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27552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属于非调质钢锻件的冷却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设置于缓冷区内,所述缓冷区呈“U”字形结构,在该缓冷区的进口端以及缓冷区的中部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缓冷风机,在缓冷区的进口端、缓冷区的中点与缓冷区的尾端分别设置有缓冷测温仪,所述缓冷风机和缓冷测温仪均连接于PLC控制系统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合推广;能够对快冷后的非调质钢锻件进行缓慢冷却,使得锻件内的晶粒细化后在该冷却装置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避免晶粒进一步细化或者长大而变形,确保非调质钢锻件经过冷却后的机械性能满足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非调质钢冷却技术,尤其是一种用于非调质钢锻件的锻后冷却技术。
技术介绍
非调质钢被广泛用于汽车零件,特别是曲轴、连杆等零件,为了保证曲轴、连杆等零件的表面高频淬火后获得足够的硬度,其淬硬区无铁素体存在,钢中必须保证足够高的碳含量,并在锻造工艺上采取措施,以防止毛坯表面出现大块铁素体。常规的锻后冷却方式有两种保温箱内缓冷和自然空冷。即将锻后高温曲轴毛坯经校正后放入保温箱内缓冷或者直接放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常规的方法需要多级保温箱经过多次缓冷才能保证其要·求,同时常规的方法还存在使得锻件直线度偏差较大,即变形较大,不仅不能满足锻件的尺寸要求,也增加了大量的校正及回火的工作量。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310111656. 2,申请日为2003年12月26日,名称为非调质钢发动机曲轴锻造后冷却方法,公开了一种非调质钢的锻造冷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锻件的机械性能,但是该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锻件先在自然空冷区自然冷却到600°C,再进入保温缓冷区缓冷,锻件在自然空冷区的降温过程,冷却速度无法控制,冬天气温低时,降温快,夏天气温高时,降温慢,由于自然空冷区受到外部温度影响较大,可能造成锻件内的金相变化不规则,无法控制其金相组织变化达到预定要求,且锻件内部的晶体结构细化不够和细化不均匀,从而影响了锻件的机械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该缓冷装置能够对快冷后的锻件进行缓慢冷却,使得锻件内的晶粒细化后在该冷却装置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避免晶粒进一步细化或者长大而变形,确保锻件经过冷却后的机械性能满足要求。本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设置于缓冷区内,所述缓冷区呈“U”字形结构,在该缓冷区的进口端以及缓冷区的中部后侧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缓冷风机,在缓冷区的进口端、缓冷区的中点与缓冷区的尾端分别设置有缓冷测温仪,所述缓冷风机和缓冷测温仪均连接于PLC控制系统上。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整个缓冷区呈“U”形结构,缩短了设备长度,减少设备所占的场地,便于其推广。在缓冷区的进口端设置有缓冷风机和缓冷测温仪,缓冷测温仪检测进入到缓冷区的锻件的温度作为初始数据,缓冷风机的出风口从进口端对准缓冷区的中部,对进口端至缓冷区之间的锻件进行冷却,确保该段内的锻件进行缓冷均匀;缓冷区的中点设置有缓冷测温仪,能够对缓冷区中段的锻件进行温度测量作为中段数据,同时在缓冷区的尾端设置缓冷测温仪,能够对缓冷区出口的锻件温度进行测量,作为出口数据,以上三个数据值的对比,能够检测到整个缓冷区内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可以进行调整,便于整个缓冷区的温度控制,以确保锻件内的金相组织稳定,避免锻件内的金相进一步细化或者增大而发生改变。在缓冷区的中部后侧拐角处设置有缓冷风机,该缓冷风机的出风口从缓冷区的中部指向缓冷区的尾部,从而对缓冷区的中部至缓冷区的尾部出口之间的锻件进行缓冷,从而确保整个缓冷区内的冷却温度均匀,确保锻件在该缓冷区内的金相结构稳定,确保其机械性能。缓冷风机和缓冷测温仪均连接于PLC控制系统上,并且由该PLC控制系统控制,从而使得该PLC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缓冷测温仪所测的数据,控制缓冷风机的给风量,继而控制锻件在该区域内的冷却效果,其整个过程自动完成,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力,降低了成本。本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缓冷区的进口端处的缓冷风机指向缓冷区的中部,所述缓冷区的中部后侧拐角处的缓冷风机指向缓冷区的出口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缓冷区呈“U”字型结构,缓冷区内设置有两个缓冷风机,其中一个缓冷风机设置于缓冷区的进口端,并且该缓冷风机的风口从进口端指向缓冷区的中部,对该段内的锻件进行冷却,确保该段内的锻件均匀地缓慢冷却;另外一个缓冷风机设置 于缓冷区“U”字型结构的拐角处,即缓冷区的中部后侧拐角处,该缓冷风机的出风口从该拐角处指向出口端,对该段内的锻件进行均匀冷却,分两段分别对锻件进行冷却,确保缓冷区体积最小的情况下,该区域内的锻件能够均匀地冷却,保证锻件在快冷后,能够确保锻件内的金相组织稳定,从而使得锻件满足生产需要。本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设备,所述缓冷区的中部前侧拐角处设置有缓冷风机,该缓冷风机指向缓冷区的中部后侧拐角处。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当缓冷区内的冷却风量达不到要求时,可以在缓冷区的中部前侧拐角处加设缓冷风机,该缓冷风机指向缓冷区的中部后侧拐角处,旨是冷却缓冷区中部段的锻件,从而使得缓冷区内形成三段冷却区间,相互衔接,使得锻件在整个缓冷区内冷却平稳,从而保证了锻件在该区域内保持稳定,晶粒不变,从而将细化后的金相组织稳定,保证了锻件的各种性能的稳定。 本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在快冷区内有传输机构穿过,所述传输机构由传输电机带动,所述传输电机连接并受控于PLC控制系统上。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传输机构穿过该缓冷区,将经过快冷的锻件送入到该缓冷区内进行缓慢冷却。传输机构由传输电机带动,通过PLC控制系统控制传输电机的转速,从而控制锻件在缓冷区内运行的速度和冷却时间,保证其金相组织稳定,确保锻件的机械性能满足要求。本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所述传输机构上设置有挂钩,所述传输电机采用变频调速电机。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挂钩以用于挂接锻件,从而便于锻件在整个缓冷设备中运行,该传输电机采用变频调速电机,从而方便PLC控制系统控制传输电机的转速,便于控制传输机构的运行速度,从而控制锻件在该缓冷设备内的缓冷时间,从而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了人力,降低了成本。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 本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合推广;2、 本技术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能够对快冷后的锻件进行缓慢冷却,使得锻件内的晶粒细化后在该冷却装置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避免晶粒进一步细化或者长大而变形,确保锻件经过冷却后的机械性能满足要求。附图说明图I是采用该缓冷装置的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_传输机构、2-快冷风机、3-传输电机、4-快冷测温仪、5-缓冷风机、6-缓冷测温仪、A-空冷区、B-上下料区、C-快冷区、D-缓冷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缓冷区D呈“U”字形结构,其中在缓冷区“U”字形结构得中部,依照传输机构I运行的方向,先经过缓冷区的中部前侧,在经过缓冷区的中部,再经过缓冷区的中部后侧。实施例1,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缓冷装置,是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中的一部分,其设置于缓冷区D内,所述缓冷区D呈“U”字形结构,在该缓冷区D的进口端以及缓冷区D的中部后侧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缓冷风机5,在缓冷区D的进口端、缓冷区D的中点与缓冷区D的尾端分别设置有缓冷测温仪6,缓冷区D的进口端处的缓冷风机5指向缓冷区D的中部,所述缓冷区D的中部后侧拐角处的缓冷风机5指向缓冷区的出口端,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体化控温冷却设备的缓冷装置,设置于缓冷区(D)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冷区(D)呈“U”字形结构,在该缓冷区(D)的进口端以及缓冷区(D)的中部后侧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缓冷风机(5),在缓冷区(D)的进口端、缓冷区(D)的中点与缓冷区(D)的尾端分别设置有缓冷测温仪(6),所述缓冷风机(5)和缓冷测温仪(6)均连接于PLC控制系统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辜俊杰辜子恒魏世洪陈军黄健宁李明清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豪特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