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3002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成型装置,包括下模组件和上模组件,在两个模组件之间,形成成型腔。该下模组件具有与成型型腔连通的贮存室。上模组件具有与成型腔连通的调节室。在调节室中,插入有通过液压缸驱动的加压杆。在通过挤压杆将贮存室内的熔融金属挤压到腔内时,剩余的熔融金属进入调节室。于是,即使在贮存室内部注入超过所需量的熔融金属,也可适当地进行成型作业。另外,加压杆对调节室内的剩余熔融金属进行加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型腔内成型各种制品用的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过去,曾提出过如图12所示的成型装置。该成型装置包括固定模具113,其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固定在底座111上的模具夹持体112上;模具夹持体115,该模具夹持体115安装成与上述模具夹持体112相对,沿着上下一对导轨114在前后方向(图12的左右方向)能够往复运动。在该模具夹持体115上,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有活动模具116。另外,在上述底座111的右侧方,安装有压射机构117,该压射机构117用于使铝等的熔融金属流入到通过合模的固定模具113与活动模具116形成的型腔内,而成型制品。该压射机构117具有套筒118,该套筒118具有贯穿上述模具夹持体112并连通到固定模具113的贮存室119。在该套筒118的外端部,设有熔融金属的注入口120。在上述贮存室119的内部,插入注射杆121,该注射杆121通过液压缸122进行往复运动。在上述成型装置中,在相对于固定模具113将活动模具116合模的状态下,将熔融金属从注入口120注入到贮存室119的内部,然后,通过液压缸122使注射杆121前进,将贮存室119内的熔融金属压入型腔的内部。但是,在贮存于贮存室119中的熔融金属过多的情况下,剩余的熔融金属从两个模具113、116的接合面向外部泄漏,从而有可能损害制品的外形形状。为了避免该问题,必须在最初应该对注入贮存室119中的熔融金属的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在此场合,成形加工的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装置,该成型装置在贮存室的内部注入所需量以上的熔融材料时,仍可进行适当地的作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型装置,该成型装置包括第1模组件,和与上述第1模组件对置配置的第2模组件。该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可相互接近和离开。在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相互接近而进行合模时,在两个模组件之间形成成型腔。贮存室以与上述型腔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中的至少一方。熔融材料贮存于该贮存室中。上述成型装置还包括挤压机构,其在上述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之间形成成型腔的状态下,将上述贮存室里的熔融材料挤压到上述成型腔内部;调节室,其设置于上述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中的至少一方,可接收未收容于上述成型腔内部的剩余熔融材料;加压机构,对上述调节室内的剩余熔融材料进行加压。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为表示图1的成型装置的成型结束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为表示模具组件的开模状态的剖面图;图4为表示下模组件的下模夹持体倾斜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为表示将熔融金属贮存于贮存室的状态的剖面图;图6为表示模具组件的成型结束状态的纵剖面图;图7为表示成型装置整体的剖面图;图8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的剖面图;图9为表示图8的成型装置的合模状态的剖面图;图10为说明图8的成型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图1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的剖面图;图12为表示公知的成型装置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图7,对具体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成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进行描述。首先根据图7,对成型装置整体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在下部支承台11的下面,设有支腿部12,在下部支承台11的上面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例中为4个部位),朝向上方平行地立设有导向支柱13。在上述导向支柱13的上端部之间,架设有顶部支承台14。水平的升降板15可以以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各导向支柱13的上部。该升降板15通过向下固定于上述顶部支承台14上的多个(在图中仅示出1个)升降用液压缸16的活塞杆17而进行升降动作。在上述顶部支承台14上,向下固定有合模液压缸18,该合模液压缸18的活塞杆19的底端连接在上述升降板15上。在上述下部支承台11的上面,以位于上述多个导向支柱13之间的方式,设有作为第1模组件的下模组件21。另外,在上述升降板15的下面,安装有作为第2组件的上模组件22。通过该下模组件21和上模组件22,构成模具组件23。下面以图3为中心,对模具组件23的下模组件21和上模组件22的结构进行描述。图3所示的下模组件21的基板24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紧固机构安装于图7所示的上述下部支承台11的上面。在该基板24的上面,通过铰链机构26安装有水平支承板25,该支承板可绕水平的转动轴线倾斜运动。在上述基板24和水平支承板25之间,设有用于使水平支承板25倾斜运动的倾斜运动机构27。该倾斜运动机构27具有倾斜运动用液压缸28,其水平地支承于上述基板24的上面;凸轮部件30,其通过该倾斜运动用液压缸28的活塞杆部29而动作。在上述基板24的左端部,以可倾斜运动的方式支承有锁定杆31,通过从上述倾斜运动用液压缸28的左端部延伸的活塞杆部33保持在锁定水平保持板25的锁定位置。在上述水平支承板25的上面,在左右侧分别相互平行地立设有一对即共4个(在图中仅仅示出2个)圆筒状导向筒34。从各导向筒34向上延伸有支承杆35。该支承杆35相对导向筒34可以进出。在上述导向筒34和支承杆35上,支承有通过铁等的金属材料形成的下模夹持体36。该下模夹持体36与支承杆模组件35连接,并且与支承杆35一起,相对导向筒34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在设置于上述下模夹持体36的上面的凹部,通过螺栓38以可装卸的方式紧固固定有下模37。在上述导向筒34的内部密封气体,通过被密封的气体的压力,支承杆35弹性地以上浮方式将下模夹持体36保持在规定高度位置。在上述水平支承板25的中央部上面,呈圆筒状的台座39通过螺栓固定,在该台座39上,安装有构成挤压机构的挤压杆40。在台座39的上端部,形成有外螺纹部391,形成于挤压杆40的下部的内螺纹部401与该外螺纹部391螺合。在上述台座39的中心部,容置有冷却水供给部件41,该冷却水供给部件41将冷却水供给设置于上述挤压杆40上的冷却用水套402,冷却水从外部通过供给部件41供给到冷却用水套402。在上述下模夹持体36和下模37的中心部,嵌入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体42,形成于该圆筒体42的下端外周的凸缘通过螺栓43并以紧固方式固定于下模夹持体36上。在上述圆筒体42的内周面,嵌入有圆筒状衬套44。在上述圆筒体42的下端部,通过螺栓45而安装具有插入孔461的环状止动部46。该衬套44通过该止动部46,保持于圆筒体42上。上述挤压杆40的上端部插入上述止动部46和衬套44中。通过上述衬套44的内周面441和挤压杆40的上端面而形成的圆筒状空间用作熔融材料的贮存室47。在该贮存室47的内部,从上方注入作为熔融材料的熔融金属Y。在上述水平支承板25的上面,立设有多个导向杆48。在各导向杆48上,以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外嵌有垫片49,各垫片49通过叠置的多个盘簧50,向上方受力。在上述下模夹持体36的下面,形成有允许上述导向杆48的顶部进入的凹部361。下面对安装于上述升降板15上的上模组件22进行描述,在由金属件形成的第1上模夹持体51的上面,连接有多个连接部件511,这些连接部件511相对图7所示的上述升降板15的底面,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紧固机构而固定。在上述第1上模夹持体51的下面,通过螺栓53以紧固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模组件;以与上述第1模组件对置的方式设置的第2模组件,该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可相互接近和离开,在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相互接近而合模时,在两模具组件之间形成成型腔;贮存室,其以与 上述成型腔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中的至少一方,熔融材料贮存于该贮存室中;挤压机构,该挤压机构在上述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之间形成成型腔的状态下,将上述贮存室内的熔融材料挤压到上述成型腔内部;调节室,该调节 室设置于上述第1模组件和第2模组件中的至少一方,可接收未收容于上述成型腔内的剩余熔融材料;对上述调节室内的剩余熔融材料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彰泽田喜代司
申请(专利权)人:寿原金型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