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它主要由散热器本体、软性导热绝缘垫两个部分组成;所述散热器本体外形成顶部向两端延伸的“ㄩ”形状,由底面相对的两端向上垂直折叠后,再分别向两边外侧垂直折叠,两端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功率器件紧贴安装在散热本体底部上方,散热器本体底面紧贴安装于印制板表面上;所述软性导热绝缘垫贴附于散热器本体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工简单、适于电源的小型化设计;并具有良好地绝缘和散热效果。在超薄电源和原有产品的小型化设计中都可以相应的使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该技术属于电力电子领域,具体设置一种该新型是为解决电源产品在超低安装高度条件下的散热问题所设计的散热器装置。技术背景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设计是当今的趋势,而伴随小型化一起到来的就是散热问题,对于半导体器件的可靠使用而言,良好的散热是不可缺少的。随着产品的体积不断变小,功率密度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体积内解决散热问题,成为产品能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功率型半导体器件大多作为开关器件和整流器件在电子产品中使用,特别是在电源产品中使用颇为广泛。此种器件多为T0-220或是T0-247这样的封装形式,下部是用于焊接的管腿,上部是用于安装的螺钉孔。目前对此类器件主要有以下几种安装方式I.直接将器件安装在产品金属外壳上,管腿用软连线连接至印制板焊盘。缺点·此种方式需要将器件紧贴壳壁布局,对整个布局布线有印象,增长了走线面积,且直接将器件安装于壳壁,只有绝缘垫片作为一级防护,存在漏电风险,安全性不高。2.使用立式型材之间安装。缺点传统的安装方法,高度受到限制。3.器件卧式安装在大面积覆铜的印制板上,由铜箔散热。缺点大面积覆铜影响了走线,占用了印制板使用面积,且散热效果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方案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该装置特别适合T0-220/T0-247等功率器件在超薄机箱中安装和使用。具体如下一种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它主要由散热器本体、软性导热绝缘垫两个部分组成;所述散热器本体外形成顶部向两端延伸的“U”形状,由底面相对的两端向上垂直折叠后,再分别向两边外侧垂直折叠,两端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功率器件紧贴安装在散热本体底部上方,散热器本体底面紧贴安装于印制板表面上;所述软性导热绝缘垫贴附于散热器本体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上。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导热膜,安装于散热器本体与功率器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膜为陶瓷散热片。进一步地,还包括紧固螺钉,将功率器件、散热器本体和印制板紧固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紧固螺钉与功率器件之间还安装有绝缘粒子。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本体和印制板之间使用环氧树脂或硅橡胶材料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本体上部经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距印制板有一空隙。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本体由底面相对的两端向上垂直折叠后形成的两垂直臂之间的距离与功率器件外壳宽度一致;两垂直臂的高度略小于印制板上表面至超薄电源上盖板内壁距离,差值为软性导热绝缘垫厚度的一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散热器零件加工简单,可根据实际需要零号修改尺寸;第二、该散热器与印制板接触面积仅略大于功率元器件尺寸,且两侧上表面下部也可放置部分小尺寸的元器件并布置印制线,适于电源的小型化设计;第三、使用本技术可将T0-220/T0-247等功率元器件安装在高度要求仅略大于其厚度的极端安装环境下,并具有良好地绝缘和散热效果;第四、本技术结构完整,使用方式明确,在超薄电源和原有产品的小型化设计中都可以相应的使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图。 图3为本技术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所述软性导热绝缘垫2安装于散热器本体I两个上表面;功率器件安装于散热器中部表面上,并由螺钉紧固件4将管体、散热器本体I、印制板3紧固在一起;功率器件采用卧式安装方式,管腿经成型后直插并焊接在印制板3上;如图2所示,所述软性导热绝缘垫2与散热器本体I两个上表面尺寸相当,且紧贴于表面;所述散热器本体I下表面与印制板3之间还需使用环氧树脂或硅橡胶等材料加固;所述螺钉紧固件4还需使用绝缘粒子6以确保绝缘强度,本体已具有绝缘条件的功率器件可不使用;如图3所示,所述功率器件与散热器本体6之间还需放置导热膜或陶瓷散热片,以确保绝缘和散热,本体已具有绝缘条件的功率器件可不使用。再如图2所示,所述散热器本体I成顶部向两端延伸的“U”形状,由底面相距W的两端向上折叠,经过高度H后再分别向两边外侧折叠,两端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所述距离W与安装的功率元器件外壳一致,所述高度H略小于印制板元件面上表面至电源上盖板内壁距离,差值为软性导热绝缘垫2厚度的一半,所述软性导热绝缘垫2在具有导热绝缘的作用的同时具有修正零件加工误差的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它主要由散热器本体(I)、软性导热绝缘垫(2)两个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本体⑴外形成顶部向两端延伸的“U”形状,由底面相对的两端向上垂直折叠后,再分别向两边外侧垂直折叠,两端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功率器件紧贴安装在散热本体(I)底部上方,散热器本体(I)底面紧贴安装于印制板(3)表面上;所述软性导热绝缘垫(2)贴附于散热器本体⑴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热膜(5),安装于散热器本体(I)与功率器件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膜为陶瓷散热片。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螺钉(4),将功率器件、散热器本体⑴和印制板(3)紧固在一起。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螺钉(4)与功率器件之间还安装有绝缘粒子。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本体(I)和印制板(3)之间使用环氧树脂或硅橡胶材料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本体(I)上部经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距印制板有一空隙。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本体(I)由底面相对的两端向上垂直折叠后形成的两垂直臂之间的距离与功率器件外壳宽度一致;两垂直臂的高度略小于印制板(3)上表面至超薄电源上盖板内壁距离,差值为软性导热绝缘垫(2)厚度的一半。专利摘要一种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它主要由散热器本体、软性导热绝缘垫两个部分组成;所述散热器本体外形成顶部向两端延伸的“ㄩ”形状,由底面相对的两端向上垂直折叠后,再分别向两边外侧垂直折叠,两端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功率器件紧贴安装在散热本体底部上方,散热器本体底面紧贴安装于印制板表面上;所述软性导热绝缘垫贴附于散热器本体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上。本技术加工简单、适于电源的小型化设计;并具有良好地绝缘和散热效果。在超薄电源和原有产品的小型化设计中都可以相应的使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文档编号H05K7/20GK202679894SQ201220337639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2日专利技术者程鹏, 叶博博, 武媛媛 申请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一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超薄电源中使用的散热装置,它主要由散热器本体(1)、软性导热绝缘垫(2)两个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本体⑴外形成顶部向两端延伸的“ㄩ”形状,由底面相对的两端向上垂直折叠后,再分别向两边外侧垂直折叠,两端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功率器件紧贴安装在散热本体(1)底部上方,散热器本体(1)底面紧贴安装于印制板(3)表面上;所述软性导热绝缘垫(2)贴附于散热器本体⑴折叠后形成的两个平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鹏,叶博博,武媛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一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