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D CD18野生型和突变型双基因型(A/G型)杂合子质粒及其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39272 阅读:6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1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BLAD?CD18野生型和突变型双基因型(A/G型)杂合子质粒及其构建方法,其是通过EcoRI酶切产生黏性末端后反向连接BLAD?CD18突变基因型(G/G)片段和野生基因型片段(A/A)的连接产物,所述BLAD?CD18突变基因型(G/G)片段和BLAD?CD18野生基因型(A/A)片段的比例为1:1。构建方法主要是根据GenBank中BLAD?CD18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后纯化产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标准质粒,为建立起方便、高效且特异的检测BLAD的方法以及为测定奶牛群中BLAD发生频率和BLAD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使大规模BLAD致病基因的筛查成为可能,以此不仅可以掌握BLAD基因携带和发病情况,还可以排除隐性有害基因的携带者,避免和降低种公牛传播扩散有害基因的风险,最终为有效预防和治疗BLAD做出贡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质粒的构建方法,特别涉及一种BLAD CD18野生型和突变型双基因型(A/G型)杂合子质粒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奶牛白细胞黏附缺陷症(bovine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BLAD)是一种发生于发生于荷斯坦(Holstein)奶牛的常染色体的隐性致死性的遗传性免疫缺陷疾病,其致病机理和人的白细胞黏附缺陷病(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LAD)相同,是由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i32(CD18)所编码区域的基因序列中第383位的碱基A突变为G所引起的,与之对应的天门冬氨酸变为甘氨酸,导致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β 2表达量明显减少或缺乏,不能与整合素a亚单位(CDll)以非共价键相连构成异源二聚体而形成整合素分子,进而在发生炎症时外周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无法通过表面的整合素糖蛋白分子与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相互作用而黏附到血管内皮上,进而无法穿过血管壁在基质中向炎性部位趋化,也就无法最终到达病原侵入部位,对病原体直接做出反应。但由于病原不断的刺激,机体的白细胞不断增多,久之造成了机体的免疫力低下。BLAD多发生于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BLAD?CD18野生型和突变型双基因型(A/G型)杂合子质粒,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EcoRI酶切产生黏性末端后反向连接BLAD?CD18突变基因型(G/G)片段和野生基因型片段(A/A)的连接产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广乐周莉廖娟红林祥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