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管翅定位工装及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8237565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1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制造中的管翅装配工艺方法,目的是解决将一组夹有翅片的扁管束收紧并装配到集流管时容易错位、操作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的管翅定位工装,包括支架、驱动机构和一组管固定器,每个管固定器都有至少两个定位点,通过驱动机构可以驱动管固定器在第一定位点和第二定位点之间运动,带动每根扁管也到达与集流管插槽相对应的位置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管翅定位工装使前后方向每根扁管和翅片均匀受力、均匀收紧,将一组夹有翅片的扁管束快速、准确、均匀地收紧到设定间距和位置,结构简单合理,大幅提高了管翅定位装配过程的生产效率和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的制造工艺,尤其是平行流换热器制造中的管翅装配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平行流换热器由多孔扁管、散热翅片和集流管组成。扁管两端分别插入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利用设置在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上的隔板分隔而形成串连通道。翅片和集流管表面涂敷有钎料和钎剂,整个芯体用夹具夹持,通过钎焊炉整体焊接而成。平行流换热器早期主要用于汽车空调,近年来在商用空调、家用空调、冷却器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平行流换热器在加工过程中,要先将扁管、翅片和集流管进行装配,然后进入钎焊 炉焊接。现有的一种装配工艺是先装配集流管再装配翅片先将每根扁管逐一插入集流管上的插槽以组成框架,然后再将散热翅片装进扁管之间的空隙。由于扁管的间距与散热翅片的高度大致相等,因此在向扁管之间的空隙装入翅片时非常困难,装配效率很低。有时还要利用扁管的弹性将管体向外侧推开一定距离,以暂时扩大扁管之间的间距以便装入翅片,这不仅操作困难,而且会带来质量隐患。进一步地,随着翅片装配的进行,当大部分扁管之间已经装入了翅片,要将剩下的管体推开就更难操作,也更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现有的另一种改进的装配生产工艺是先装配翅片再装配集流管先将每根扁管逐一插入带有插槽的定位柱以组成框架,再将散热翅片装进扁管之间的空隙,然后取下两侧的定位柱并安装集流管。这种装配工艺,定位柱上的插槽间距可以略大于集流管上的插槽间距。相应地,插入扁管后的管间距也就略大于散热翅片的高度,具有一定余量,因而较容易向扁管之间的空隙装入散热翅片。但在完成翅片装配,取下两侧的定位柱后,要用工具将扁管和翅片压紧,以消除扁管与翅片之间的间隙的余量,使扁管的间距与集流管的插槽间距相匹配,才能安装集流管。而对于大型平行流换热器,从前后两侧压紧扁管和翅片时,压力通过传递到翅片,铝箔翅片的折叠弯曲结构使其在高度和长度方向受力后都会发生变形,因此前后两侧的扁管和翅片受力较大、变形较大、管间距小,而中间的扁管和翅片受力较小、变形较小、管间距大。多根扁管的位置与集流管的插槽会出现偏移,要将每根扁管都插入对应的插槽也非常困难,通常需要逐一调整。为了提高换热器的装配效率,应该采用先装配翅片再装配集流管的工艺流程,但在完成翅片装配后的压紧管翅间隙工序必须进行改进,要使前后方向每根扁管和翅片均匀受力、均匀收紧,管间距相同,才能便于进行集流管的装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将一组夹有翅片的扁管束收紧并装配到集流管时扁管容易错位、操作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将一组夹有翅片的扁管束快速、准确、均匀地收紧到设定间距和位置的管翅定位工装及装配方法,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大幅提高了管翅定位装配过程的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的一种换热器的管翅定位工装,包括支架、驱动机构和一组管固定器,每个管固定器分别固定换热器的一根扁管,其特征在于I)管固定器安装在支架上,并可以沿支架的轴向滑动;2)每个管固定器都有至少两个定位点管固定器处于第一定位点时,扁管之间的管间距为Dl ;管固定器处于第二定位点时,扁管之间的管间距为D2 ;3)通过驱动机构可以驱动管固定器从第一定位点运动至第二定位点,或从第二定位点运动至第一定位点。 需要说明的是,如附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专利中所称的管距,以小写字母d表示,是指相邻两根扁管顶面的间距,包括了相邻两根扁管之间的间距和一根扁管的厚度;本专利技术专利中所称的管间距,以大写字母D表示,是指相邻两根扁管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包括扁管本身的厚度。管固定器处于第一定位点时,扁管之间的管间距Dl大于插入扁管之间翅片的高度df,以方便向扁管之间的空隙装入散热翅片。一般地,Dl = (I. 01 2. O) Xdf。其中Dl是对应第一定位点所设定的管间距,df是所插入翅片的高度。管固定器处于第二定位点时,扁管之间的管间距D2与插入扁管之间翅片的高度df相等,扁管与翅片之间为过盈配合。一种所述的换热器的管翅定位工装,所述管固定器是下述机构的一种或多种固定方式的组合I)所述管固定器是与扁管厚度相匹配的可升降的凹槽,将扁管插在所述凹槽上即可固定,装入翅片后将凹槽向上升起即可取出扁管;2)所述管固定器是与扁管厚度相匹配的斜槽,斜槽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设有扳手可以扳动来改变斜槽的高度,将扁管插在所述斜槽上即可固定,装入翅片后扳动扳手将斜槽向上升起即可取出扁管;3)所述管固定器是左右定位片,定位片的前端设有一根或多根与扁管微孔的位置相匹配的定位针,可以插入扁管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微孔内来固定扁管,将定位针从扁管两侧取出后即可取出扁管;4)所述管固定器是带有与扁管厚度相匹配插槽的左右滑块,将扁管插在所述插槽上即可固定,装入翅片后将滑块从两侧拉开即可取出扁管。所述带有插槽或凹槽,在插槽或凹槽的至少一侧设有厚度调节机构,以调节插槽或凹槽的厚度,便于固定不同厚度的扁管。典型地,所述插槽或凹槽厚度调节机构,是一组不同厚度或数量的镶块或垫片,或带有压紧弹簧的垫片。使用不同厚度或数量的镶块或垫片,就可以调节插槽或凹槽的厚度。所述的换热器的管翅定位工装,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限位器、复位器和推进器,其特征在于复位器使管固定器定位至第一定位点;推进器驱动管定位器运动,压紧间隙到达由限位器限定的第二定位点,带动扁管到达与集流管插槽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组定块和动块,定块的宽度是固定的,动块至少具有两个定位宽度。动块处于第一定位宽度时,定块、动块和管固定器的组合结构,使管固定器处于第一定位点,管间距较大,便于装入翅片;动块处于第二定位宽度时,定块、动块和管固定器的组合结构,使管固定器处于第二定位点,管间距较小,便于压紧管翅。所述的这种驱动机构,拉动或转动动块从第一定位宽度运动至第二定位宽度,使相邻定块之间产生间隙,从换热器前后两侧施加外力,将各定块之间的间隙压紧,则每个管固定器到达第二定位点,带动每根扁管也到达与集流管插槽相对应的位置上。完成扁管翅片装配后,推动或转动动块回到第一定位宽度,即可进行下一次换热器的装配。所述的这种驱动机构的另一种驱动方式,是在驱动动块从第一定位宽度运动至第二定位宽度的同时,推动定块前后运动,并带动管固定器从第一定位点运动至第二定位点。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相邻管固定器上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驱动齿轮,带动管固定器前后运动,就带动扁管前后运动,以此可以调节扁管之间的间距。这种驱动方 式,不仅可以实现管固定器在第一定位点和第二定位点之间运动,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节管间距。所述的换热器的管翅定位工装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所述管固定器处于第一定位点,将组成换热器的扁管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管固定器上;2)向相邻扁管之间装入翅片;3)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管固定器从第一定位点运动至第二定位点;4)装配集流管;5)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管固定器从第二定位点返回至第一定位点。本专利技术的有效效果是,在完成翅片装配后通过管翅定位工装使前后方向每根扁管和翅片均匀受力、均匀收紧,将一组夹有翅片的扁管束快速、准确、均匀地收紧到设定间距和位置,以便进行集流管的装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翅定位工装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大幅提高了管翅定位装配过程的生产效率和精度。附图说明图I是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管翅定位工装的俯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的管翅定位工装,包括支架、驱动机构和一组管固定器,每个管固定器分别固定换热器的一根扁管,其特征在于:1)管固定器安装在支架上,可以沿支架的轴向滑动;2)每个管固定器都有至少两个定位点:管固定器处于第一定位点时,扁管之间的管间距为D1,管固定器处于第二定位点时,扁管之间的管间距为D2;3)通过驱动机构可以驱动管固定器从第一定位点运动至第二定位点,和从第二定位点运动至第一定位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峰欧阳征魁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西屋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