝土输送到指定的位置,而混凝土泵车所使用的液压油需要风冷器进行冷却。现有的风冷器的结构如图I所示,图I中风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油管I、散热片2和风扇3。液压油通过油管I循环,当风扇3转动时空气流经散热片2进行热交换,降低温度过高的液压油。现有的风冷器需要竖立安装,这会占用泵车有限的安装空间,容易与运动部件发生碰撞。随着泵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存在使用两个风冷器的泵车,其占用的空间位置就更大。在安装风冷器时,马达油管和回油管布置也十分困难。 另外,现有的风冷器的油管的散热能和耐压能力一般,当液压油压力超过3MP时,则可能发生破管漏油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泵车风冷器及混凝土泵车,不需占用额外的泵车装配空间,且尽量不会对运动件的动作造成影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泵车风冷器,具有平板式散热结构,所述平板式散热结构包括相接的油道循环层和风冷层,所述油道循环层包括并列的多条容纳液压油流动的油道,相邻油道之间具有供液压油流动的通道,所述风冷层包括至少一个风机和并列的多条风道,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风道相对。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平板式散热结构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而两层结构可以控制平板式散热结构的厚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由油管、风扇和散热片构成的风冷器其散热面积更大,且占用空间小且较规则。这种平板式散热结构的强度也高于现有技术的风冷器,耐压性能好。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内设有并列的多个散热鳍片。在风道中增设散热鳍片可以进一步的扩大散热面积,大幅提升泵车风冷器的散热能力。进一步的,所述油道循环层中的相邻油道通过通油封板形成供液压油流动的通道,在所述油道循环层中的多个油道的两端还设置有用于形成封闭的油路循环系统的端面封板。通过通油封板和端面封板可以将多个油道单元组合成封闭的油路循环系统,从装配的角度看,可以根据需要组装成预期某面积或某体积的风冷器。进一步的,所述在油道循环层上还设有可装卸的备用散热片。备用散热片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工作情况的需要进行装卸,通过安装备用散热片可以进一步的扩大散热面积,大幅提升风冷器的散热能力。进一步的,所述备用散热片布置在所述风机的侧部。将备用散热片布置在风机侧部可以方便风机向备用散热片吹风,加快散热速度。进一步的,所述油道循环层的油道出口还设有与外部油管连接的连接板。通过连接板可以更方便泵车风冷器与外部油管进行连接。进一步的,还包括检测所述平板式散热结构中的液压油温度的油温传感器和在检测到液压油温度超过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风机启动的风机控制单元。设置油温传感器可以对平板式散热结构中的液压油温度进行测量,以便风机控制单元对风机的启动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温度较高时及时启动风机,加快散热速度。进一步的,包括至少两套平板式散热结构,其中各套平板式散热结构的进油口分别通过带有换向阀的油道连接,由所述换向阀的状态控制液压油的进入选择。通过设置多于一套的平板式散热结构可以使得某套平板式散热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将液压油切换到其他平板式散热结构,进而增加泵车风冷器的散热能力。进一步的,还包括检测到其中一套平板式散热结构中的液压油超过预设值,控制所述换向阀动作将液压油进入方向切换到另一套平板式散热结构中进行循环的阀控制单·元。通过阀控制单元实现液压油进入方向的自动切换控制,操作更加方便安全。进一步的,所述泵车风冷器采用铝合金材料拉伸而成。铝合金材料延展性好,易于拉伸,且具有较好的耐压能力和导热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前述泵车风冷器的混凝土泵车,其中,所述泵车风冷器作为走台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泵车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混凝土泵车上以走台的形式安装泵车风冷器,可以充分的利用泵车风冷器所具有的平板结构,从而不仅不会占用额外的泵车装配空间,且无须专门的风冷器安装位置,也不会对运动件的动作造成影响。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泵车风冷器的平板式散热结构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而两层结构可以控制平板式散热结构的厚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由油管、风扇和散热片构成的风冷器其散热面积更大,且占用空间小且较规则。这种平板式散热结构的强度也高于现有技术的风冷器,耐压性能好;在混凝土泵车上以走台的形式安装泵车风冷器,可以充分的利用泵车风冷器所具有的平板结构,从而不仅不会占用额外的泵车装配空间,且无须专门的风冷器安装位置,也不会对运动件的动作造成影响。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现有的风冷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泵车风冷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泵车风冷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泵车风冷器的再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实施例的整体布局示意图。图7为图5实施例的油道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泵车风冷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给出了本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泵车风冷器具有平板式散热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一个较大的平板面积作为散热面积,并通过风冷方式进行冷却。平板式散热结构包括上下相邻相接的油道循环层和风冷层,其中油道循环层包括并列的多条容纳液压油流动的油道10,相邻油道之间具有供液压油流动的通道,风冷层包括至少一个风机30和并列的多条风道20,风机30的出风口(未示出)与风道20相对。在油道循环层上还具有进油口 12和出油口 11,在出油口 11上还可以装配与外部油管连接的连接板,通过连接板可以更方便泵车风冷器与外部油管进行连接。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平板式散热结构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而两层结构可以控制平板式散热结构的厚度,使得结构更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由油管、风扇和散热片构成的风冷器其散热面积更大,且占用空间小且较规则,易于安排。从散热结构的强度上看,这种平板式散热结构的强度也高于现有技术的风冷器,耐压性能好,不易发生因液 压油压力过大而导致破裂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散热要求不太高的场景,可以只利用自然风冷的方式,而当液压油温度较高时,可以通过人为开启或自动开启风机对风道进行吹风,从而增加散热的速度。从图3可以清楚地看出相邻油道之间存在缝隙,风机30吹出的风通过缝隙将风道20的热量带走,同时与油道循环层相接的风冷层也能够对由油道循环层中液压油传导来的热量进行冷却。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风道20中设置并列的多个散热鳍片21 (图3中示出)。这些散热鳍片可以进一步的扩大散热面积,大幅提升泵车风冷器的散热能力。在图2中可以看到,油道循环层中的相邻油道20通过通油封板13形成供液压油流动的通道,在油道循环层中的多个油道的两端还设置有用于形成封闭的油路循环系统的端面封板14。通过通油封板13和端面封板14可以将多个油道单元组合成封闭的油路循环系统。从装配的角度看,可以根据需要将多个具有中空结构的油道单元组装成预期某面积或某体积的风冷器。如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泵车风冷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车风冷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平板式散热结构,所述平板式散热结构包括相接的油道循环层和风冷层,所述油道循环层包括并列的多条容纳液压油流动的油道,相邻油道之间具有供液压油流动的通道,所述风冷层包括至少一个风机和并列的多条风道,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风道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军生徐怀玉郑永生沈千里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